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8班第一堂课讲义

古诗中的平仄是什么意思
在我们汉语里字的发音一二声为平、三四声为仄
举一个例子来说,"方"为平声;"袄"为上声;"放"为去声;"霍"为入声。
除平声之外,上、去、入三声,都属仄声。但要知道,平声本身也有"阴平"和"阳平"之 分。如:"方"为阴平,"房"为阳平。至于上、去、入三声,却是没有阴阳之分的。
说得更明白一点,那就是所有的字的音调,都有阴平、阳平、上、去、入(简称阴、阳、上、去、入)之分;每一个字,要不属于平声,便属于仄声(即上、去、入)。比如:“阴”字,本身就是阴平;“阳”字是阳平,“上”字是上声;“去”字是去声;“入”字是入声。如果把这四声调熟,那么,是很人容易就能辨别出每一个字是属平属仄的。这里不妨再举几个例,以便对这方面陌生的读者,可以藉此将四声调熟一些,请看下面:
因(阴)、忍(上)、印(去)、一(入);
人(阳)、忍(上)、印(去)、日(入);
金(平)、敢(上)、禁(去)、急(入)。
把四声调熟,分出那一字是平声,那一字是仄声,这样,我们才可以谈这些平仄再旧诗中是如何被安排的。
五言律诗的平仄
律诗,是旧诗“近体诗”中一种最流行的形式。所谓“律”,是含有规律的意思的。这些规律,包括平仄的限定,字句的长短,对偶的工整,等等。现在,先说平仄。
律诗在字句上,一般有五言、七言两种。如写五言,平仄如下: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这些平仄,共八句。一般学做旧诗的人,都先要把它念熟。但这并不困难。这里不妨提供一些记忆它的窍诀。第一,这八句中,事实上是两组。开头的四句,自成一组;后边四句,只是重复一次罢了,所以,只要记四句便够了。
第二,每一组起句如果是“平”起的话,第四句也一定是用“平”头来收。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平起”“平收”。

第三,每一组如果是“平起平收”的话,二、三两句,一定是仄声开始的。
第四,正常的平仄定式,每组除第三句,其余三句最末一字一定是平声。(但是,上列一式,却有变体。因为第一句如不押韵,可以用“平平平仄仄”来起的,那么,这就恰恰是每四句成为一组了

上列的一种,是用平声起头的格式;但另有一种是用仄起的,其定式如下。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上式如果句首不押韵,也可用“仄仄平平仄”来开始的。
五言律诗的平仄格式,就只有这两种,加上首句的变化,成为四式。
但是,当你熟读了第一种之后,知道第二种是变式,也就迎刃而解了。因为念起来,都是差不多的。
至于这些平仄,怎样和诗句配合呢?

现在举一个例子来参看一下。这是李白的《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为了方便讨论,我们不妨把这首诗所用的平仄格式再抄一次,看看它是否完全依照这平仄的格式,便是我们前面所谈的第一种: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这首诗的平仄,当然是合乎这个格律的。但如果你逐个字地来对一对,不难会发觉第三、第七和第八这三句,有些和格律不符。
例如第三句的“一”字,应为平声,现在却是仄声,整句就要变成“仄仄仄平仄”;第七句的“挥”字和“兹”字也不合,应仄而平,应平而仄,变成了“平仄仄平仄”;最后一句的“班”字也不对,应仄而平,成为“平平平仄平”了。
这些不符平仄之处,是不是诗人不小心,下笔有误呢?抑或是在遣词用字时,找不到更适宜的,因此就将就一下算数呢?
不。要知道,律诗也好,绝句也好,在谈平仄的时候,是有这么一条规律的,那就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句话的实际意思是:
每句凡第一、三、五这几个字,即使跟原有的平仄格式不对也不算错;但第二、四、六,却一定要严守格律,不能弄得应平而仄,或应仄而平的。
   古诗中绝句和律诗中每个句子的平仄是怎么设定的??
古人吟诗用歌唱的形式表达,不压韵就不叫诗
   平仄有四种.
平起平收,平起仄收,仄起仄收,仄起平收.
平仄律是从文学音律的角度对汉字声调的分类。古汉语将汉字分为平、上、去、入共四个声调。平是指平声,仄指上、去、入声。
元代后北方入声逐渐消失,化入现在的二声和四声中,而平声逐渐演化成阴平和阳平两类。
近代汉语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声调称为新四声.
凡声调为阴平、阳平(指标准拼音中的一、二声)的称为平声,凡声调为上声、去声(指标准拼音中的三、四声)的称为仄声。有些原在古汉语中属入声的字现在虽归入阴平、阳平之中,但论及平仄时仍应属仄声。
根据这个原则,人们将所有的汉字统统分为两大类:即一平一仄,非平即仄,其关系一阴一阳。平仄相替产生节奏,由此也就产生了汉语的音韵之美。
对联不但同句平仄要交替,上联、下联也要交替,即上下联相应的位置必须平仄相对。字音的对仗加上字意的对仗,就形成了联句结构的参差美,读起来便会琅琅上口,抑扬顿挫,韵味和谐。
作对联,要合于下列规律:
(一)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用重复的字。
(二)上联的末一句必须是仄声,下一联的末一字必须是平声。
(三)上下联的句式必须一致(词类相当,结构相应)
(四)上下联的平仄要相对立,上联要用平声字的地方,下联就得用仄声字,反过来也一样(平:平声字;仄,仄声字,包括上、去、入三声的字)。
(五)上下联意思可以相近或相反,可只说一事,也不妨分说两事。

