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索尔斯基:漫步主题


由于新规则,公众号文章不再按发布时间推送,而是依据互动程度,包括留言、点赞、转发、朋友圈分享、设为星标等,所以把我们设为星标吧,不错过最新消息喔!

开始《图画展览会》是钢琴套曲来的,后来有个指挥家叫库塞维茨基,他委托法国作曲家拉威尔,把《图画展览会》配器弄成管弦乐队演奏的版本,所以我们现在基本听到的就是这两个版本。
库塞维茨基是俄罗斯人,十月革命时被抄家了,逃难逃到美国去,后来成为了波士顿交响乐团的音乐总监,他的学生里面,最出名的就是伯恩斯坦了。
Serge Koussevitzky | 1874-1951
说起库塞维茨基,可能大家都要羡慕,他是拉低音提琴的,乐团里面最最没有存在感的一个乐器,估计也就比敲三角铁好一点而已。结果这家伙娶了一个超级有钱的老婆,老婆家是当时俄罗斯最大的茶叶商,土豪中的土豪。
库塞维茨基想当指挥,于是结婚的时候,老丈人直接送给他一个管弦乐团当新婚礼物了。
库塞维茨基有钱到什么程度,他当时穿的礼服那个法式衬衣上面的纽扣,全部都是黄金打造的,真的羡慕不来!
不过等到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库塞维茨基被抄家变成穷光蛋了,所以他跟老婆就逃命去了,最后逃到了美国!
一方面库塞维茨基是俄罗斯人,另一方面他又是指挥家,于是他就委托拉威尔,改编一个俄罗斯的作品拿来配器,可以让自己在音乐会里演出的。
《图画展览会》这个标题,是来自于作曲家莫索尔斯基的朋友哈特曼,这位哈特曼是画家,但比较年轻就去世了。
他死了以后,他的朋友就举办了一个纪念他的画展,把哈特曼生前的作品都挂出来展览,莫索尔斯基也去看了这个画展,回来以后就写了这个套曲《图画展览会》。
Viktor Hartmann | 1834-1873
作品是1874年写的,被称为是19世纪下半叶最具有想象力的钢琴作品!这个作品用音乐手法描绘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景物方面,而且描绘得十分成功,所以说它超级具有想象力。
作品有一个很关键的地方——莫索尔斯基用了好几种语言来写标题:有拉丁文、有意大利语、有法语、德语、俄语……作者用不同的语言,是有不同的含义的,我们后面都会一一说到。
《图画展览会》一共有10个段落,在这些段落跟段落之间,莫索尔斯基用了一个叫“漫步主题”的旋律,把它们连接起来。
这种方式有一点类似于柏辽兹的“固定乐思”,这个漫步主题,就等于莫索尔斯基本人一样,走到哪里就响到哪里,而且主题随着描写内容的不同去变化。
我想了一下,记忆中好像在莫索尔斯基之前,也没有别的作曲家,用过这样的方式把作品中各个段落连接起来的。
步主题第一次出现的时候,它是这样子的:
这个旋律不知道大家有什么感觉呢?如果用简谱来唱一下,会发现这个旋律主要只有do-re-mi-sol-la这五个音,虽然后面有两个地方出现了fa跟si,但基本上它就是五声音阶。
那可能有人会问了,为什么作曲家要在这里用五声音阶呢?
在19世纪很多时候,俄罗斯的作曲家在采用五声音阶一般都是两种情况的:
要不就是显示这个是民间音乐的风格;要不就表示这是理想化、天堂一样的东西。
比如柴可夫斯基《B小调第6交响曲“悲怆”》,第1乐章副部主题基本也是五声音阶,老柴在这里是想要表达的是一种没有尘世间痛苦的东西,就像是天堂、又或者是小孩子时的回忆一样,所以用五声音阶。
莫索尔斯基这里不像天堂或理想吧?所以这里想要说的是,这个旋律来自民间音乐的风格。
除了旋律以外,我们还可以看一下这段漫步主题的音乐织体:
一开始旋律是单声部,没有任何伴奏跟和声,一句旋律以后和声加进来了,加了和声伴奏的旋律一句以后,又变回了单声部,然后又是加了伴奏的……
作曲家为什么要这样子写?
因为这就是民歌里经常出现的形式,叫“一唱众和”。
民间的人在唱歌时,先是一个人领头,唱了一句以后,旁边的人跟着帮抢衬托一起唱,这就是“一唱众和”。
现在再回过头来听莫索尔斯基的“漫步主题”,它要展现的,就是一种俄罗斯民间音乐的气质。
至于说到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莫索尔斯基他是属于“强力五人团”,他们这一帮人本来就是要振兴俄罗斯音乐……不过这个是音乐史上的事情,欣赏课就不扯太多了。
这里有点像是在描写,一开始是作曲家一个人在看某幅画,心情还是比较平和的,然后慢慢地旁边的人也靠近过来,一起看,作曲家的心情也随即越来越激动。
~未完待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