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世界取决于你的信念|浅谈圈层突破之“圈”
✦心灵成长的路上,伴您一路同行✦
NO.86
作者:黄启团
主播:尔军 背景音乐:雨的印记
图片整理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chapter 01
今年春节期间,冯小刚家的饭局刷爆了朋友圈,表面上看是在骂油腻男的庸俗和赞陈道明的高尚,而字里行间却透露出对冯小刚高大上圈子的各种嫉妒与恨。
比冯小刚饭局更亮眼的是去年在乌镇举办世界互联网大会期间刘强东的饭局,中国互联网半壁江山都在一张桌上,推杯换盏间建立游戏规则。
当然,总是占据媒体头条的马云也不甘落后,在今年一月份举办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期间,马云的饭局不光有比尔盖茨这样的国际商界巨头,还有国王、总统、首相这样的国家首脑,颇有谈笑间天下已定的味道。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从你的朋友圈可以看出你在社会上的层次。同时人与人是互相影响的,你跟什么样的人在一起,你也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跟你在一起的人能做什么事,你也能做什么事,至少可能性会大很多,这是毋容置疑的事情。
最近流行一个词叫'圈层突破',说的是如果你想获得不一样的人生,必须打破你固化的圈子,才能迈上人生的更高层次。
可是,圈层突破谈何容易?英国导演迈克尔·艾普特拍了一部叫《56UP》的纪录片,随机选择了14个不同阶层的孩子,从他们7岁开始,一直追踪到56岁,49年间,14个人,从幼年到老年,片子记录了他们努力奋斗,成功登顶或徒劳挣扎的故事。
14个人中,除了一位叫Nicolas的,从一个农夫的儿子,考上了牛津大学,进而成为美国名校的教授,完成了人生的逆袭外,其他的13个人,穷人的孩子依旧是穷人,富人的孩子依旧是富人,阶层在代际间得到了传承。
这部纪录片所呈现的事实是很残酷的,不光是英国,我相信在全世界范围内,有历史记录以来,都有这种现象。
生活在社会各个层面的人,他们的人脉、财富、思维方式、教育资源等完全不一样,高阶层生活群体所拥有的资源是普通老百姓所望尘莫及的,因此,要突破固化的圈层,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但是,无论如何,突破还是可能的,不是吗?在《56UP》所记录的14人中,不是有一位突破了吗?如果这部片子所代表的是一个社会的缩影的话,至少有近10%的突破概率,我们为什么不去成为这10%呢?
有人说我骨子里是一个乐观主义者,虽然我所处的社会层次还算不上高大上,但我至少由一个吃不饱穿不暖的穷苦孩子一步步走到了今天的丰衣足食,而且我相信明天还会更好,所以今天斗胆谈谈关于'圈层突破'的一点粗浅见解,但愿能给那些生活在困局的人一点希望。
文章分两篇,今天先谈谈'圈',下一篇我们再来聊聊'层'。
chapter 02
在刚刚结束的第13届'新物种'实用心理学大会上,不少人听完我和我的合作伙伴黄伟强(壹心理创始人)的演讲后,都来问我:
'团长,你和伟强完全是两种不同的人,一个是充满情怀的理想主义者,一是脚踏实地的现实主义者,分明价值观和信念都不一样,但怎么还能合作得那么好,成为多年的搭档和好朋友呢?'
生活中我经常被问到类似的问题,比如武志红老师,从我们的文章中就可以看得出来,我们不光对心理学的理解不一样,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更不一样,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之间的合作和友谊。
在很多人心目中矛盾甚至冲突的的东西,在团长的世界里是融合的。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先从吃饭说起。
团长经常到全国各地讲课,主办方为了能招待好我,总是千方百计地打听我喜欢吃什么菜,有人甚至在远离广州的城市给我安排粤菜。
因为,以一般人的习惯,总爱吃他们习惯的食物,穿同样的衣服,交一种类型的朋友,一辈子待在同一个地方,过一种生活。
而我不一样,我最喜欢吃的是当地的特色菜,喜欢到处走走,世界那么大,不去看遍世间美景,尝尽人间美食,岂不白来这世间一趟?