对联和律诗中间的对仗有继承演进的关系,律诗的平仄格律和"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原则,也适用于对联。至于每副对联的字数,并无限制,由四字、五字、六字、七字、八字、九字到几十字、几百字,只要有话可说,能成对偶就行。
作对联要音韵和谐。语言精炼,合于规律,而又有一定的内容。文字不相对,平仄不协调或把标语口号式的句子分写两行,全不能算是对联。
对上面的介绍的内容,我们可以归结为"四讲",即"字数讲相等,字音讲平仄,词语讲对仗,句法讲对称"。
同时,上下联内容要有一定的联系,但不能雷同或重复,雷同的对句俗称为"合掌对",比如"新年迎五福,春节接三多",其中的"新年"和"春节"、"迎"和"接"都同意,传统上认为这样的楹联犯制作楹联的大忌。
对文中"'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原则,也适用于对联",是指五、七言诗每句的第一、三、五字,不拘平仄,当用平声字的用了仄声字,或当用仄声字的用了平声字,皆无不可;而每句的第二、四、六字,则须平仄分明,不容更换。皆因一、三、五字平仄移易,读音影响不大,二、四、六字平仄失调,则读之拗口,乃律诗之大忌,用于楹联创作,也是传统楹联作法之大忌。
基本句式:


(仄)仄
(平)平
(平)平仄/平仄仄
(仄)仄平/仄平平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

对联不存在韵脚,上联和下联的末字忌韵母相同。

对联格律
对联格律分为两种:一种是句中格律。一种是句脚格律(指有两个分句以上的对联)。下面分别讲解:
一、句中格律
对联的句中平仄规则:同一联句当中,每两个或三个字就互换平仄。上下联之间的同一位置,平仄要相反。
1、一言联格律。上联仄下联平。
   上联:仄
   下联:平
   例如:
  墨
  泉
2、二言联格律。上联:仄仄。下联:平平。第一个字可以不论。
   上联:仄仄
   下联:平平
   绿叶

红花
3、三言联格律。三言联格律有两种:A:上联:平仄仄,下联:仄平平。B:上联:平平仄,下联:仄仄平。第一个字可以不论。
三尺剑       桃叶渡      空中月  
六钧弓       琼花台      水底天

4、四言联格律。平仄的要求是一、三不论,可以活用,二、四分明,
格律为:

A:上联:平平仄仄。下联:仄仄平平。
例如:天明鸟语==月夕鸡栖

B:上联:仄平平仄。下联:平仄仄平。
例如: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5、五言联格律。平仄的要求是一、三不论,可以活用,二、四分明,格律为:

A:上联:平平平仄仄。下联:仄仄仄平平。例如:临军称将能==玩洞羡诗雄        
西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

B:上联:仄仄平平仄,下联:平平仄仄平。例如: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
6、六言联格律。  平仄的要求是一、三、五不论,可以活用,二、四、六分明。格律为:
上联:仄仄平平仄仄,下联:平平仄仄平平。
例如:秋水长天一色===落霞孤鹜齐飞      窗外数声啼鸟===庭前几点落花

