知识经济的主要矛盾变了,未来还得看知乎

自从悟空问答、企鹅问答等竞争对手高调入局知识市场,舆论对于知乎的看法就变得微妙起来。

一方面,人们庆幸激烈的市场竞争终于加快了知识变现的节奏,让“为流量买单”的行业环境出现了一丝“为内容买单”的苗头;另一方面,眼睁睁看着优质内容源集散地可能就此流失话语权,难免也会让人唏嘘。

不过事情发展到9月底又出现了转机。

那时薛之谦与李雨桐的八卦闹得沸沸扬扬,开放式的举证论战让网友们获得空前的参与感,而承载内容的平台们也有着不同的分工:

“微博负责事件引爆、知乎负责技术支持,微信公众号总结定调……而今日头条这样的流量大户呢?毫无存在感的失声了。

所以中国社会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在变,知识市场的主要矛盾也在变。决胜的关键不再是有没有好的内容来充实用户的需求、也绝不是“脑力密集”还是“劳力密集”之间的选择题,而是能不能为好的内容设计出路。

这一点即时通讯工具微信做到了,社交网络1.0时代的微博也做到了。于是人们开始期待单枪匹马打开知识经济最好时代的知乎,能够交出怎样的答案。

烧不尽干柴的知识市场

在汉语语境中,人们喜欢用“干柴烈火”来形容一件事情的热烈程度,这是非常艺术性的表示方式。

水分殆尽的干柴可以让氧气通过水汽留下的空隙充分参与燃烧,还能因为炭纤维断裂产生“噼里啪啦”的声响带来了听觉上的体验,由表及里地透着一股子积极向上的味道。

然而追求“干柴烈火”也有潜在的风险。当燃烧的环境不够开阔,柴和火很容易因为得不到足够的氧气参与而不充分燃烧。不充分燃烧最开始的症状是火怎么努力也烧不旺,进而二氧化碳再次反应下形成一氧化碳,造成窒息乃至中毒。

作为2017年表现最好的行业之一,知识市场无疑是摆在创业者面前的合格“干柴”。除了今日头条、天天快报、百家号等坐拥BAT资源的平台开始大规模渠道带量外,过往被人们按死在“小众”定位上的知乎也慢慢把火烧旺了起来,逐渐靠近话语权中心。

9月份的公开数据显示,知乎已经拥有了1亿注册量、2600万DAU,月浏览量180亿+,人均日访问时长超过1小时。这份漂亮的成绩单足以支撑他们从现象级产品到形成文化圈转变,也进一步巩固了他们自己在知识市场中的排头地位。

但与投资市场的一致看好不同,在大众层面的舆论氛围中,知识经济不仅仍然是一块主题形而上的概念市场,就连入局者也很难说清楚自己到底是算“知识经济从业者”还是“自媒体从业者”。

换句话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产品在完成带量引流后没有办法提供给头部用户足够的成长空间,这样下去会有“不充分燃烧”的危险。

好在知识经济烧得并没有那么夸张,好在人们已经见识过了“急切想把大火烧旺”的共享单车们如今的境遇。于是到了2017年下半年,冷静下来的入局者们开始将运营重心朝两个方向转移:

“一条路为内容创造者提供不同的知识付费产品,另一条路,要为用户提供不同的知识付费场景。”

走不出循环的知识变现

一款产品是否能够衍生出产业,决定性因素在于能够给次生或周边产业创造新的动能,自带体系地完成新的运行闭环。

从这个角度上来看,知乎显然是成功的。这个原本小众的亚文化圈不仅具备了影响主流话语权的绝对实力,自身孵化产生的诸如阶级壁垒、中产焦虑、知识付费等许多概念甚至被放大为了创业者们争相占领的新领域。

所以面对悟空问答、企鹅问答们的冲击,知乎是不需要焦虑的:

“在用户画像、行业分工、发展现状和未来规划上,前者与后者之间的竞品关系很难成立,至于“给钱挖大V”等来势汹汹的运营手段,只不过是想要加速走完知乎的老路罢了。”

