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掉这六种负面的思维模式,你的认知能力会提升到更高层次
人类的思维非常复杂,而且从不“单一化”。
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或者经历的增多,潜藏在我们大脑中的某种思维模式,就会被激发或者被塑造出来。
我们人类有一些与生俱来的、不是那么好的思维模式,后天的遭遇就会把这些思维模式放大、增强,从而导致我们受到这种不好的思维模式所影响。
影响的结果,长久叠加下去,自然造成我们每个人对生活有一种不好的体验。
只要我们懂得如何“戒掉”这些不好的思维模式,我们才能更新自己的认知能力,学习有用的东西,然后以那些崭新的思维模式,重塑我们的生活体验。
以下六种思维模式,就会阻碍到我们变得更好。
期望正负效应
你认为“期望”这种东西,会起到什么作用吗?
1965年,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罗森塔尔在一所小学做了一个著名的实验,他告诉老师们一个假消息,就是运用科学家开发的一套测试程式,可以识别出有智商开发潜力的人才,而在这所小学的测试结果,大概有20%的学生,是属于这类“最有发展前途者”。
然而,这20%的学生,只是随机选择出来的。没想到的是,一年之后罗森塔尔观察到,那些“最有发展前途”的学生,他们智商的发育对比其他学生有了更大的提高。这就是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那些老师们,给予这20%的学生更多的期望和关注,用更多的心思去帮助他们学习和成长。在这种期望之下,学生们也因此表现得更好。
而这种期望用在我们自己身上,就是属于“安慰剂效应”,例如一个人相信自己的人生会变得更好,在这种期望的作用下,整个人就会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因为期望,可以改变大脑中的生物化学反应,从而改变全身的生物化学反应。尽管这种东西非常虚无,但它们却是是有效果的。
问题是,期望有正,自然就会有负。一旦一个人养成“负期望”的思维模式,那么这种“负期望”,同样会改变我们大脑的生物化学反应,对我们发生作用。
一个带着负期望生活的人,你认为会获得什么样的生活体验呢?
所以,要经常审视自己的“期望值”,适当提高你对自己和对自己所喜欢的人的正向期望,减低你对自己和对他人的负面期望。
因为,让自己远离不好的意外的最佳方式,就是去期望意外。
警惕你的内省错觉
什么是“内省”?就是你对自己想法、思考和行为变化的一种内在自我观察。
但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我们进行内省时,就是窥探自己的内心世界时,会虚构出一些内容,从而让自己相信或不相信某件事。
这种相信通过窥探内心,就可以得到真相的情况,就被称为“内省错觉”,或者是“选择性盲目”。
因为我们都对自己相信的事情深信不疑的,当有人与我们的观点不同时,我们通常会有三个反应:
1,无知假设:
其他人一定是缺少必要的相关信息,如果有足够的信息,他肯定也会同意我们的观点。例如网上大家针对同一论题相互驳斥和谩骂,都是基于这个假设。
2,白痴假设;
其他人拥有相关的信息,但脑子不好使,所以他无法得出正确的结论,他就是个傻瓜。这种反应,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常见。
3,恶意假设;
其他人有相关的信息,也能够理解信息传达出来的意思,但就是故意得出相反的结论,他这么做就是恶意的。例如美国政客对于我们国家,就是这么思考了。
事实上,没有人比自己的信念更令人确信的事情。如果你不惜一切代价去相信并坚持自己的观点,那么这个观点对你来说就是确定的,但这也是危险的。
因为如果你过于相信自己的观点,一直相信自己,很容易就会陷入内省错觉,虚构一部分内容来强化这种相信,最终让自己陷入被动。
所以,聪明的做法,就是你越是深信不疑的事情,越要保持一些怀疑。例如你越发相信男朋友不爱你?但真的是这样吗?
想一想,你有没有结合现实,无意中虚构一些情节去强化这个观点呢?
懂得避免无知效应
我们每个人,在做人做事方面,都有自己的一套“理论”。这个理论可能是对的,也可能是错的。
问题是,我们思维的运作模式是,即便我们知道这个理论是错误的,也会一直运用这个理论去指导我们的生活。
为什么?
因为一种理论之所以会被我们放弃,不是在它被证明是错误之后,而是在有了更好的理论出现时,我们才选择放弃它。
所以,有一些人明知道自己的某种做法不好,某些理论不正确,依然死守着它们,不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这个理论不好,而是因为他们还没有找到更好的理论代替。这就是无知效应对我们的影响。
我们不知道无知是什么感觉,所以比起承认自身的无知,我们更擅长虚构理论。
科学史专家托马斯·库恩最先注意到这一点,他说:“理论的衰败,从来都不是因为自身的错误,而是因为有另一种更好的理论出现。”
为什么这种思维模式很糟糕?因为我们很少愿意主动去寻找更好的理论;即便我们去寻找,我们在短时间内,也很难找到相应替代的理论。
所以,大多数人,都会继续沿用那种不好、不正确的理论,去指导着自己的生活。其结果,就会对我们造成很大的影响了。
正确的做法,应该当我们发现到自己的“理论”是错误时,就要立刻放弃这个想法,不要等到学到新的观念后,才去停止。
例如你秉持的理论是“遇到每个人都要真诚相待”,但生活一直给予你不好反馈,如果你意识到这个理论是错误的,先不要思考什么才是正确,什么才是错误,而且先放弃这个观点,避免自己一错再错,以后再慢慢学习正确的做法
不要等待悲剧发生,才懂得放弃那些不好的观点。只要是错误的,我们就应该摒弃。至于那些好的、正确的理论,在慢慢从生活中、书本中去学习。
虚假同感偏差
问你一个问题,假如你认为现在很多电视剧,都粗制滥造,自己很不喜欢看。那么其他跟你类似想法的人,你认为多不多呢?
