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二十五两银铤
最近, 在河南的一次“大河鉴宝” 活动的钱币鉴定中, 有邹先生携来求鉴的一枚银铤最为珍贵, 故介绍与大家共赏。
这是一枚南宋时期(1127— 1279)的二十五两银铤, 束腰, 两端呈弧形, 正面左、右、上、下打印“出门税”、“刘六郎” 戳记。通长129、首宽68.2、厚17.4mm, 重974.5g。银铤成色98%, 背面呈蜂窝状。
从目前所见的宋朝银铤来看, 北宋时期以贡银为多。南宋则以税银为多, 南宋时期的税银中, 以“出门税” 银锭最为著名。在宋代, 城市不仅筑有城墙, 而且建有供进出的城门。据史书记载, 北宋时商人携带货物进出城门, 都要用实物或铜钱交纳税金, 即所谓的“国门之税”。南宋时期将国门税改称“出门税”, 这是南宋时期一个特殊现象。这种征收来的“出门税” 被折算成白银, 铸成银铤的形式, 并在银锭上砸印“出门税”字样, 以示与其它银铤不同。“出门税” 银实际上是一种商税银, 也是过税的一种, 是南宋政府向行商征收的税项之一。
出门税作为商税收入的重要税种活跃在南宋与金的边界地区, 与宋金边境贸易有着很大的关系。淮河两岸榷场贸易的兴盛是导致行商异地贩货的主要原因, 行商携带大量货物从此地运到彼地, 途经许许多多的城门,缴纳“出门税” 是很自然的事情。
出门税的出现与南宋时期的社会政治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周边连年的战争,沉重的军费负担使南宋政府不得不加重税收,在大小城门设立税卡, 同时稽征的税卡也并不全以城门为限, 从而导致税收网点过密,抑制了商品的通行。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收缴出门税可以限制物品出城, 似有平抑物价的功效。政府征税、支付军费、赈灾、给官吏薪俸等多采用银, 而在民间大额交易也广泛使用白银, 但一般日常交易还是使用铜钱。
南宋政府规定缴纳的各种税银需打印税种和交税人的姓氏, 这实际上是保证银铤成色、提高纳税人信誉的必要手段。出门税银铤发现不多, 据统计目前仅发现三十余件, 所以十分珍贵。
(本文刊于《中国钱币》2008年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