7、七言联格律。  平仄的要求是一、三、五不论,可以活用,二、四、六分明。格律为:
A:上联:
平平仄仄平平仄,下联:仄仄平平仄仄平。
例如:一楼瑞霭来天地==千载文光射斗牛。   名传寒北三千里==味压江南十二楼。

B:上联:仄仄平平平仄仄,
     下联:平平仄仄仄平平。
例如:
地到无边天作界===山登绝顶我为峰。  
广结佛缘心自坦===多行善事梦长圆。

8、八言联和格律。平仄要求:奇位字可心活用,偶位字要分明。格律为:

A:上联:
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下联: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例如:帝子长洲仙人会馆===将军开库学士词宗

B:上联: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下联: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例如:左图右史书香永代===绿水青山宇宙长春
八言联,可以是四言联的组合。

九言联,一般是四五言(或是五四言)联相加。十言联一般是四六言或五五言相加而成。十一言联多为四七言相加,也有五六或六五相加组合而成,以后照此类推。
注意:以上所说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遇到对联的禁忌时,要严格遵守平仄格律,以后再述
二、句脚平仄规则
当一副对联中的上联和下联,有若干句时,每一分句的最后一个字(简称为句脚)的平仄安排也要讲究,一般是按照马蹄韵为准的(也有例外,叫变形格)。句脚的平仄安排规则,公式(就是马蹄韵)如下:(所举例皆为上联句脚,下联和句脚没有列出,公式与上联正好相反,大家自己对照学习。)
二句:○,●
  
  三句:○,○,●
  
  四句:●,○,○,●
  
  五句:●,●,○,○,●
  
  六句:○,●,●,○,○,●
  
  七句:○,○,●,●,○,○,●
  
  八句:●,○,○,●,●,○,○,●
另外:“意节说”  :主张联句内应遵循词组或节奏点平仄交替的规则。意节律可以作为马蹄韵的补充说明,但是其适用性要比马蹄韵广泛的多。因为马蹄韵95理解是建立在单字词的基础上,如果有专有名词,马蹄韵就不一定适用了,
比如“李谪仙欲以千金裘换酒;陶彭泽不为五斗米折腰”用马蹄韵是解释不通的,因为“李谪仙、陶彭泽、千金裘、五斗米”都是专有名词。如果用意节来分析则李谪仙(平)|欲以(仄)|千金裘(平)|换酒(仄),陶彭泽(仄)|不为(平)|五斗米(仄)|折腰(平),则平仄交替,抑扬顿挫的感觉就出来了。
诗词中平仄排列及其他  
平仄排列是近体诗格律中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平仄是指汉字发音的不同,汉字古代四声是平上去入(平声又分阴平和阳平)。汉字现代四声(按普通话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汉字声调的平仄对应关系:
古代四声——阴平和阳平都是平声。上去入都是仄声。口诀:上去入声皆仄韵,东西南字是平声。现代四声——阴平和阳平都是平声,上声和去声都是仄声。
平仄排列最基本的格式是:

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后加仄)
  
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后加平)

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前加平)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前加仄)
所以要说这是“基本格式”,是因为其他各种格式(包括五言和七言的,包括绝句和律诗,共16种),都可以从它推导出来。学习中,一定要先把这个“基本格式”背熟,记住。从基本格式推导其他格式,是学习的一个窍门。如果把全部16种格式都开列出来,机械硬背,那是不容易记住的。
这个“基本格式”中所说的“平”,大体上就是现在普通话中的“阴平”字和“阳平”字;“仄”,大体上就是现在普通话里的“上声”字和“去声”字。

1 五言绝句的平仄格式:

