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拍了拍你,来看看云南少数民族的端午习俗~

端午将至
在大家的记忆中
吃粽子、赛龙舟、喝雄黄酒、挂艾菖
......
是端午的传统节目
在七彩云南,这个多民族的大家庭里,有很多独特而有魅力的端午文化。

今天洋芋君给大家盘点了一些云南少数民族的端午习俗,一起跟随洋芋君的步伐去看看吧。

图为正在制作的枕头粽

天刚蒙蒙亮,德宏梁河地区的阿昌族村寨里,男人们在腰间别上把“镰刀”早早的上山采药,他们认为端午这天采摘的草药具有神奇的疗效,而留在家中的妇女们则要给全家准备这天喝的“中药”。用菖蒲、雄黄、藿香等中草药倒入米酒炖煮,出锅前加入红糖及自制药酒,这是预防伤风咳嗽与疟疾的保健良方。
之后还要制作各式各样的粽子,小三角粽、枕头粽、圆粽、裹脚粽、草灰粽......多以草果为香料,用新鲜猪肉或是上好腊肉做馅。还有专门挂在家堂上祭祀先祖的素粽,阿昌人民认为挂在“榜争”上的素粽,家人腹泻时,将其烧焦给予服下,即可痊愈。

图源:中国民族报

生活在丽江大研镇的纳西族们在端午这天,不吃粽子也不划龙舟。在清晨他们要吃一种放有糖枣的糯米饭,喝雄黄酒。在门口插上三根菖蒲、白蒿和两根大麦穗。

年长的长辈们还要给十五岁以下的孩子缠上五色的棉线,也称“续命线”。男孩绕左腕,女孩绕右腕,待到六月二十七日火把节的最后一天才能解下烧掉。

农历五月五这天早晨,保山施甸县的布朗族村寨里正在进行一场特殊的仪式,“洗牛脚”。由村寨里举足轻重的领头人和村老,头戴斗笠,身披蓑衣,手执杨柳、桃枝和黄泡树枝扎成的扫把,牵着羊,走遍各家小巷,插上一面红纸做的旗幡,用扫把扫一下门庭,以示祝福。被祝福的户主,会把事先准备好的洁净水泼在老人和头人的身上,表示已洗去牛脚迹,最后把羊牵到寨子外宰杀煮熟,各家带上自制的粽子前往一起共食。

在白语里端午也称“五望五”,关于白族端午的起源,说法不一;一说为了纪念芈姓屈氏,一说来源于《白蛇传》。节日这天,白族人家除了和汉族一样包粽子、喝雄黄、赛龙舟等习俗外,还有许多自己独特的端午文化。

清晨,公鸡打着鸣儿,早早的把大理白族村的金花们唤醒。约上三五成群的好友,来到田间采摘茼蒿、艾草、益母草、柴胡、马蹄香等寻常的中草药材,晒干储备起来。与梁河阿昌族人想法相似,白族人家认为,端午这天随意采摘的杂草,都是治病的良药。

妇女们会给未成年的孩童用炭火烧上一些晒干的蚕豆当做零食来嚼吃,称为“嚼鬼头”,可以吓唬孤魂野鬼,使孩童免受“侵害”。还会在院子的四周墙角,门边撒上一些石灰或灶灰来消毒驱虫。

除了以上这些民族,独龙族、德昂族、拉祜族、傈僳族、傣族、哈尼族......都有自己独特的端午文化魅力。

如今端午这一词,早于被赋予了更多的美好意义,或是祈求平安康乐,或是纪念先祖,亦或是文化传承。端午已“不只是端午”。

资料参考:《阿昌族文化史》

《布朗族文化史》

《纳西族简史》

《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

来源:拾云南

作者:十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