然而知乎对这样的现状显然不满意。当以知乎大V为典型画像的核心用户们不断创造风格鲜明的内容时,运营者却发现大V们的成长路径地终端指向了外层空间。

这样的案例多到数不胜数,比如市面上很多高人气、高格调的公众号(当然也不是全为变现),像新潮沉思录、KnowYourself等等,都来自于知乎大V们所提供的生产力;还有当初跟知乎打官司的大神说,证明了优质内容在知乎之外的变现潜力。

知乎也在想办法让他们留下来。从最开始的知乎日报,再到后来的电子书、live、想法,无一例外地都是增加优质内容的曝光维度,增加获取流量的方式,争取让大V们不必通过流动就能在自由的生态体系中进行成长。

然而这些具有实验性质的产品也各有不足之处。以知乎live来说,一名粉丝六位数的优质大V一场live下来收入万八千不成问题,但基于音频直播的产品形态让用户在使用方式上依赖于互动性——虽然购买了live的用户可以随时回看,但主讲人却需要一镜到底的完成“路演”。

这就对主讲人本身的表达能力、临场发挥、知识储备甚至是时间体能成本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另一方面,社交网络时代的表达方式其实掩盖了很多人交流能力上的不足,“见光”可能不会让大V们死,但锁死了不少人的出路。

知识经济需要小本生意

无论是自媒体人还是知乎大V,本质上都属于内容创业者,即通过创业获得自己的目标所得。目标所得可以是金钱、影响力、自我价值实现,而这一切实现的前提就是拥有好的内容展示平台。我们大概可以帮助内容创业者总结对平台的三个基本要求:

-拥有足够的流量

-个人品牌与社区调性足够契合

-完成高质量的稳定输出

在人人将“流量为王”奉为圭臬的时代,前两个条件在“用心”的运营下并不是什么难事,关键的地方在于第三点。

微博想尽办法优化长内容的阅读体验、微信想尽办法丰富公众号文章内容的展示方式、哪怕就连无关内容创业的锤子便签也因为“视觉上的优雅”而倍受青睐。

这本来就是个为三观认同买单的大环境,人们愿意为展现自己而弃简从繁。

只不过规模化创作是属于金字塔尖的特权,有能力“弃简从繁”的创作者这是少数,且大部分人仍然处在能力与流量共同成长的阶段。因此对于平台来说,不仅需要为人们提供展示维度上的“繁”,还要实现操作方式上的“简”。

知识经济全民发展时期需要“小本生意”,这让一个还没有上全渠道重推的新功能“私家课”,看上去更加接近知乎苦苦寻找的“标准”答案。对照上面内容创业者对平台属性的要求,我们来简单罗列“私家课”的特点:

-足够的轻量。

即买即听的方式缩短了用户使用路径,没有了live中「等待课程开始」的时间,让用户能够集中为一个中等程度的问题得到结构化的、更为详细的知识解决方案。而不超过20分钟的课程时间,也充分适应了碎片化阅读的习惯,遵循快消逻辑,提供了爆款的基础;

-创作者能掌握输出内容的主动性。

不难发现,live和电子书的产品形态会对内容类型有着特殊的要求,而问答社区的开放性又注定很难沉下去,但内容创业者能够实现成长的关键,首先在于垂直领域内的横向铺量(增加覆盖面),其次是对深度的探索,同时继承继承了live互动性、社区主动性特点的私家课成为了一个能提供策略折中的解决方案;

-能够完成高质量的输出。

知乎制作人会在选题、策划、营销等环节介入,参与知识商品的生产和营销,本质上帮“私家课”打破UGC内容与PGC内容之间的界限,让大V在完成自我品牌积累的同时也更容易地获得目标所得,也就从根源上降低了向外发展的必要性。

悟空问答在身处“重金挖大V”争议时曾经做出回应,说“赠人玫瑰,不能仅仅手留余香”。然而“不能仅仅手留余香”也绝不应该用“金钱购买”这样的方式呈现。我们对知识有足够的敬畏,认同知识在现代社会中将越来越有价值,知识也值得我们去寻找更好的方式去表现。

私家课标记了一条正确的探索方向,我们有理由期待在这条知识经济的新路上,看到更美好的风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