基本格式是: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第二种格式:
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2 五言律诗的平仄格式:
第一种格式: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第二种格式:
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第三种格式: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第四种格式: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这种格式也是首句入韵。
3七言绝句和七言律诗平仄格式:
前面说的都是五言诗,现在开始讲七言诗,包括七言绝句和七言律诗,简称七绝和七律。七言诗的平仄格式,就是在五言句子的前面加上两个字,这两个字的平仄,要与该五言句子前两个字的平仄相反。
以五言诗的基本平仄格式来讲,变成七言诗就成了这样: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这也就是七言绝句的第一种格式。在实际运用上,七言诗的第一个字,平仄要求不严格,平仄两可。
七言绝句的第二种格式是: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此格式首句入韵。
七言绝句的第三种格式是: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七言绝句的第四种格式是: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这种格式首句入韵。
七言律诗的第一种格式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七言律诗的第二种格式是: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此格式首句入韵
七言律诗的第三种格式是: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七言律诗的第四种格式是: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此格式也是首句入韵。
平仄排列中,不允许犯孤平,三平调,三仄脚。
孤平指全句除韵脚外只剩下一个平声,为律诗大忌。
三平调指诗句未连用三个平声。为近体诗的大忌。
三仄脚指律绝中“平平平仄仄”的变例,即“平平仄仄仄”,七言则为“仄仄平平仄仄仄”
这种格式容许不容许呢?它不能凭个人的主观想象和好恶来决定,要看唐人的创作实践。查《唐诗三百首》,三仄脚不乏其例:
“云霞出海曙”(杜审言),“潮平两岸阔”(王湾),“清晨入古寺”、“山光悦鸟性”(常建),“山中一夜雨”、“兴来每独往”、“朝罢须裁五色诏”(王维),“童颜若可驻”、“风鸣两岸叶”、“只应守寂寞”、“迷津欲有问”(孟浩然)。
“蜀僧抱绿绮”(李白),“江流石不转”、“怅望千秋一洒泪”(杜甫),“浮云一别后”(韦应物),“天秋月又满”(戴叔伦),“平生自有分”(司空曙),“凄凉蜀故妓”(刘禹锡),“淮南一叶下”(许浑),“空园白露滴”(马戴),“蕃情似此水”(张乔),“承恩不在貌”(杜苟鹤),“乡书不可寄”(韦庄)等。
在涉及不允许犯孤平,三平调,三仄脚错误时,还有一个1、3、5不论,2、4、6分明的问题。
一般认为对联的平仄律肯定没有律诗中对仗联的平仄律要求严格,对联就是135不论,5言诗是1不论或极个别的3不论。诗有节奏,每句的第2、4、6字是节奏点,一定要合平仄。1、3、5不是节奏点,可不论。
但不能犯“孤平”(即一句中除了最后一字外中间只有一个平音字)和“三平调”(即句子最后三字都是平音)。因此135不论,就是在这种前提下,可以变动平仄的位置。
所谓唐诗并不忌讳今人要求避讳的“两仄夹一平”的孤平。如果把诗词中两仄夹一平作为孤平,就严格多了。避免了两仄夹一平,当然也就避免了孤平。但在唐律诗中,由于一三五可以不论,“两仄夹一平”的现象很多。这一问题还未达到完全共识。我想,既然写格律诗,要求严格没有坏处,避免变味。
学习近体诗格律,特别是平仄合理分布时,在一大推有关书籍和网上浩若烟海的论述里得到的体会是:
一,做到2、4、6句都以平音结尾,并完全符合格律和音韵规范,各句均不存在两仄夹一平的情况下,诗意登峰造极,这才是作诗的最高要求。达到这种境界,才可拍胸脯说,自己对格律的理解和掌握诗脱离了半生不熟状态。如真切如此,现代中国就也许能冒出一个半个“李白”、“杜甫”,很可惜,现实令我们很失望。
二,写五言诗或七言诗,如果特意标明是绝句或律诗,就要严格按唐诗规矩行事,规范或变通要遵古训。如果没有特意标明,在格律上也不能犯常识性大错,但在写意和遵律无法完全调和时,在保留诗意前提下,允许在格律上依作者意愿灵活变通。这是规范化和个性化的巧妙结合。