其实我原来也不是这样的人,我出生和成长都在一个落后的小山村,是农民的后代,农民以土地为根,人生围绕庄稼转,像我的父母一辈子都没有出过远门,在这样环境中长大的我,思想保守固化,总是在习惯的模式里过着相对固化的生活。
人与人是相互影响的,认识一个优秀的人足以影响一生,我人生的改变得益于我有机会认识各种奇人。记得在十多年前我从事商务考察活动时,认识了一位叫阿Joe的台湾资深导游,他让我学会了观察生活。
还记得那段周游世界的日子,既开心又充满了挑战,开心的是每天都会经历新鲜的事情,挑战的是出门在外,每天都会有超出预判的麻烦事发生。
比如饮食问题,那个年代出门的机会少,大多数顾客都是第一次出国,对于一个习惯了中国食物美味的中国人来说,欧美的食物实在太'难吃'了,因而顾客就会向我这个团长提出各种奇葩的要求。
比如要求早餐吃白粥、西餐要配榨菜等(注:那时候中国游客还很少,所以外国餐厅都没有这些食材,今天很多国外餐厅都已经学会满足中国人的特殊要求了),当我无法满足顾客时,总会招至指责甚至漫骂。
那时每天晚上都会找一个小酒吧和导游开会商量第二天的行程,每当我面对指责感到沮丧时,阿Joe都会喝上一口小酒,然后语重心长地跟我说:
'不用跟这样的人生气,这样的人通常成不了大事,你注意观察,那些事业有成的成功人士,一般都是适应性很强的人,他们愿意接受新鲜事物,而且还刻意地去寻找新的挑战,不管是食物还是行程,他们都不喜欢一成不变,他们勇于尝试,在尝试中丰富自己的人生'。
自此之后,我开始了有意、刻意地让自己去尝试那些原来不太习惯的事情,就连自己一向讨厌的臭豆腐,也吃出了香味。
后来在不断学习心理学的过程中才知道,这叫一个人的调适性,就是一个人的调整和适应能力。
调适能力与一个人的心理素质有关,为了生存,人类总是会最大限度地确保自己的安全,因而总活在自己习惯的舒适空间里,面对新的事物,因为没有尝试过,我们的潜意识会自然而然地把它判定为不安全的,从而拒绝。
所以,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这种基于安全的潜意识会让我们一辈子活在一个固定的模式里,于是,你会发现很多人总习惯于吃一种食物、穿一类衣服、生活在同一个地方、每天做着同样的事情。
还有些人换一张床就睡不着觉,更不用说去结交那些与自己完全不一样的朋友了,这就是为什么圈层难以突破的关键原因。这样的结果当然确保了我们的生存概率,但同时,却剥夺了人生的丰富多彩。
chapter 03
那如何才能改变呢?
我是广东人,广东人有个信念,认为吃辣椒会上火,而且有时出差外省不得不吃辣椒时,真的马上就会出现上火的症状,所以原来我家的餐桌上从来不会有辣椒。
直到有一天我认识了一个有名的中医大夫,这位大夫奇迹般的治疗案例让我十分信服,他建议我要多吃辣椒,因为南方潮湿,辣椒正好能把这股湿毒发出来,自此之后,我开始尝试吃辣椒,而且神奇的是,从此再也没有因为吃辣椒而上过火。
从这个例子中我们不难看出,人们'做'或者'不做'一件事情,和我们的信念息息相关。
就像我,一开始不吃辣椒是因为坚信吃了会上火,但是后来因为相信这个大夫的理论,改变了原有的信念,才开始尝试原来碰都不碰的辣椒。
很多时候,我们外在的行为,都是因为内在信念的显现,正如宋朝初年道家思想家陈抟老祖所说:'行者心之发,观行而祸福可知'。
行为的固化其实就是内在信念的固化,当我们执着原有的信念时,就会习惯于做同一种行为,交同一种朋友,生活在同一种圈子中。
当我们的圈子只有一种观点时,你接触的人,看到的事,站立的角度都是一样的,因而你的世界就会止于此,因为你的信念已经为你的世界筑起了一堵墙,自己封闭起自己的发展空间。
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一个思想封闭的人,总觉得别人是错的,自己是对的,只要是和自己观念不相同的东西,都要一竿子打死。
这时,往往听到的只是你愿意听到的、看到的也只是你愿意看的,很难客观地、清晰地看待自己,因而会待在一个舒适区,并且对这个舒适区越来越迷恋,认为世界就是这样,并且即使生活再艰难,自己的世界也只能这样。
一个思想开放的人就不一样了,他能接受不同的观点,允许他人的观点和自己不一样,我是对的,别人也是对的。
因为立场不同、角度不同,观点自然就不一样。只有能够容许别人跟自己不同时,我们才有可能和不同的人相处和合作,只有这样我们的世界才会越活越宽广,否则,谈何圈层突破?
