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养生宝典

夏季养生宝典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中医理论认为,生气通天,天人相应,故人亦如此。历代传承下来所谓智者的养生之术,可归纳出三条基本原则: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

斗转星移,转眼今年的台历已翻过“立夏”,对酷夏的种种畏惧之感又开始滋长。我想,厌夏之人并不在少数,本人即是其中之一。夏季赤日炎炎,在之前的春季里虽总感短暂却已养成舒适难舍的饮食起居习惯明显受到影响,虽说现在有空调冷气,但毕竟不是自然之物,用之不当还会生出许多新的疾病来。总之是,夏季还未真的降临,心已经开始烦躁不安。那在夏季该如何安度养生呢?此文专题讨论,以便大家思想上早做准备。

其实,先贤早在《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中已说得分明:“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意思是说:夏季的三个月,谓之蕃秀,是自然界万物繁茂秀美的时令。此时,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之气相交,植物开花结实,长势旺盛。人们应该在夜晚睡眠,早早起身,不要厌恶长日,情志应保持愉快,切勿发怒,要使精神之英华适应夏气以成其秀美,使气机宣畅,通泄自如,精神向外,对外界事物有浓厚的兴趣。这是适应夏季的气候,保护长养之气的方法。如果违逆了夏长之气,就会损伤心脏,使提供给秋收之气的条件不足,到秋天容易发生疟疾,冬天再次发生疾病。

夏季如何养生?可以借鉴以下几点:

一、心神调养

夏在五行中属火,夏气通于心,故心火偏旺。炎炎夏日,人们很容易着急上火,如开车族的路怒也特别多。嵇康《养生论》说:夏季炎热,“更宜调息静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此论与民间常说“心静自然凉”的夏季养生寓意相通。所以,在夏季要尽量做到心平气和、精神愉快,不以热为热,避免身热心热相煎,如此就能心神得养,安然度夏。

二、饮食调节

夏季炎热,人们常常用“冷”的方法来抵御“热”。适当喝点绿豆汤、吃点冷饮瓜果等,降降火、解解暑也是可以的,但若过于贪凉,很容易损伤人体的阳气、戕害人体的脾胃功能。

其实,天热时,人体的气血趋向于体表,加之多喝水冲淡了胃液,胃液的杀菌能力降低,所以,天气越热,人的消化功能越弱,这时的饮食应该清淡爽口少油腻,适当吃点酸味或辛香的食物,可以改善食欲。此外,夏季是细菌病毒繁殖旺盛的季节,食物极易腐败变质,因此,夏季正是胃肠道疾病高发时节,特别要注意饮食卫生!隔餐饭菜如要吃,则一定要重煮以杀菌消毒,隔夜饭菜更不必多说,务必谨防“病从口入”。总之,夏季选用食物总的原则是,多辛温、少苦寒、节冷饮、防变质。

“冬吃萝卜夏吃姜”,为什么夏天提倡吃姜?就是因为夏天人们常贪一时之凉,喜欢吃寒凉、清火的食物,晚上睡觉的时候又开空调、吹风扇,特别容易受寒,导致鼻塞、流涕、咳嗽等感冒症状或食欲不振、胃痛吐泻等胃寒症状。而生姜具有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的作用,一方面可祛除风寒之邪,解除鼻塞、流涕、咳嗽等感冒症状;另一方面,又可温胃祛寒。中医认为,夏天阳气在表,阴气在里,吃姜可以暖胃、驱在里之寒气。

另外,夏季的饮水也有讲究,随着汗液的外泄,人体在水分丢失的同时,也会丢失盐分,所以在补水的同时要适当补盐。喝水时也不能一口气大量牛饮,而且,尽量喝温水,不要喝冰水。

三、起居调摄

01保证充足睡眠时间、尽量安排午睡。

02合理使用空调。

现在人们已离不开空调,但若使用不当,很容易得“空调病”,比如面部神经痛、下肢酸痛抽筋、头痛腰痛、乏力、容易感冒和一些胃肠疾病,甚至诱发心血管疾病等等。特别是夜间受凉时间过长,也很容易有肩

周炎、颈椎病等在秋后算帐。

如何合理使用空调?空调制冷温度一般控制在室内外的温差5度之内;或者,室内温度不低于25度。同时,如果在空调房中需要呆较长时间,则还要注意室内通风,适当活动肢体、以加速血液循环。从空调环境中外出,最好先在阴凉地方活动片刻,让身体逐渐适应。大汗淋漓、毛孔大开时,从户外进入空调环境后,千万不要冷风直吹。

03慎洗冷水澡。

有些人在太阳底下行走、劳作,为了快速降温,一回家就马上冲凉水澡。不少人在冲澡后会出现头痛、全身无力,甚至腹痛吐泻等症状。本人在年轻时,就曾吃过这个苦头:那个时候家中没有淋浴房,夏天旅行回来后在父母单位的浴室冲澡(没有热水),刚冲了一半就腹痛难忍,急急跑回家后竟吐泻不止,亏得父亲针灸、推拿,服用藿香正气丸等综合措施,折腾半天总算平息。这是因为人为了散热而大量出汗时,毛细血管处于扩张状态,此时如遇凉水一冲,“寒主收引”,毛细血管急剧收缩,既不利于体热外散而反容易中暑,肠道也因一时缺血而发生痉挛,导致腹痛吐泻。故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更要注意高温天气不能冲凉水澡、用冷水洗头,以免血管收缩、血压急剧上升。而应洗温水澡,让身体出汗,有利于散热。