三,学术界把某一说法看成“错”或“非”,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概念,不要混淆。与已有定论或共识,经长期实践又被证明正确的东西看法相反,才可以称其为“错”。对学术界尚未共识,存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争论阶段,不能把与自己看法相违的称其为“错”,只能称其为“非”。
四,依上所述,学术界在看法出现分歧时,不要轻言“不懂”、“外行”、“概念不清”这类伤人又伤己的话。要就事论事,以理服人,具体而清晰表达自己观点,这才是文人论道。要避免学术上“欺行霸市”,以五十步笑百步。避实就虚,结果会给自己的模糊概念减分,不是强者表现。
全面理解和掌握平仄排列,对一般人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可是,电脑网站提供的各种知识讲座、技巧查询,实用工具等,给我们提供了方便,学习它,使用它,可以逐步掌握与合理校对格律的正确构成,非常规范,实用。
—平仄、韵部与绝句
第一节
关于平仄
目前,关于格律诗和对联的平仄,主要的有两个体系:一是以平水韵为依据的古韵体系,二是以普通话为标准的新韵体系。国内诗联界对这两种体系也有争议。
较为合理的处理方法是如果用新韵,就在诗的题目或对联后面注明(新韵)或(新音)、(新声)、(今韵)字样。用古韵则不注明。在国内的诗、联大赛中,很多地方也要求注明(新韵),否则以古韵论。由于新韵相对容易掌握,因此,本兴趣小组的活动中,提倡使用古韵。各位文友自己创作时,可以自由用韵。
一、如何分辨平仄
平和仄是相对的两个概念,平是指发音平,仄就是不平。下面分别按新音和古音讲一下平仄。
1.新音(普通话)
汉语拼音中有四声,我们把一声、二声归为平,三、四声归于仄。例如:“妈、麻”是一声和二声,同属平;“马、骂”是三声和四声,同属仄。新音好记,容易分辨平仄,但往往想引用古诗句、词组时,平仄会与今音有矛盾,要十分注意加以区别。
与新音相比较,古音中多了一个“入声”,而入声字如今分别归属于普通话的四声中。分入三声及四声中的,我们可以不去理会,而往往困扰大家的是分入普通话一声(阴平)、二声(阳平)中的入声字。
掌握入声字一是有专门入声字例表可供我们查询,二是江南人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的方言中还保留了大部份的入声字。如铁、席、黑、木、活、折、屑等带有短促而且煞尾读音的均为入声字。
但也有一部份字在上虞方言中不读入声,但在古音中读入声字,如:咒、卡、批、错、画、射
、霸、吊、霓、亿、冒、拉等。同时还必须注意到,有的字在一种字义下读入声,在另一种字义下就不一定是入声,需要在学习中慢慢地了解和积累。
第二节 关于韵部
古体诗用韵要求十分严格,今音可以参考普通话的韵部,原则上同韵母的均可押韵。古音除首句入韵的诗第一句的韵脚外,一般不允许邻韵通押(初唐时也有少数邻韵通押现象,但后来就不允许了)。韵部一般都遵照《平水韵》为准。
格律诗规定:除少数古律古绝外,近体诗都要以平声字入韵,也就是说仄声字不能入韵。
《平水韵》为南宋平水人氏刘渊集唐人编撰《唐韵》和宋人《广韵》、《集韵》而合成,清人改名为《佩文韵府》,
其实亦与当时的《诗韵集成》、《诗韵合璧》二书相同。
现将《平水韵》的电子文本附于楼下,其中有少数字有错误,应以《诗韵合璧》、《诗韵集成》等正式出版的韵书为标准
第三节  关于绝句
一般将字数(五个字或七个字)相同的四个句子构成的一首诗,叫做绝句。五个字的叫五言绝句,简称五绝。七个字的叫七言绝句,简称七绝。
绝句有入律和不入律之分,不入律绝句没有格律的限制,或虽有格律限制,但用仄声押韵。根据每句的字数不同,叫五言古绝和七言古绝,其实也是古风的一种,比一般的古风稍严格些。
入律的绝句有严格的格律规定,而且必须用平声字押韵。绝句的格律有四种句式,以五绝为例说明如下:
1、仄仄平平仄。
2、平平仄仄平。
3、平平平仄仄。
4、仄仄仄平平。
这四种句式,每种都可以成为五绝的第一句,第一句确定后,按以下原则,可以推导出整首诗的格律:
1)1、2两句为一对,3、4两句为一对(指是平仄上的相对而不是词句上的对仗),整首绝句分为上下两对。同一对的上下两句之间,双数(第二、第四)字的平仄要相反,称为对。
(2)对与对之间(即2、3两句)双数字,平仄要相同,称为粘。
一、五绝的格律
1、首句仄起仄收式(首句不入韵,2、4句押韵)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2、首句平起仄收式(首句不入韵,2、4句押韵)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3、首句平起平收式(首句入韵,1、2、4句押韵)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4、首句仄起平收式(首句入韵,1、2、4句押韵)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二、七绝的格律
七绝的格律其实就是在五绝的句式的前面加两个相反的声律符号。

