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穆提倡通人之学,其精要在此
学问贵会通
1940年4月28日,钱穆在江苏省同乡会讲“我所提倡的一种读书方法”,严耕望也去听讲,收获颇丰。尤其是,他记住了钱穆所讲的下列主要内容:
一、通人之学尤其重要。
二、做通人的读书方法,要读全书,不可割裂破碎。
三、要能欣赏领会,与作者精神互起共鸣。
四、要读各方面高标准的书,不要随便乱读。
五、最后主要一点,读一书,不要预存功利心,久了自然有益。
在武大讲学结束后,历史系师生为钱穆开茶会欢送,钱穆勉励学生要眼光远大,要有整个三十年五十年的大计划,不可只作三年五年的打算。
后来,严耕望成为钱穆的得意弟子,师生间情谊日益深厚,钱穆通过多种方式教导学生。书信便是其一。1972年2月23日信中,钱穆告诉高徒:“学问贵会通。若只就画论画,就艺术论艺术,亦如就经论经,就文史论文史,凡所窥见,先自限于一隅,不能有通方之见。”
这些教导对严耕望影响很大。他在《治学经验谈》中,第一章专门讲述“原则性的基本方法”,第一条就郑重强调:治学要“专精”,也要相当“博通”。
特殊的教育方法:让学生给自己的著作提意见
钱穆还有一种教导学生的方法,是让学生给自己的著作提意见。这种教导,对老师有益,对学生更有益。
对于老师的这一要求,严耕望总是直言不讳,指出其优点、缺点,提出修改意见。
例如,他在1952年就对老师的《国史大纲》提出意见:“深感此书虽然极有创获,但写作草率,仍存讲义形式,宜当加工,增补修饰,臻于完整。”
因为要给老师提意见,所以不能不认真阅读,从而在无形中留下深刻印象,并为未来的再次细读留下了种子。
20年后,严耕望重温《国史大纲》,在日记中写道:“此次校阅,比较仔细的看了一遍,得益不少,益惊佩宾师思考敏锐,识力过人。早年我即钦服宾师境界之高,识力之卓,当上追史迁,非君实所能及,再读此书,此信益坚。惜当时未能好好的写,只将讲义草草改就付印,不能算是真正的史著!……然即此讲义,已非近代学人所写几十部通史所能望其项背,诚以学力才识殊难兼及!”(严耕望:《钱穆宾四先生与我》)
他在给学生做讲座的时候,也说:“例如《国史大纲》,有人说只是根据二十四史而已。这话诚然不错,然而他(钱穆)能从人人能读得到的正史中提出那样多精悍的好看法,几十年来那样多写通史的人,不但没有一个能与比拟,而且真正是望尘莫及,才气学力的差距真是不可以道里计,这些处才能见出本事!”(严耕望:《治史经验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