04皮肤注意防晒、补水。

高温天外出,要注意皮肤的保护,遮阳伞、遮阳帽、防晒霜是必备之物。万一晒伤后,可以做些蔬菜水果面膜,帮助皮肤修复。如把丝瓜、青瓜切片,贴敷在皮肤上以清凉补水。

四、运动调节

夏天运动锻炼,最好在清晨或傍晚较凉爽时进行,避开烈日。锻炼地点尽量选择在公园、河湖水边、庭院空气清新处,项目以散步、慢跑、太极拳、气功、广播操等运动量适中的运动方式为好,不宜做过分剧烈的运动。因为夏季暑热本已出汗较多,若剧烈运动,可致大汗淋漓,汗泄太多,不仅伤阴,也伤损阳气。若出汗过多时,可适当饮用盐开水或绿豆盐汤,切不可以饮用大量凉水来解渴。

五、预防中暑

中暑是指在高温的环境中,如气温比较高,或湿度比较大,通风比较差的室外或室内的环境中,由于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汗腺功能的衰竭,以及丢失了过多的水分和电解质,导致的急性热损伤的疾病。轻度的可以表现为头晕、头疼、汗出、口渴,有的出现四肢酸楚无力,有的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严重的患者可能会出现脉搏的细数、血压的下降,甚至出现脑水肿导致的昏迷、心衰,从而危及生命。

中暑病属于中医的“暑温”范畴,中医又称为“伤暑”、“发痧”等。

伤暑有阴、阳之分:“动而得之者为阳暑”。患者多在烈日下劳作,或长途行走,或因在高温、通风不良、湿度较高的环境下长时间劳作所引发。这种中暑往往病情重而危急,应及时去医院救治。而“阴暑”是因过于避热贪凉、过食生冷等引起,症见身热头痛、无汗恶寒、关节酸痛、腹痛腹泻等。即所谓“静而得之者为阴暑”。特别是老人、儿童、孕产妇、体弱及患有慢性病者,容易诱发此症。

发痧通常是指夏季感受暑湿秽浊之气,而突然出现头晕头痛、烦躁呕恶、胸脘痞闷、甚则神昏耳聋等。宁波人常称作“发痧气”。

为了防止中暑,在高温季节,要尽量避免高温环境作业,若工作需要从事在高温条件下劳作,工作时间不宜过长,要多通风,多饮用含钾、钠、钙、镁多的饮用品。同时可以用藿香正气水等药物进行预防,衣着穿戴要宽松舒适,穿浅色衣服,有助于通风换气。对于高危人群一定要重点保护,注意防暑降温。特别是慢性病患者,比如有糖尿病、肾衰竭、脏器功能不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产褥期的妇女等,都是导致中暑的高危人群,需要加强室内通风,改善周边环境。一旦出现中暑情况,迅速撤离引起中暑的高温环境,选择阴凉通风的地方休息;并多饮用一些含盐分的清凉饮料;还可以在额部、颞部涂抹清凉油、风油精等,或服用人丹、十滴水、藿香正气水等中药,症状严重者请马上送医院抢救!

六、介绍几种夏季常用的中成药、预防保健饮品

01藿香正气水、丸

方由藿香、白芷、茯苓、大腹皮、半夏、甘草、紫苏叶、陈皮、厚朴、白术、桔梗、大枣、生姜等药组成。具有解表化湿,理气和中的作用。用于轻型中暑,肠胃型感冒,发痧,头痛身重胸闷,脘腹胀痛,呕吐泄泻等的治疗以及作为预防要药。

平素脾胃虚寒之人,夏季也免不了吃点水果冷饮,若吃后出现胃部不舒,也可以吃藿香正气丸以温胃祛湿。

02绿豆汤

绿豆汤是中国民间传统的解暑佳品。是以绿豆和水作为主要食材熬制而成的汤,具有清热解毒、止渴消暑的功效。

03西瓜翠衣茶

择青皮种西瓜,将瓜洗净,用刨刀将表皮青色含有蜡质的青皮层刨下,晒干,即为西瓜翠衣(或称西瓜青)。夏季有鲜品,可直接泡茶饮。

其性味甘凉,能清暑解热,止渴,利小便。煎饮代茶,可治暑热烦渴、水肿、口舌生疮、中暑和秋冬因气候干燥引起的咽喉干痛、烦咳不止等疾病。

04荷叶茶

夏季是荷花盛开的季节,荷叶唾手可得。荷叶性味寒凉,归心、肝、脾经。清香升散,具有消暑利湿,散瘀止血的功效。

生荷叶能清热解暑。荷叶里含有大量纤维,可以促使大肠蠕动,有助排便从而可以清除毒素。所以现在常把它作为降血脂、减肥的保健茶。

荷叶炒炭有散瘀止血之效,可以治疗多种出血,如吐血,衄血,咯血,便血,崩漏等。

05石香薷茶

石香薷茶可以说我是从小喝到大,小时候特别喜欢自己上山去采。现在宁波了,还时不时让老家的人带点过来。这是我们老家在夏天预防、治疗中暑的最常用的保健茶。每每在炎热的夏季,外出回到家中,喝上一杯凉凉的石香薷茶,顿觉神清气爽。

据《浙江民间常用草药》记载:石香薷“性微温,味辛。”入肺、肝、脾、胃四经。能发汗解表,和中利湿。用于治疗暑湿感冒,中暑呕恶,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腹痛吐泻,小便不利等,还能治疗湿疹,疖肿等病。中药中的香薷,作用与之类似。

当然,绿豆汤、西瓜翠衣茶、荷叶茶都是凉性的,平素脾胃虚寒者也不能多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