1、首句平起仄收式(在五绝仄起仄收式前面加两个符号)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2、首句仄起仄收式(在五绝平起仄收式前面加两个符号)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3、首句仄起平收式(在五绝平起平收式前面加两个符号)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4、首句平起平收式(在五绝仄起平收式前面加两个符号)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说明:1、凡下面加下划线的位置,表示虽然应平或应仄,但可以不考虑其平仄。
2、红字的地方,表示要押韵。
3、首句入韵的可以用邻韵(也要相近的读音的),在学习阶段,后面的韵脚不能邻韵通押。自已创作时,可依古人先例适当放宽。

今天的课就讲到这里,下节课讲诗词、对联基本知识。

(0)

相关推荐

  • 江南古镇那么多楹联,不能认真看

    "长三角水乡古镇,新修古建筑不少,其间楹联文气氤氲,给游人留下了深刻记忆,问题是有些大可商榷."学长李君,外出游玩归来,与朋友相聚,三杯淡酒下肚,冒出感慨来了.大家愿闻其详. &q ...

  • 格律诗写作(连载7)律诗的标准格式

    格律诗写作(连载7) 作者  凭高望远(谢启斌) 七.五言律诗的标准律格式 五言律诗简称五律.前面已经讲过了,五言的平仄,只有四个基本句式,这四个基本句式可以构成两联.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

  • 318班第七堂课讲义

    大家好,今天我们先把"古 代 韵 书 综 述 "讲完,然后复习. 古 代 韵 书 综 述 中国古代的韵书,是按照声.韵.调的关系将汉字组织起来的字典.因为着重划分韵部,简言之,又可 ...

  • 318班第六堂课讲义

    大家好!今天作讲--<题画诗的写法>. 中国的文人离不开诗词书画,诗词书画也可说是中国文人的名片.在座的老前辈,都是诗词爱好者,其间不乏精于书法和丹青的诸多高手.在诗词唱和的同时,写一幅书 ...

  • 318班第四堂课讲义

    第二节课讲 四.律 句 汉语虽有四声,但在近体诗中,并不需要象词.曲那样分辨四声,只要粗分成平仄两声即可.要造成声调上的抑扬顿挫,就要交替使用平声和仄声,才不单调.汉语基本上是以两个音节为一个节奏单位 ...

  • 318班第三堂课讲义

    诗 律 浅 说 一.近体.古体 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被称为近体诗或今体诗,古人这么叫,我们现在也跟着这么叫,虽然它其实是很古的,在南北朝的齐梁时期就已发端,到唐初成熟.唐以前的诗,除了所谓&quo ...

  • 生命的第一堂课是接受

    有时候,我常想,我为什么会来到人间.也在追问,短短几十年的人生为什么还充满很多的痛苦和纠结.     后来我发现,无论是痛苦还是烦恼,无论是家庭的问题.经济的问题.还是身体的问题,所有这些生命的苦难, ...

  • 插座学院创始人何川:给基层管理者的第一堂课(6000字内部培训录音)

    各位同事大家好! 首先,真诚地祝贺各位同事,被选拔为组长,正式进入公司的管理干部序列. 感谢你们在过去一段时间的付出和贡献. 今天这个培训,从性质上是管理培训,也可以叫基层管理者的第一课. 改变来自于 ...

  • 给老外上汉语课,第一堂课只教了一个英文单词的中文解释

    给老外上汉语课,第一堂课只教了一个英文单词的中文解释 1,妻子 2,老婆 3,太太 4,夫人 5,老伴 6,爱人 7,内人 8,媳妇 9,那口子 10,拙荆 11,贤内助 12,对象 13,孩他妈 1 ...

  • 给老外上汉语课,第一堂课只教了一个英文单...

    给老外上汉语课,第一堂课只教了一个英文单词的中文解释[捂脸][捂脸][捂脸] 1,妻子 2,老婆 3,太太 4,夫人 5,老伴 6,爱人 7,内人 8,媳妇 9,那口子 10,拙荆 11,贤内助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