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周边|广西农业数字化是如何实现“三级跳”的?

广西的糖料、果蔬、桑蚕等特色农业产业在全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广西也遇到了很多问题:原有生产要素组合不能满足产业升级需求,传统种植方式不能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这些问题不同程度困扰着广西农业特色产业发展。

如何推动农业的转型升级,实现“弯道超车”?广西将目光锁定在数字技术。短短两年,广西农业“政、产、研、学、用”一体化的科研和转换体系已经形成,农业农村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高效化、服务数字化水平显著提升。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发布的《2020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指数》研究报告显示,广西农业数字化水平已跃升为全国第五,跻身全国农业数字化建设第一梯队。

直指产业痛点,为农户提供定制化方案

都安县的一位橘农发现部分柑橘叶上起了小黄斑,便用“耘眼”手机App拍了一张照片,诊断结果一会儿就回传至手机:“柑橘溃疡病,叶片受害,”点开“方案推荐”,手机App给出了配药选择和操作指引。

橘农所用的这款手机App是广西农业农村厅推广使用的“耘眼AI农技服务平台”,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柑橘全生长周期的病虫害智能诊断与植保方案科学决策。目前,该手机App的用户已超过23万人。使用耘眼平台后,广西区域种植户有效降低了柑橘红蜘蛛、溃疡病等病虫害发病率约7%左右,每季帮助农户合理节约15%左右的农药用量。

“耘眼”只是广西农业数据化的“窥豹一斑”。“菜篮子”信息系统,适时监控全区各地“菜篮子”产品生产和流通;农业自然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应用实现了定位置、定面积、定损失的三定实时精准报灾,并结合气象信息,历史自然灾害信息发布农业自然灾害预警;农业生产监测预警系统,利用气候及土壤等大数据分析,为农户提供最佳化的种植管理决策……

截至2020年底,广西农业云平台存储容量已达800T,大数据信息化已渗透和覆盖到全区农业农村各个领域,30多个应用系统投入使用,这些农业大数据App聚集了农业资源、农业生产、农业经济、农业综合4大类37项数据,引入图像识别技术,实现农业数据资源智能检索、农作物物联网识别应用,为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提供有力支撑。

顶层系统设计,为数据畅通运行提供有力支撑

农业行业涉及的数据范围比较广,纷繁复杂,必须建立相关数据标准,从而确保数据时效性、可用性,为业务处理和科学决策提供支撑。

为此,广西首部农业信息化地方标准于2017年8月正式颁布实施,涉及数据交换标准、网络基础设施标准、信息安全标准等七大体系34个标准260余万字符的编制工作。该标准不仅填补了广西农业信息化数据标准空白,更为广西农业农村大数据的共建共享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农业数据量大分散,为了打破信息“各自为战”的局面。广西秉承挂图作战、全局部署的理念,从自治区层面建立健全“农业大数据”建设、管理、应用体制机制,确立了“1234+N”的建设总框架:

一个中心——广西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

两大体系——标准体系、数据采集体系;

三大平台——广西农业云平台、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农业全产业链平台;

强化四个支撑——政策支撑、资金支撑、人员支撑、数据支撑。

正是以系统思维构建了平台建设体系,数十项应用得以在云端连接。依托互联网、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5G、生物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广西逐步完成包括农业生产监测、农业自然灾害防控、农村土地承包确权应用、农产品国际贸易等体系的应用大数据全产业链建设,使信息“孤岛”连成“大陆”并“活化”起来,一个全新的农业“数字生态”孕育而生。

完善配套政策,为构建大数据平台提供多重保障

“我们有专门科室负责完善大数据平台的建设,从平台系统搭建到数据采集和分析应用。”广西农业信息中心工作人员介绍,为广泛收集有效数据和信息,专门组建了6000多人的农业信息员队伍,为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数据采集体系提供人员保障。

人员保障,资金到位。自治区为农业数据化平台建设制定了资金保障方案,把重点项目建设计划作为财政性建设资金安排的依据和确保的重点,统筹预算资金,全面保障落实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经费,每年安排专项资金2500万元,重点支持大数据平台、大数据应用系统、大数据应用示范项目等,确保开展工作的经费正常。

如今,伴随着农业机械披挂上阵,农技专家在线看田,急需农资电商送货上门,数据不断向平台集中,服务向各领域延伸,广西逐渐形成了前端有技术支撑,中间有生产组织,后端有市场营销的农业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

(来源:农民日报   文/高飞 李婧 赵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