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问道老子:实现回归自然大道的自我超越

现代流行版本《老子》第二章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这段话的大意是,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这是因为有丑陋存在。大家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这是因为有邪恶存在。所以说,有和无相互转化,难和易相互形成,长和短相互显现,高和下相互衬托,音与声相互应和,前和后相互跟随,这就是相对偶然性中的绝对必然性。因此,得道的圣人都是能够道法自然处无为之事,用身体力行推动文明教化,遵循万物兴衰周而复始的自然法则,促进社会生产循环而绝不截留为私人所有,因势利导有所作为而绝不独断专行任性冒进,有了成就也绝不贪恋功名独享其利。正因为不居功自傲追求私人利益,也就不存在什么失落感。

显然,只有联系上下文和作品的时代背景,我们才不会陷入断章取义咬文嚼字的误读误解。因此,我们这里就不妨再复习一下第一章的内容:“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段话的大意是说,人们通常所说的道,并不是原初本真自然存在的天伦常理大道。人们通常所说的名词概念,也并不是世间万物的原初本真自然存在。天地原初无以名状,这就是看不见的无形之气。万物始生有名可称,这就是看得见的有形之象。因此,只有上升到忘我无私的虚无境界,才能够感知天伦常理大道。而从为我所用的现实角度,也可以探索和掌握天伦常理大道的运动变化规律。实有与虚无,原本同出于道生一之源,只是人们描述的名称说法不同。这种一生二的同根同源,就可以称为玄虚。玄虚而又玄虚,这就是自然宇宙世界气象万千的奥妙之源。

由此可见,第二章的内容,就是对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的进一步阐释和论证。“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当然就是“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玄之又玄”,一般人对此也很难理解。到了“常有欲以观其徼”,就是正邪善恶美丑真伪黑白分明基本判断的“常道”,这就比较容易理解了。如前所述,就像中国人“知道不知道”的口头禅一样,在经“孔子删诗书绳春秋”后形成的《尚书》版本中,也幸存着这样的记载:“伏牺、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乙、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用现在的话来讲,此所谓《三坟》之“大道”,就是中国人祖传的“大道主义真理”。此所谓《五典》之“常道”,就是“大道主义真理”的时代性阐释和实用性发展。

众所周知,古汉语文言文中,有很多同音字和通假字。这里的伏牺,就是“三皇五帝”中的伏羲氏,在古籍记载里又有太昊、青帝、宓羲、皇羲、牺皇、庖牺、包牺和伏戏等多种称呼。据传,伏羲氏为风姓,是燧人氏后裔华胥氏之子,大约生活在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相传在经历了“女蜗炼石补天”的“大洪水”劫难之后,伏羲氏与女娲氏“滚石磨盘兄妹成婚”生儿育女,从而在“华胥之州”延续了华胥部族的繁衍生息。伏羲氏“始作易八卦”,这就是中国文字和中国文化的“大道之源”。自从“盘古氏开启鸿蒙”,再经“有巢氏教民建房筑屋”、“燧人氏教民钻木取火”、“华胥氏教民结绳织衣”、“伏羲氏作易八卦通天道”、“神农氏尝百草教民稼穑”和“黄帝振德修兵替天行道”,就形成了“上下五千年”中国大道文化的延绵传承。

此所谓“三皇五帝”祖传的“大道主义”,最初就产生于“上五千年”的原始共产主义大同社会时代。这里的“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就是“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玄之又玄”。所谓“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自“黄帝战蚩尤”和“尧舜禹之变”的“夏禹传子家天下”开始,中国就进入了“大道既隐天下为私”的奴隶制小康社会,也就形成了私有制社会“天子分封建藩”的君臣父子等级礼法制度。因此,从《五典》之“常道”,再到“孔子删诗书绳春秋”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有汉必有奸”,此所谓“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的“常道”文化传承,就必然是“大道既隐天下为私”的“名可名非常名”。从“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到“常有欲以观其徼”的“有无相生”,就是原始共产主义大同社会与奴隶制小康社会“公私之变”的“道不同”。

归根结蒂,究竟是道法自然法则大公无私抑强扶弱“天之道”,还是道法丛林法则自私物欲弱肉强食“兽之道”,这完全取决于个人主观意识能动性“破私立公”的“自我革命”。如果不能突破“常有欲”的利令智昏精神迷障,就根本不可能感悟老子所传伏羲、神农和黄帝的“大道”。

此便是,《正复为奇不稀奇》

正道阳光显公义,

邪道阴怪谋私利。

反正入邪一念间,

人面兽心暗角力。

私字当头百恶生,

先富更富斗奇智。

天下为公自扬善,

妖魔伪善扮天使。

道法自然天之道。

抑强扶弱行大义。

丛林法则兽之道,

弱肉强食争小利。

有形之象明可见,

无形之气难感知。

福祸相依自循环,

心有阳光人不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