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好这三种人格状态,你才会掌控到自己的人生
在生活里,你有没有以下这些问题:
- 很想努力去完成一件事情,却总是觉得自己很难做成;
- 一旦遇到问题,就会不自觉地陷入消极、悲愤的情绪里;
- 不是表现得过于情绪化,就是对自己和外界缺少希望;
- 总喜欢逃避问题,宁愿故步自封,也不愿意尝试改变;
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就要说到,心理学上的一个名为“TA理论”的概念,全称就是Transactional Analysis。
这是一种人格的分析理论,是一种帮助个体成长与改变心理治疗方法。
这个理论将我们的人格分为三种状态,就是PAC模型。
P是指Parent;
A指Adult;
C就是指Children。
这三种状态交织成为我们一个完整健康平衡的人格,从而影响我们的行事方式。
那这三种状态是怎么运作呢?
PAC人格理论如何影响我们?
我们每个人都有害怕的东西,好比你害怕老鼠。
当你突然看到一只老鼠在你面前出现时,作为小孩自我状态,你会吓得大声尖叫,甚至又可能被吓哭,躲在一个相对安全的地方不敢出来。这种反应,跟你小时候的表现别无差异。
而成人自我状态的反应,则是冷静下来,然后思考运用身边可以利用的一切资源,来解决这个问题,如用拖把赶走老鼠,这就是根据当下情况反应的行为状态。
至于父母自我状态的反应,就是你会以一个长辈的方式去鼓励自己,或者以一种长辈式的行为去做出反应。
有时你回想起父母或者其他长辈教导的道理,然后以这种一种形态来给自己打气,就好像父母们在给你打气那样,指导你行事。
然而,这三种状态的行为反应并非固定不变的。
例如你看到老鼠后害怕大叫后,接着回想起用父母的方式教导自己行动,最后冷静下来运用身边的资源去解决问题。
而就算是成人自我状态,你面对问题时的反应,也有可能根据学习或者自我调整而有所改变。今天面对老鼠用扫把将其赶走,明天可能会用捕鼠器来捉住它。无论是哪一种,你都是根据当下问题,而采取一切资源去解决问题的成年思维的反应。
所以,当我们意识不到在面对问题时,正处于哪一种自我状态,或者意识不到当中的行为倾向,可能会对结果造成的影响,那我们就无法改变,让自己变得更好。
在我们小时候,这三种状态都会慢慢成型,构建出我们独特的“人生脚本”,整体人格以此固定下来。
接下来的生活,我们都会或多或少地依照这个脚本去行事。
最常见的例子,就是我们很多人小时候都是听从父母的意愿来行动,而没有反抗,以期适应父母的思想。这样一种儿童状态,直到我们长大之后,依然会对我们造成影响。
尤其在一些人生大事上的选择,你喜欢了一个对象,而这个对象父母不喜欢,你为了适应他们的思想,最终你就会压抑自己的心情,其结果你不是跟对象分手,就是一直偷偷摸摸跟对象谈恋爱,不敢明示。
这时的你,就是处于儿童自我状态的行事方式当中。就算你渴望以成人自我状态来处理这件事,说不定你的父母自我状态,也会说服你自己,应该听从父母的话,不能违背父母的意愿。这种做法,可以说是按照你的人生脚本去反应的。
当然,无论是哪一种状态,都有正面和负面之分。
有时候你适应他人的意愿,你可以获得和谐的关系,避免冲突;有时候你可能就会压抑自己,无法做到真正的自我。
至于你怎么抉择,取决于你到底是漠视自己这个人生脚本,还是以一种成年人的思维去行动。
可惜的是,我们大多数人,在面对困难的时候,往往是按照小时候就已经形成的人生脚本去行动。
小时候觉得跟陌生人说话会害怕,长大后面对社交,依然感到恐惧。
很多有社交障碍或者不敢聊天的人,小时候的脚本被写成了那样子,一旦他面对类似的境况时,不是以儿童自我状态来面对问题,就是继续不敢社交,不敢说话,而不是以一种成人的思维去解决问题。
这种情况下,我们的行为处事方式,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从而限制我们的进步和改变。
健康的人格状态
同时拥有三种人格特质,才是一个健康的状态。
因为他们彼此制约,相互补充。如果缺少其中一个或者两个,我们的行事方式就会凸显出某种问题。
好比你缺失“父母自我状态”,你就无法建立起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失去了指导生存的法则。
而你跟一些人谈恋爱,对方永远表现出一个小孩的样子,很可能这个人缺失了成人自我状态这个人格特质的制约,从而做事充满孩子气、喜欢逃避责任。
与此同时,这三种人格状态,一定要以一种健康的方式去制约我们。如果你的“父母自我状态”,是在那种横蛮霸道的父母教育下而建立起来的,那么你很容易塑造出一种自卑的思想,或者压抑自我的“儿童自我心态”。
在我们成长的过程当中,父母的不当教育或是生活环境的冲突,会让我们的心理需求无法得到恰当的满足。
长期处于这样一种空虚的心理当中,就形成了一种对什么都无法掌控的思想。
这种思想,随着我们年纪的增长,很少会表现得如此明显,因为与人短期的交往当中,我们几乎没有机会展现这种心理。但如果长期在一起生活,这种心理造就的行为抉择,都会堆积在一起,日积月累的展现出来。
如果你想要改变,你就需要建立一个健康的“成人自我心态”。
如何改变自己的人格状态?
