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生作:作文训练仿写《小青蛙的夏夜》

作文训练《小青蛙的夏夜》

文/陆生作

今天我们来写一首儿童诗,以这首《小青蛙的夏夜》为例,进行仿写。因为它字数很少,所以刚才我让大家先抄了一遍,相当于读一遍,比读的效果还好。你们在抄写的过程中,有没有产生一些疑问,如果有,现在请你们把这些问题提出来,我给你们做解答。因为这首诗是我写的,所以,我可以告诉你们,当时我是怎么想的。

问答

【1】“月亮为什么会悄悄潜入水中?”

“唉,这是拟人啊!”

对的,拟人,“月亮拨开身边的云朵,悄悄潜入水中”这里用到了拟人。我们在生活中看到的景象是,月亮在云朵当中穿行,月亮倒映在水中,千江有水千江月,对吧?我们还会产生“月亮走,我也走”的这种感觉,歌里也是这么唱的。特别是夏天的晚上,你走在路上,如果路边有水塘或者江河的话,你会觉得月亮一直跟着你在走,它就在你旁边,很近,对吗?还有那个寓言故事,《猴子捞月》,它本来是印度佛教里的一个故事,后来传到我们这里来,变成了一个小朋友们爱看的故事。虽然猴子们很好心,怕月亮掉在井里淹死了,所以它们要把月亮救上来。换个角度想想,这其实是一个有点傻的故事,有句话叫“镜中花水中月”,因为这些东西都是虚幻的。

【2】“小青蛙感到富春江吹来的风,可以。可他是怎么感觉到柳条儿舞动的?”

这首诗写的是夏天,夏天柳条儿是不是已经枝繁叶茂啦?是。风吹来,你能够想象出柳条儿在舞动的样子吗?能。如果你熟悉那个环境的话,能不能感到柳条儿在摇摆?能。或者这样想,小青蛙是蹲在一片荷叶上,对吗?想象一下,在那个荷塘的四周,有没有种着好几棵柳树?小青蛙是不是非常熟悉那个环境?就像,你妈妈下班回家,你听脚步声就知道是妈妈回来了,对不对?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熟悉了那个环境,哪怕一片漆黑,也能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小青蛙也是这样,他的感到了富春江吹来的风,很自然地,他就想到了在风中舞动的柳条儿。——就像你肚子里面有几根蛔虫,爸爸妈妈知道得清清楚楚。是不是就是这种感觉?

【3】“萤火虫提着小小的灯笼,不是应该看到吗,为什么是听到?”

这个问题好。这里要跟你讲一点,写诗歌需要通感,就是把各种感觉打通来写诗歌。你们以后会学到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里面有一句话,说荷花的香气飘来像渺茫的歌声。香味跟歌声相同吗?不同,但它们在感觉上可以相通。

写作文厉害的人,他用比喻句来写一首歌的高音部分。高音听起来像什么呢?像爬高山,像一个人在高山上攀登,这样写就把一个看不见的东西变成了非常具体的看得见的东西了。歌声看得见吗?看不见,但用上了比喻,哪怕你没有现场听到,也可以借助比喻句的内容想象出听那首歌高音部分的感觉,就像爬高山一样。

还有,你们会学到古诗白居易的《琵琶行》,里面怎么写琵琶声?用“大珠小珠落玉盘”。我们能看到的是珠子掉在一个盘子里面,借助它,我们能够想象出那个音乐是怎么样的,对吧?

还有,有人写作文说“听见花开的声音”——你们听见过花开的声音吗?没有,但诗歌里可以这样写,这是一种夸张。进入诗歌的世界,你就有了顺风耳,你就有了千里眼,“千里莺啼绿映红”。

在《小青蛙的夏夜》里,萤火虫的小灯笼肯定是看见的,但你们想一想,为什么可以写听见呢?夏天那么热,萤火虫找到了一个阴凉的花丛,他高兴不高兴?他一高兴,会不会情不自禁叫起来?叫起来了,是不是就听见啦?“哇,这里好凉爽啊!”,他只要说这样一句话,小青蛙在旁边就听见了,对吗?其实诗歌是跳跃的、浓缩的、我们可以借助仅有的诗句加上生活经验去还原的。小青蛙和萤火虫,可能还聊了一会天,就像我们夏天的夜晚在门前露天乘凉,邻居经过,打个招呼,闲聊几句,这是常有的事。现在,你们能理解没有?

其实,这里只是“拐了一个弯”而已。情景应该是这样的:小青蛙看到萤火虫提着小灯笼飞来飞去,萤火虫正在找一个阴凉的花丛——乘凉,终于找到了,打着灯笼找到了(打着灯笼都难找),舒服地感叹了一声:“哇,这里好凉爽!”小青蛙听到了萤火虫的这一声。中间拐了一个弯,省略了萤火虫的话,明白没有?

写作文往往需要“拐一个弯”,文曲星知道吗?文章一曲,就能像星一样闪亮。“文曲”两个字,就是“文似看山不喜平”。写作文,“拐个弯”会好一点哦,不要那么直不隆咚地就把答案告诉了读者。比如说,唐僧师徒一路上没遇上妖怪,顺顺利利地把经书取了回来,这《西游记》还有人看吗?

