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版《狂人日记》,这些年自认为懂茶的人究竟有多狂!
《1》
《狂人日记》列位看官都看过吧。
没看过,那该当也听过"狂徒之狂也且"这句话吧。
或者,天要令其亡,必先令其狂。
真的不知道某些喝茶人哪来的迷之自信,可能喝个几年岩茶,懂些皮毛,却觉得自己已然是个岩茶专家了。
比如,我前几天见到的这个人。
几天前,老同学说要约个茶,顺便让我见个人。
据说他带来的这个人来头不小,很懂岩茶。神神秘秘地,弄得李麻花非常好奇他是何方神圣。
刚见着面,还没坐下来,就着急忙慌地先介绍自己喝岩茶三十多年。
“三十多年?他看上去也才三十来岁啊?”李麻花一脸懵。
看出我们的疑惑,这位来自漳州云霄的人士,非常认真地跟我们解释,闽南当地茶风很盛,家家户户都有茶桌,都喜欢喝茶,这算是祖辈一直沿袭下来的习惯。
他觉得自己对茶的熟悉感和接受度,是从娘胎里带来的,是为一种福建系的“喝茶传承”!
“我最受用的胎教就是喝岩茶”。这句话,让我们笑作一团。
《2》
这位“胎教是喝岩茶”的老茶客,开始滔滔不绝:
“武夷山某某大师是我的忘年交,某某传承人是我的结拜兄弟,连陈椽我都很熟!”
what?
我没听错吧,“是中国十大茶人之一的陈椽教授吗?”
他冲我点头,肯定了我的发问,附带了一个狂傲且得意的表情。
旁边有两个完全不懂茶的小白,他们不认识他提及的这些人物,但是经我一问,他们听出了陈教授是个大人物,一下子就把钦佩的目光投射过去。
我拿壶的手差点烫了一下。
接着他开始陈述一些自己与各大制茶师、传承人、茶界专家交往的经过和往事。
说得唾沫横飞,听的人如痴如醉。
只有我和李麻花两个人,众人皆醉我独醒地,听着这一出闹剧。
《3》
想想刘邦斩白蛇起义,想想刘备四处宣传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后,想来,
要想证明自己与众不同,,是不是都会给自己设计一出惊世骇俗的开场?
是要先声夺人、取得先机吗?
或许一开始把人唬到了,更有利于后面工作的开展。
比如,宣讲到一半,他渴了。
举杯润喉的功夫,看了一眼我冲泡出来的茶汤颜色浅,马上摆手说,“轻火茶我是不喝的,没有岩韵!”
我跟他解释说,“这是一泡半成品的轻火牛肉。”
他仍是摇头,“只要是轻火,就没有任何山场可言!”
轻火的牛肉就这么被轻易否定了,要知道可有人把轻火牛肉卖出了天价呢!
他见我们不语,接着说表达,“没有人会在毛茶阶段分出山场,所以只有足火茶才有岩韵。”
我又心想,他的意思可能是白灼的虾没有海的鲜味,烧烤的虾才有。
忍不住问他,“那么,什么是岩韵?”
他想都没想,直接说,“岩韵就是石头味。”
嗯,岩就是石,岩韵可不就是石头的味道么?这样解释好像也没什么不妥。但细究起来,这跟没给答案,又有什么不同?
岩韵是石头的味道,但谁真的去啃过石头呢?
这可不就是和稀泥式的回复么。
《4》
去WC的功夫,李麻花嘀咕:“其实我都怀疑他是否有去武夷山正岩茶区走过,如果去过,他就不会把'岩韵'单一地说成是'石头味'。”
这点我倒是同意。
只要去三坑两涧逛一圈,闭上眼睛,用力呼吸,用皮肤的触觉去感知,溪流蒸腾到半空中的湿意,微风过隙的凉意,岩土浸润在潮气里的咸意,草木交融散发出来的鲜意……所有汇聚在一起的,才是山场气韵。
这种正岩茶山独有的环境与土壤带来的山场气韵,才能称得上“岩韵”!
然而,这位茶龄三十多年的高人摇头晃脑地说,“我确实没有系统地走过三坑两涧,但是我正岩茶喝得都不比你们少,吃过猪肉还非要见一见猪跑不成!”
他指着身旁的两个小白,语重心长地说,“你们要喝够四斤正岩茶,才懂得什么是岩韵”,又指向我,“你呢,也要喝满一斤正岩茶!”
原来,岩韵的理解,还可以如此量化。大写的服。
这让我莫名想起街头的江湖术士,一通把脉掐算骚操作后,从桌底拿出几包药,告诉你包治百病。
兴许,感觉他说完这些话,马上就要变出个十斤八斤正岩茶,对症下药分别卖给我们。
《5》
如果岩茶真有他说的那么简单明了,那怎么还会有人前仆后继地跳坑!
他受当地饮茶习惯影响,喜欢喝高火茶、重火茶,从而对轻火茶产生偏见。
他从字面上理解“岩韵”,认为是一种石头味,当然石头给人厚实感,他自然也觉得需茶汤浓厚才能有岩韵。
也许他从小就开始喝茶,真的喝过很多岩茶,但是一开始他在岩茶理解上就产生偏差,后面的路自然正不了。
他自信自己喝的茶如同吃过的盐,都比别人吃的米多,但是谁又能说喝得多就懂得多。
“懂不懂茶”也许本来就是一种自我认知,不管别人怎么说,自己觉得懂就行,不然哪来的“自以为是、自命不凡”一说。
不过,拉陈椽教授出来捆绑"营业",太不道德!
做茶之前,先学习如何做人,才是首要功课。
看完这篇文章
# 您或许还对这些内容感兴趣 #
点击下面文字即可阅读
▼
2020年,小陈茶事“白茶春茶笔记”
……
作者 | 村姑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