建立一个健康的人格状态,你一定要找到导致你“不健康心理”的背后因素。
好比你小时候遇到挫折,父母不但没有安慰你,反而还责骂你,于是你就形成了一种内疚自责悲痛的心理情绪。
长大后,一旦你遇到挫折,不管是工作上还是恋爱上,于是你就会进入到这个人生脚本去反应,不是认为对方会批判你而产生担心,就是陷入彷徨不知所措的情绪之中。
这时你觉得自己很无能,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什么都做不来。然而,这只是儿童自我状态下的想法,而不是成年自我状态下的思维。
小孩与成年人思维的差别,就是前者只看到一种可能性,按照一种方式去反应,而后者则可以看到多种可能性,可以用多种方式去回应。
小孩子你不给他玩具,他的反应只有一种,就是哭闹;但对于一个成年人而言,不给他玩具,哭闹伤心,只是其中一种反应方式,他还有其他的反应方式,好比说服父母买,哄父母买,甚至是自己挣钱去买。
既然如此,为什么我们偏偏要固定在伤心的情绪上面呢?这就涉及到我们人生脚本里面所秉持的信念。
我曾经看过一本书,作者在书中提到一件事。
有一天他作为励志演讲家,获邀到纽约911的事发地进行一场演讲,而听众都是经历过这场灾难的人。他们不是幸存者,就是曾参与到搜救服务的公职人员。
在作者开始演讲之前,一位消防员站起来对他说:“经过了这些事,我们对什么都已经不在乎了,你还要告诉我们早上应该如何起床这些所谓积极行动吗?”
沉默了许久,作者才开口说:“伤痛不可避免。这个世界上,好人总会遇到坏事,战争总会发生。我们不可能毫发无损地多过这次悲剧。但我们如何应对伤痛,才能够反映出我们是什么人,也是我们能否成功跨越障碍的关键。”
然后作者说到自己面对人生第一次深切得几乎无法接受的悲痛,就是失去了她女儿和外孙女。她们两人因为一次车祸而让作者白发人送黑发人。在她们的葬礼上,这个作者什么话也说不出来。
直到有次他看到办公室里的一幅画。画中是美国西部草原,一对西部拓荒者的夫妇站在家人的新坟前。而在他们的远处,还有其他坐着马车上的拓荒者,在等待着这对夫妇埋葬好他们的亲人。而这个细节,作者之前从未注意过。
他开始明白到这幅画的寓意:为什么其他拓荒者会等待着这对夫妇呢?而这对夫妇又会怎么想呢?
原来那就是,他们必须继续生活下去,否则,他们将无法生存。而正因为他们有了这种决定,把西部建立起来,后世的生活才得以改变。
作者说,尽管现在还会为失去女儿和外孙女悲痛不已,但他必须生活下去。如果他一直陷入悲痛无法自拔,这不仅仅会毁掉其他人的生活,也会毁掉他自己的生活。
作者这个故事,很好的说明我们选择用什么信念去面对生活,我们就会如何去应对生活。
很明显,作者并没有以儿童自我状态去面对失去女儿和外孙女的悲痛,而是以一个成人自我状态去处理这件事。
我们小时候形成的信念,有正确的,也有不正确。这些信念,会影响到我们的行为。而信念却可以分为“事实性”和“价值性”之分。
信念如何影响我们?