把小青蛙当成你自己,把萤火虫当成你的伙伴,然后闭上眼睛想象下夏日的夜晚……我相信你一定能够身临其境,然后就像小青蛙一样“享受”了。这是阅读美妙的地方,体验主人公的感觉。

分析

现在,我给你们分析一下《小青蛙的夏夜》。

这首诗可以分成三个部分,一头,一尾,中间一大部分。我把它称为“总分总”——虽然这样讲不是非常确切,但是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它,一定要有这种“结构”概念,明白吗?这点很重要。比如说,我写一朵花,这就是总,花的颜色、花的香味、花的形状,飞来一只蜜蜂采蜜,这些是不是从花里分出来的?这个叫“总分”可能也不合适,但是就要这样去理解,这样有助于你写作的构思,明白吗?

诗的第一句说“小青蛙蹲在荷叶上”,这是来源于生活。我们去网上搜一下小青蛙的照片,很多都是蹲在荷叶上的。这与我们的审美表达习惯有关,当然青蛙蹲在荷叶上也是实际的情况。青蛙喜欢在水塘里面呆着,如果有荷叶,“水面青圆”,它很自然就会在上面蹲着,有人走过惊动了它,它就扑通跳进水里,有时还会潜到水底待一会儿。

青蛙不是会呱呱呱地叫吗?我们想象的时候,如果把它的呱呱呱想象为唱歌,那么,它唱歌需要有一个话筒,莲蓬是不是就是一个非常好的话筒?像不像,像极了。所以这想象,也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啊。

第二点想告诉你们的就是,他看到,他听到,他感到,他梦到。这些,是不是我们的感官啊?写作文就是写我们的感官,对不对?你们学的是“聪明作文”嘛。为什么写感官,因为我们只有感受到这些东西啊,除了眼睛、耳朵、皮肤、嘴巴、鼻子、心里,你还能有什么感觉呢?没有了。

人就是靠它们来认识世界的。一条狗看见的世界是黑白的,你跟它说,这朵花是红色的,它永远不会理解。小狗在汪汪地叫,这是他在说话,狗与狗之间彼此能够听懂,我们却听不懂,对不对?不过,在童话里倒是有好办法,猎人海力布得了块宝石,就能听懂兽语了。我们写过《听懂树语的人》,也有同学这样写过,挺有意思。

第三点,想跟你们讲的就是,这里有一个押韵的问题。发现没有?朦胧的胧,水中的中,花丛的丛,舞动的动,轻松的松,都是ong。

我们背一下古诗,古诗里面句号的地方,是不是押韵的?

押韵,就很有节奏感,读得顺口。我们以前改写《猴子捞月》的《捞月师》是不是也都是押韵的?

总结

现在总结一下。

第一点,小青蛙蹲在荷叶上,这是一个实际情况,对吗?我们要借助生活当中的实际情况展开想象,写成一个作品。

第二点,我们可以用“总分总”的结构。它不仅是一种作文的结构,更是一种写作的构思。我们懂了“总分”(一生多),就清楚地知道我写完这段接下来要写什么,不会写着写着忘了后面要写什么了。

第三点,用感官去写。因为我们就是这样认识世界的。读者可以通过你的作品来认识你所呈现的世界。你可不能给读者设置太多的障碍啊。当然,用感官不一定要把所有感官都用上,选择性的用,用有必要的,你看,这首《小青蛙的夏夜》就没有写“他闻到——”。如果你有兴趣,你可以加一节“他闻到——”。

第四点,就是押韵。押韵的东西,读起来特别朗朗上口。你们听流行歌曲,是不是都是押韵的?

“大河向东流啊,天上的星星参北斗啊!”

“流”和“斗”是不是押韵的?

仿写

我们今天是仿写《小青蛙的夏夜》,来写一个雪景,因为下雪嘛,你们来的路上都看见了厚厚的积雪。

雪景,写点什么东西呢?我不给你们提示了,因为我已经用夏天的例子给你们做提示了,明白吗?

然后,我再给你念一遍刚才我想的一首诗《雪与花》:

这是一场战争

雪已全线占领

人们却说,千树万树梨花开

我已经听见

花苞里的磨刀霍霍

这写的其实就是一个下雪的景象,过几天雪会融化的,再过几天春天来了,花就开了。但我把它比喻为一场战争,感觉就不一样了,有战争就会有反抗,花苞是不是在里面反抗啊?有一天,它会开放的!可能花香也是武器呢。

现在你们可以开始写了,希望你们有一个巧妙的想象。我要求:你要写感觉(至少选三个感觉),你的诗里要有主人公(感觉是他的),争取押韵。——如果你觉得雪天实在难写,写夏夜也可以。

习作

小青蛇的夏夜

□沈舒铭菲

小青蛇歇在石头上

享受着夏夜的美妙

他看到——

荷花红着脸

正在与荷叶比谁长得好

他听到——

小青蛙正在开心的歌唱

这歌声谁听了都会笑

他梦到——

自己学会了游泳

在水中和小鱼儿玩着吹泡泡

小狗的雪天

□沈赵鑫磊

小狗站在雪地里

感受着冬的美妙

他看到——

孩子们正在玩雪,

打来打去呵呵笑

他闻到——

厨房里飘来阵阵香味

那是火鸡的味道

他听到——

小青蛙在地里唱歌

小兔在洞口大叫

他摸到——

脚下雪地的冰凉

冷藏着多少欢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