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腊罗巴)火笼床兴衰始末(论文)

  彝族(腊罗巴)火笼床兴衰始末(论文)

  漾濞彝族自治县彝学学会副会长:左德辉

  摘要:

  彝族(腊罗巴)祖祖辈辈都居住在漾濞江两岸,处于亚热带雨林地区。多雨潮湿的气候,迫使智慧高超的祖先发明了“火笼床”,弥补了“火塘”的不足,又发挥了“火塘”的优势,可称为“第二代火塘”。随着党的扶贫、脱贫政策的不断深入,“火笼床”已经退出历史舞台,悄然消失在民居房屋建筑之中。

  关键词:

  彝族(腊罗巴)扶贫火笼床悄然消失

  正文:

  漾濞彝族(腊罗巴)据《漾濞县志》载:“自称‘腊罗巴’或‘腊罗波’他称‘土族’或‘土家’”。“这支彝族定居历史悠久,属唐代南诏族属乌蛮的后裔。”主要居住“在县内的南部和中部地区”。“历史上,今县境南部彝区大部和中部彝区大部久属巍山,所以形成这部分地区居住的彝族腊罗支系为‘乌蛮部落’后裔的格局。今南部瓦厂、鸡街等地区是漾濞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也是彝族(腊罗巴)主要聚居之地。

  在彝族(腊罗巴)的传统住宅中,最具特色的就是“火笼床”。老人、小孩一般睡火笼床。彝族(腊罗巴)祖祖辈辈都居住在漾濞江两岸,地处亚热带雨林地区。多雨潮湿的气候,迫使智慧高超的祖先发明了“火笼床”,弥补了“火塘”的不足,又发挥了“火塘”的优势,可称为“第二代火塘”。居室内,正房正中一间和右边一间相通,合并作为堂屋。正堂屋中安放八仙桌,用于接待客人、祭祀祖先。堂屋中心墙壁有50厘米左右见方的壁洞,悬挂丁郎刻木,作为祖先灵位。堂屋右边设“火笼床”,火笼床由火笼和床两部分组成。火笼又称火炉或灶,一般高60-70厘米,用四棵圆木穿插而成火笼架,在20厘米高处铺一层木头,再用土基砌到火笼架一样高,中间略凹,便于贮存灶灰、埋火种。有缝隙处用胶泥和稻草或松毛,放水搅拌成泥浆粉刷。火笼上面置一个支锅的铁三脚或三块支锅石。火笼是煮饭烧菜的地方,又是全家围火吃饭、谈天、休憩和待客取暖御寒,热水烤茶、围坐议事的场所。一般火笼的东、南、北三面设床,床和火笼一样高或略高,大多数为90厘米左右宽。火笼和床有的直接连接,有的间隔20--30厘米。床上先铺一层龙竹条作为铺板,第二层覆盖篾板席,第三层铺草帘子,第四层铺草席。这是中等人户或夏天的床垫,富裕人家可再加毯子、毛毡、被子等。穷人则“我也享福过了,老面瓜添着添着吃,草帘子垫三盖四。”古时候,由于交通闭塞、经济文化落后,垫的可以就地取材,盖的几乎没有,主要靠烤火过夜,火笼床在火笼边,一夜烧火方便取暖。

  1、火笼床发明的背景

  古时候,彝族(腊罗巴)学会盖房子后,在屋子中间挖个坑做原始火塘,人们没有铺盖没有床,在火塘边烤火睡觉。因为房子多用叶子或茅草覆盖,下雨时往往“床头屋漏无干处”,“湿菌扶疏生屋梁。”甚至流水经常浇灭火塘,一家人只好挤拢在一起相互取暖。现代科学证明长期住在潮湿的房子里,容易引起风湿病和支气管炎,房子长期处在潮湿的环境下,容易产生霉变的气味,人经常呼吸这种气味容易引起呼吸道和肺部一些病变,引起皮肤癣病脚癣,还会变成体癣、股癣、手癣、花斑癣等。于是机智聪明的彝族(腊罗巴)祖先发明了火笼床,火塘变成火笼,地铺变成床。彝族(腊罗巴)祖先离开了踏地生火的火塘和潮湿的地铺,出现了第二代火塘“火笼床”,从此许多疾病减少了,寿命也延长了

  2、火笼床的优点

  火笼床的主要优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火笼的优点,由于离开地面20厘米以上,下雨时流水浸湿不了火种,漏雨不易落在灶中。在没有火柴、火机的时候,火种显得十分珍贵。到邻居家要火种也不是容易的事,一是路远费工误时,二是人们迷信,担心给火种也给了财运。第二床的优点,由于高出地面60--70厘米,有较高的防潮防湿能力,预防风湿和支气管炎等疾病。