不同的信念,会对我们造成不同的影响。
“吃蔬菜对人体有好处”是事实性的信念,这种信念经过科学验证,无可辩驳。我们接受它,那么每次吃饭,我们都会吃很多菜,也很乐意去做。
“婚姻是爱情的坟墓”是价值性信念,这种信念从我们的成长经历中形成,每个人不同。我们接受它,那么跟别人谈恋爱,我们就会由此恐惧结婚,而迟迟不肯进入婚姻的殿堂。
那怎么才能识别我们所持有的信念是否正确呢?
这就要看,我们那个信念,有没有满足到我们最基本的需求。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我们的需求分为五层: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情感和归属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吃蔬菜对人体有好处,会满足到我们的生理需要,这是正确的。
而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如果无法满足到你情感和归属的需求,秉持着这样一种信念,就会让你过得很不开心,甚至导致你的行动产生负面的效果,这个信念就是不正确的。
想要改变自己,你首先要承认自己的问题所在,然后透过自省,找出导致自己当前这样子的核心原因,接着引入新的信念,以此代替那个错误的信念,最后利用新的信念重复行动,让大脑形成新的神经通路。
一旦你的信念改变了,你就建立一个新的行事原则。我相信,当你再次遇到同样的问题时,你的反应就不会按照既定的“人生脚本”行动,而是会以更为成熟的成人自我状态去处理这件事。
同时,如果有一个好的榜样引领你,成为你改变信念后的父母自我状态,那么你的坚持,就会更加持久而有动力了。
问一问自己,你是不是经常以人生脚本中那个设定好的模式去行动呢?是想一直悲观逃避,还是想勇往直前、不怕困难呢?
以下这三个建议,希望帮到你建立新的信念:
1,培养你积极的自信心。
当初我在网上写文章,没有想过会收获到各位读者的喜爱,更没想过会获得出版社的邀约出书。
我写文章,然后分享一些自己的生活经验,输出自己的思想,能够帮到别人当然很好,帮不到也作为自己思维的一种整理方式,也算是一种进步。
但我身边某些亲朋好友,知道我在网上写文章后,就开始发出各种冷嘲热讽,说“浪费时间写文章,不是自讨苦吃吗?有空就多挣点钱吧”或者“你的文章能够写得好像其他人那么好吗?别人的文章有这么多人看,你写出来的会有人看吗?”
但现在,我已经出版了三本书,在工作之余写文章,成为了一种充实我生活的方式,我也因此获得了不少版税和稿酬,这不是好事吗?
所以,对自己没有信心,听信别人不正确的言语,建立了不好的信念,你就很难继续坚持下去。
2,从你的负面语言句式开始改变。
想要获得一个良好的情绪状态,你的语言句式也必须积极起来。
对比一下这两种句式的差别,是不是觉得自己的心理有种微妙的变化感受呢?
A:尽管现在还下雨,不过天气报告说下午就会放晴,所以等一等就好。
B:天气报告说下午就会放晴了,怎么现在还在下雨呢?还要等多久呢?
A:这个方法很好,只是我觉得我实现起来很困难,很难操作。
B:这个方法我目前来说实现起来很困难,不过如果稍微调整一下,我应该找到一个适合的方式去操作。
看了这两个句式,尽管都是描述同一件事,你的感觉是不是也不一样呢?
我没有办法教导你怎么调整心态,但我可以教你如何调整句式,让你自己去调整心态。用积极的句式和消极的句式,就算是描述同一件事,也会有不同的心理感受。
想一想,你在生活中,用什么句式去描述自己遇到的事情呢?
如果多数用负面的句式去描述事情,从现在开始,改变你的句式吧。
3,从小事去积累你解决问题的积极思维。
问题的发生,最好的应对方法就是去解决。而任何逃避的思想,都是一种消极的应对方式,于事无补的。
谁都没办法一下子就能做到众人敬仰的地步,都是一点一滴慢慢积累出来的。这个过程,就是解决各种问题的过程。
想要改变自己的“负面假设”的心理,你就要做一些自己从来没有做过,却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可以完成的小事。然后在解决这些事情的过程当中,一次一次地去改变自己的负面思维。
因为当你能够解决一件又一件自己之前从未觉得做到的事,你就会对外界扭转评价,发现很多事并不是你想象中的那样困难或者无法击破。一旦你养成了这个习惯,你的心态自然就会发生变化。
不要坐以待毙,行动起来去改变自己吧。
有时候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就在于你有没有鼓起勇气去行动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