对于这个问题,大多数人的回答,都是认为别人想的跟自己相差无几。但事实是不是这样呢?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我们倾向于高估自己和他人的一致性,我们总是相信其他人的想法与感受和自己的都一样。这种思维错误被称为“虚假同感偏差”。
例如我母亲每次从香港回来内陆,总会给我买新的衣服,我都这么大的人了,硬是要给我买。而且每次拿衣服给我,都会说“这些衣服适合你们年轻人,又便宜,穿上去挺好看啊”这样。
但母亲买的这些衣服,跟我个人风格真的不是很搭,顶多在家里随便穿穿而已,上街肯定不会穿的。母亲这种想法,就是虚假同感偏差了,认为我是她生出来的,自然会懂得我喜欢什么,想什么。
这种心理倾向,在我们日常生活很常见。例如你去了一趟西藏旅游,你认为那里有壮丽的风景,而且充满神秘感,从而相信别人去那里旅游,也会获得同样的感受。但,跟我们想法迥然不同的人,却也大有人在。
我们多多少少都会受到这种“虚假同感偏差”的心理所影响到,对于那些不同意我们观点的人,我们往往会认为他们是“不正常”或者“脑子有毛病”。
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我们的大脑不是为了认识真相而进化的,而是为了尽可能多繁衍后代。
所以谁会借助“虚假同感偏差”勇敢地表明自己的立场,认为其他人和自己想的一样,谁就会得到更普遍的认同,获得更高比例的异性资源,从而提高繁衍后代的可能性。对此表示怀疑的人,都是不怎么受异性欢迎的人。
所以结论是,我们要认识到自己对于事物的观点,并不是被普遍认同的,而且我们还要懂得理解和我们想的不一样的人,他们也有自己的看法。
和而不同,才是与人相处的大智慧。
谨慎注意力错觉
哈佛大学有一个著名的实验,叫做“看不见的大猩猩”。
心理学家克里斯托弗为两组女学生互相传接篮球拍了录像。一组女生穿黑色T恤,另一组穿白色。
当时邀请来参加实验的人,要求看着这一视频数出穿白色T恤的女生接了多少次球。而在视频中间,却发生了很奇怪的事情,一名装扮成大猩猩的学生走到球场中间,猛拍自己的胸脯,然后溜之大吉。
在视频播放结束之后,参加实验的人被问到,是否有注意到不寻常的事情,也就是说,是否有看到大猩猩,有一半的人惊讶地摇头:什么?有大猩猩?
这个实验,验证了我们人类都有“注意力错觉”这个“缺陷”,我们认为没有错过任何在视野范围内的所有事情,但实际上,我们只注意到自己所关注的部分。
“注意力错觉”很有可能导致很危险的情况,例如在开车打电话,我们认为自己有足够的注意力留意周边的交通情况。
当然,一般情况下可能没问题,但一旦需要我们投放注意力的地方增多,好比突然有一个小孩穿过马路,我们就没有足够的注意力做出反应了。
当我们注意力缺失的时候,即便是一些异常、奇怪的事情,我们也很有可能留意不到它们的发生。
所以,一个聪明的人,都会不断排除这种“注意力错觉”,要让自己去面对所有可能的和看上去不可能的场景。
要经常想一想,有什么意料之外的事情会发生?除了新闻报道的关注点之外,还有其他哪些关注点不?当前关注的内容,还有没有疏漏的地方?
如果你在开车的时候,能够事先想着随时都有一个小孩会冲出马路被你撞到,那么你开车的注意力就会更加集中。
记住,夸张和奇怪,有时并不是获得注意力的保证,我们在思考问题时,必须要考虑到它们,才能够避免注意力错觉,以为自己已经留意到全部事情。
默认心理效应
我们都有安于现状的倾向。
尽管现状不一定是最好,但由于我们已经默认了这种选择,所以就会按照现有的方式,继续生活。
这是一种“思维偏见”。因为我们的大脑除了追求安逸之外,我们对于损失的规避,在这里也起到了作用。
人都有一种“损失厌恶”的心理。试想一下,每次有新款手机出售,添加了很多新的功能,你问一问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你用到多少这样的新功能?
其实到头来,我们还是会默认使用原来已经拥有的功能。
但是,如果让手机厂商减少这些功能,我们会不会很乐意?肯定不会!因为这会激起我们的损失厌恶心理。手机这些新功能,我们已经默认了要拥有,所以也就不愿意去丧失。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会受到这种心理的影响。我们不想换更好的工作,挣到更多的钱吗?当然想,但为什么迟迟不行动?
因为我们已经默认了当前这种生活状况了,尽管不是完美,却都已经习惯了。如果行动的话,可能还会造成损失,而我们讨厌这种损失。
很多人一直安于现状,走一步算一步,都是受到这种心理的影响。
所以,想要让自己获得进步,我们必须要在适当时候摆脱这种默认心理的制约,敢于冒险,这样我们才有可能换来更好的结果。
这就是培养正面思维的作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