个人如此,国家亦然。鸦片战争前,清政府闭关自守,不与外国往来。严格限制对外经济、文化、科学等方面的交流。最终的结果就是曾经的庞大帝国走向毁灭,哀鸿遍野,民不聊生。
盲目的求同排异,选择将自己与外界隔绝,最终会导致自己的落后。无论是思想上,还是经济上都难以追上世界的潮流。
因此,我们必须要将自己与这个世界紧密联系,了解这个社会未来的发展趋势,吸收外面的先进思想、技术来不断的提高自我,才能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世界是变化的,山川河流,草木花果,都有自己不同的生存方式,人生也一样。
不要总认为那些跟我们不一样的观点是错的,没有永远正确的观点,这个世界也许只有一件事情是对的,就是不要坚持自己是对的。
允许世界的不同,才能看到不同的角度,接纳和我们性格不同的人,于是我们的圈子才会扩大,机会也才会增加,圈层才能突破。
chapter 04
渴望圈层突破的人们总想去结识那些社会上的高层人士,因为大家都知道他们身边拥有更多的机会和资源,但事实上就算你有机会认识他们也于事无补,因为双方的认知根本就不在同一个层次。
拓宽圈子不是让你削尖脑袋去认识那些所谓的高人,如果你的信念不改,就算是老天给你更多的机会,都会被你一一推走,因为你的信念会像我当年拒绝辣椒一样,把机会拒之门外。
上行,下效,存乎中,形于外。信念大多数传承自我们的父辈和传统文化,一旦信念在潜意识扎根,在我们的行为上就会显现出来。
现在生活中的圈层固化,其实本质上就是信念的固化,因此,圈层突破可以从内在的信念转变开始。而信念的外在呈现方式,就是我们习惯性的行为。
因此,最简单而有效的突破方法,不妨试试如下一些小突破:
知识补充:
1、从视觉上突破:试试去穿一些平时无法接受款式的衣服;换一个与过往风格完全不一样的发型;去看一些你并不喜欢的电影(当然要选择那些名片,不要把时间浪费在那些粗制滥造的次品上)……
2、从听觉上突破:试试去听听那些你平时并不喜欢的音乐类型,比如交响乐,不要急于下一个不好听的结论,那些著名音乐大师的作品之所以会受到那么多人追捧,一定有其原因;去听听那些与你不同的观点,不要急于反对,带着好奇,你也许会发现别人的观点也有很多很有趣的地方……
3、从味觉上突破:去尝尝那些你以前所不能接受的食物,比如榴莲、臭豆腐、日本纳豆等,这些食物有那么多人喜爱,总有其特别的地方……
4、从行为上突破:去做一些以前没做过的事,当然是在合法合理不伤害他人的前提下;去世界各地走走,了解不同地方,不同民族的文化,打开自己的视野,内心的世界自然跟着打开……
当你能从上面这些小小的事情上开放自己,你会神奇地发现,你慢慢开始能够接纳不同的人了,可以接受他们的观点和价值观。当你能够接纳那些跟你不同的人,你的朋友圈自然而然就打破了。
人生很多时候就像吃饭喝酒一样,有些食物、有些酒你一开始并不能够接受,但如果你愿意给自己一个机会,去尝试它,你会发现突然有一天,你不知不觉地爱上了它。
比如榴莲,一开始我对它的怪味非常抗拒,但今天榴莲成了我最爱的水果之一,如果当年我不给自己尝试的机会,也许此生都无法品尝榴莲的美味,那岂不是人生一大憾事?
食物如此,人也一样,有一些人一开始接触时,也许会像榴莲那样,他的某些特点会让你受不了,但如果你愿意开放自己,给自己和他人一个机会,或者他就是你此生的贵人。认识一个人,有时足以改变一生。
同时,如果我们能够把圈子打开,人与人的争执就会少很多,更多的家庭,夫妻,就不会因为所谓的'性格不合'而放弃彼此,遗憾终生。商业合作中也是,很多人最后分道扬镳,也是因为'理念不合'。
要知道,这个世界没有完全相同的人,如果能融他人所不同,世界也许就少了很多冲突和战争。
但愿人们能够日渐觉察并破除这些限制性信念,当我们都愿意放下那些固化的信念,那些制约我们人生的圈圈自然就会消失于无形。
这是我们人类共同的功课,我自己也不例外,让我们一起努力!
End
● 作者:黄启团。专注于应用心理学领域21年,是一位集导师与投资人于一身的心理学专家,将心理学理论成功运用于企业管理、经营、婚姻、家庭、亲子教育等领域。投资创立卓越的心理学平台壹心理,NLP学院网、睿智人生、大成心理学校、武汉心斋等心理机构。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团长说心理,ID:nlpteam,若要转载,请在后台回复“转载”留言或菜单栏搜索申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