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心理学(7)——习得性无助

        

   上一回,我们谈到了“瓦伦达心态”,在生活中如何轻松专注的去做好每一件事,是需要保持一颗平常心的哦!今天,大罗老师为你谈谈“习得性无助”这个心理学概念。

  “害怕悲剧重演我的命中命中,越美丽的东西我越不可碰触”这是王菲专辑《玩具》里的歌词,就是典型的“习得性无助”。

什么是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 是指通过学习形成的一种对现实的无望和无可奈何的行为、心理状态

“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赛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动物时提出的,他用狗作了一项经典实验,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有这样一个形成过程:频繁体验挫折——产生消极认识——产生无助感——出现动机、认知和情绪上的损害。

习得性无助的症状

那么,当一个人有这样的行为和心理状态,会有怎样的表现呢?

一个人消极地面对生活情况,经常没有意志力去战胜困境,而且相当依赖别人的意见和帮助。成因不单是生活情况的改变,或是特殊的生活体验,服用药物有时也会造成这种心理困境。

在很多造成习得无助感的成因当中,最明显的是大环境的改变,如战争、饥荒、旱灾都会造成一个人出现习得无助感。例如心理学家曾研究二次大战犹太人屠杀时的集中营幸存者,发现他们开始拒绝关心和鼓励自己。《活出意义来》的作者维克多弗兰克在书中就谈到获释后的俘虏心理是“其实,我们早就丧失了感受快乐的能力,必须慢慢再学习才行。”

现代社会中容易造成习得无助感的环境则有:精神病院、孤儿院或是安宁疗养机构。

当人类得到习得无助感时,通常会从三个角度来处理问题,

个人(Personal):他们会将自己投射到问题上,倾向于针对问题来内化自己。认为什么都是自己的错,会降低个体的自尊。

普及(Pervasive):他们会认为问题影响了生活中每个层面,使得失败的影响会泛化。

永恒(Permanent):他们会认为问题是不可能被改变的,使得失败产生更长久的影响。

上述这三点看问题的角度,通常被称为「3 Ps」,这三个论点同时也帮助了具有习得无助感的人们走出自己的心理困境。不过有的时候,当面临巨大的危机时,人类也有可能自动走出习得无助感的枷锁。在著名小说《歌门鬼城》(Gormenghast)中的主角泰特斯·格兰(Titus Groan)原先是一位消极处世的贵族,但当家园有难,就马上转变成积极学习应战的态度,当危机解除,则又回来原先消极处世的情境。

通过现代科学研究,长期的无助感也是导致抑郁症的一个诱因。

“习得性无助”产生的原因

那么,"习得性无助”产生的原因,除了客观的大环境之外,还有那些个人原因呢?

   一、生活、 学业不良状态的长期积淀

"习得性无助"而产生的绝望、抑郁、意志消沉等心理现象,正是许多心理和行为问题产生的根源。

比如一些人长由于家庭变故导致的经济困难,举步维艰的在维持生活,心中充满无助和绝望。虽然,也想通过努力改善,可是依然收效甚微,从而丧失了信心;还有一些被拐卖的女性,丧失了通过正常渠道维权的机会,认为这是自己的“命不好”,也就认命了;还有一些学生在学业不良状态的长期积淀导致了情商的弱化,虽然曾经努力过,却常常失败,很少甚至没有体验到成功的欢乐。一次次的失败,促使他们对此做出了不正确的归因。认为自己天生愚笨,不是学习的材料,因而主动地放弃了努力。

也有一些人,曾经取得过自认为可以的成绩,但是往往不如他人,也很少得到老师、父母、领导的表扬,长期被忽视,便逐渐丧失了自尊心,变得破罐子破摔起来。由此可见,无助感失尊感均是"习"得的,不是天生的,是经过无数次的重复、无数次的打击以后慢慢养成的一种消极心理现象。

二、不恰当的评价方式

有很多家长和老师对孩子的行为采取不恰当的评价方式。比如在语言上给于过多负面评价“你真笨!我白养你了,你就是个白眼狼!学了这么长时间还不会,脑子进水了吗?”等。

这些负面语言会让孩子产生焦虑情绪,同时也对自己产生否定,对探求新事物的热情逐渐降低,产生信心不足,造成了所谓的胆小怕事,行为退缩。所以,家长和老师的不恰当评价方式是在强化“习得性无助”的趋势。

三、不正确的归因

"习得性无助"现象产生的主要根源在于一个人的归因方式。当一个认为造成他学业、心理问题的因素,是自己的性格不好,长相不好,学历太低,脾气太大的时候,就容易感到内疚、沮丧和自卑。这也就是为何有很多女孩子有条件希望去整容,做成“明星脸”,认为只有这样成功的可能性才大。因此,不愿意在内在提升上下功夫,而将转变寄托在外在的改变上。

生湖中的“习得性无助”

科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让跳蚤在桌子上跳,发现跳蚤跳起来的高度是身高的100倍以上。接着,在跳蚤头上罩一个玻璃罩,让跳蚤来跳。并不断的降低高度,跳蚤为了适应高度,也不断的降低了高度。当玻璃罩接近桌子的时候,跳蚤就不能跳了,只能爬行。跳蚤已经丧失了跳跃的能力。所以,这“种自我设限”的无助感就是后天习得的。

有很多人,在成长过程中遭受外界太多的批评、打击和挫折,生活的热情被淹没,面对失败丧失了信心和勇气,渐渐养成了懦弱、狭隘、自卑、孤僻的精神状态。

新加坡曾经拍过一部影片《小孩不笨2》,影片中的汤姆和杰瑞,还有成才总是被大人否定、指责、批评,时间一长造成了亲子关系的恶化,同时在父母面前没有丝毫价值感和自尊感,导致学习的态度也不积极,最后受到黑社会小青年的蛊惑去偷东西,幸好良心发现,才悬崖勒马。其实,他们就是在学习上没有得到家长和老师的鼓励和肯定,也认为自己不行,干脆破罐子破摔,造成了无助感,才一时迷了人生的方向。

“习得性无助”带给我们的启示

通过和大家分享了“习得性无助”的心理学常识,想必你也可以对照自己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来自我检视一下。那么,我们该如何调整“习得性无助”呢?

要想克服生活中的“无助感”,大家可尝试以下小方法:

1、检查归因模式:是不是将暂时的困难夸大成永久的困境。

2、鼓励自己进行新的尝试: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一个尝试。

3、及时庆祝自己的微小成功:在生活中及时鼓励自己。

4、当消极念头来临时,问自己:这是真的吗?这百分之百是               真的吗?

当我们认识了“习得性无助”,就可以克服它,找到好方法来改变。

下一期,大罗老师将为您分享《生活中的心理学(8)——皮格马利翁效应》,敬请关注!

每日一句
自律的原动力是爱,爱能推动我们心灵成长和心智成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