  3、火笼床的缺点

  火笼床的缺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火笼床由于灶和床相连,容易引起火灾。特别是灶和床没有间隔的,睡觉时把被子、毯子等易燃物踢进灶中引起燃烧;第二是不卫生,由于烧柴,往往火烟把被盖熏黑,洗不干净;第三是拥挤不堪,由于灶和床相连,扫地、做饭十分拥挤,出进困难。第四老少不便。由于老人小孩一般睡在火笼床上,老人家衣冠不整爱睡懒觉,为难早起做饭扫地的儿媳,进退两难。

  4、火笼床消失的原因

  火笼床消失的主要原因是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随着党的扶贫、脱贫政策的不断深入,“火笼床”已经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悄然消失在民居房屋建筑之中。

  火笼床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陆续退出民居建筑。农村通过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人们逐步脱离了贫困,开始建盖比较宽大的住房,首先灶房和睡房分开,再到灶房、睡房和客房分开,彻底消除了火笼床的缺点。只有老人习惯了火笼床不愿离开,或者暂时盖不了新房的人家才保留到2015年前后,现在很难找到原汁原味的火笼床。

  火笼床在彝族(腊罗巴)的文明进程中,从无到有,从有到无,这是历史在前进、社会在进步。彝族(腊罗巴)和全国各族人民一样,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从贫困走向脱贫,从脱贫走向小康,火笼床的消失就是铁一般的事实。

  2019年6月6日于河西公租房

(0)

相关推荐

  • 【 民俗探讨】农村建房讲究“三要六事定兴衰”,“三要六事”指啥,有道理吗?

    立农村建房讲究 "三要六事定兴衰","三要六事"指啥 有道理吗? 关山听风 农村家庭建房,不仅注重房屋的居住舒适,功能好用,往往也将房屋与自己家庭兴衰紧密相联. ...

  • 八宅安灶

    八宅安灶

  • 彝族(腊罗巴)妇女地位考(论文)

    漾濞彝族自治县彝学学会副会长:左德辉 摘要:彝族(腊罗巴)妇女与其他民族一样贤惠.善良.勤俭持家,生儿育女.夫唱妇和,小媳妇熬到婆,真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彝族男子 ...

  • 彝族(腊罗巴)的“君位”何在

    彝族(腊罗巴)的"君位"何在 漾濞彝族自治县彝学学会副会长:左德辉 摘要: 彝族(腊罗巴)平时有"天地柱",过年时有"天地松"(天地位):有 ...

  • 榆树老字号兴衰始末

    清朝道光年间,随着集市贸易的发展,榆树以烧酒为代表的一些行当和商铺逐渐繁荣兴起.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商铺形成了自己的品牌效应和口碑,逐渐就成为了"老字号". 于府黑林子" ...

  • 《金史》撰成于元代,是反映女真族所建金朝的兴衰始末的重要史籍

    <金史>是二十四史之一,记载了金朝的始末.撰成于元代,是反映女真族所建金朝的兴衰始末的重要史籍. <金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撰成于元代,全书一百三十五卷,其中本纪十九卷,志三十九 ...

  • 从祥瑞之兽到妖狐惑众,唐前瑞狐文化的兴衰始末

    狐狸在我国文化中一直拥有百变的形象,大多都是以反派的形象示人,实际上在唐朝以前,狐狸作为祥瑞之兽,不仅被作为部落图腾,还有不少人对其十分崇拜. 我国的狐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那个时候正是图腾文化 ...

  • 简析彝族拉罗巴叫魂(彝学论文)

    简析彝族拉罗巴叫魂(彝学论文) 文/左德辉 回来--回来-- 阿妈的小儿(女)你回来! 地上没有路, 蚂蚁路上来: 天上没有路, 鸡蛋线上来! 听得见狗叫的地方来, 听得见鸡叫的地方来, 听得见牛叫的 ...

  • 巴祖卡火箭筒研制始末及改进设计

    美国出版的<在滩头阵地和战场前线上>一书记载:"1942年9月,一艘从美国驶来的舰船停驻在埃及东北部城市苏伊士的港口中.在这艘舰船上装载了一批极为秘密的物资--600具巴祖卡火箭 ...

  • 张纪中夫妇离婚始末:否认屡出轨,捉奸在床是污蔑

    张纪中曾在2016年的离婚大戏上演了大半个月,大众纷纷感叹大导演的家事比电视剧还精彩,婚外情.私生子.庞氏骗局等等狗血剧字眼通通上阵,随后张纪中更是带领人马去妻子樊馨蔓家里打砸引起圈内圈外一片哗然. ...

  • 蔚为奇观的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元谋浪巴铺土林

    元谋是一个古老而神奇的地方,170万年前的远古先民----元谋人,就是在这里繁衍生息.元谋浪巴铺土林位于云南元谋县境内,距离昆明以北201公里,距离元谋县城32公里. 明代著名地理学家.旅行家.文学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