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街小吃

(转)

其实最多的、最深刻的记忆就是牛街回族小吃,我每次去都会找到各种没有吃过的或是吃了还想吃的各种小吃。最难得的是过去做回族小吃的都是本地的回族穆斯林百姓,做出来的小吃即有传统风味又有回族特色,还非常便宜啊。且比汉族小吃要干净卫生很多。现在再去吃,很多已经都不是那个味道啦,很多都是外地人在制作和经营回族小吃,不比从前咯。

虽然是不敢恭维了。但是比起其他地方的小吃来还算是比较不错的啦,也就知足了吧。

有句老话说:穆斯林两把刀走遍天下。一把刀是屠宰牛羊;另一把刀是做小吃用的。当然啦!可不是现在大街上有些人卖的那个切糕呀。那个是土匪呀!还是远离他们吧。记忆最深刻的就是洪记小吃,那里有各种年糕,凉糕、蜂糕、碗糕、切糕、枣糕、甑糕、白水羊头、羊杂碎、驴打滚、艾窝窝、豆腐脑、老豆腐、豆汁、焦圈、各种麻花、炸豆腐、豌豆黄、炸鸡、糖卷果、牛肉粒、炸油香(相似于汉族的油饼,比油饼好吃)、糖火烧、大小烧饼、豆馅火烧、豆馅酥、牛舌饼、羊肉火烧、牛肉火烧、松肉、牙签肉、门丁肉饼、炒疙瘩、牛肉包子、爆肚、面茶、豆面丸子、糖耳朵、糖火烧、漏鱼、奶油炸糕、螺丝转、墩饽饽、蜜三刀、开口笑、姜汁排叉、各种水饺、各种锅贴等等多了去啦,真可谓数不胜数呀。比如说我爱吃的炸油香。据说穆斯林兄弟们都很热衷于炸油香。是穆斯林红白喜事的必备之食物。炸油香看似简单,其实不然。很多人都觉得它和汉族人的炸油饼差不多,其实是有本质上区别的。首先说在其仪式上就很不同,按老的传统炸油香必须是由家里受尊敬的长者操作,操作前还要沐浴净身。对穆斯林来说,炸油香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仪式吧?

炸油香是大概用百分之八十的大麦粉发酵,再用干面粉呛揉滋润面团。擀成15公分直径大小的面饼,用香油和花生油炸制。面饼上没有像油饼一样的开口。因为是有香油的缘故吧?炸出来的油香呈很红的颜色,甚是好看,更是好吃呀!

自己因为爱吃这个东西,所以也在家里试着做过。可能是因为没有沐浴净身、没有诵经的缘故吧。做出来的炸油香不好看,也没有牛街卖的炸油香好吃,囧。但是凭心说我自己吃着感觉还不错哦!再有就是我非常爱吃的糖卷果啦。这个东西我很小的时候在同学家就吃过,他家是回族。现在想想我好多好吃的东西都是在他家吃过的。他父母对我很好,非常的喜欢我。但那会不知道这个东西叫什么名字。只知道好吃,也不好意思问问。那会我就知道回、汉族有很多生活习惯的不同,不能冒犯回族同学和回族习俗。那会好像也没人告诉过我什么,就隐隐约约的知道要尊重少数民族。我背了好多年的书包上有个大油印子,就是同学的妈妈给我装炸糕时留下的。一直背到小学毕业。

糖卷果还是要吃洪记的。我也在家试着做过,按照我一个回族同事告诉我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在家自己操作起来,可能是心诚则灵了吧,操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我咋觉得比洪记的还好吃呢?

做糖卷果说难就难,说不难也就不难,做两次就好了。我做的时候也没有严格按照比例去下料,就是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感觉吧。用山药、大枣、少量面粉,蒸熟后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放点葡萄干、山楂糕啥的。按现在的养生要求最好少放点糖吧,哪怕是口感差点呢?。再用油豆皮卷好后用温油、小火炸至金黄色即可。

要知道这个小吃还是美容食品哦。是女士的最爱呀!

说的有点馋啦,明天又要去牛街一趟啦!现在再说说我的爱好也可以说是北京人的爱好吧?就是喝豆汁!究竟是谁发明的豆汁已经无从考证了,豆汁大概起源于清乾隆年间。据传说齐化门外做绿豆粉的老掌柜,每天做绿豆粉都会剩下不少做绿豆粉的半成品,就是今天我们喝到的豆汁。扔了吧,有点浪废可惜。不扔吧第二天就馊了,还是要扔掉。老掌柜的就试着尝了尝,味道有点酸酸的,熬熟了一尝味道甜美。从此,老掌柜的就把每天剩下的半成品,白送给前来买绿豆粉的客户。现在看来老掌柜是聪明的,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促销手段吧?

所以说两百年来,老北京人都是喝齐化门外的豆坊的豆汁哦。还老说是不要钱的豆汁,其实就是这个原因。我小的时候大街上推车卖豆汁的都不是专门卖豆汁的,都是卖麻豆腐和绿豆粉的,带送豆汁的呀。而且吆喝声巨好听呀:酸甜豆汁(钝一下),麻豆腐呦~(拉长声)。大家还记得吗?我觉得电视里的那个老先生藏洪学的并不是太像啊!

可惜啦!文革开始大街上就没有卖麻豆腐、豆汁的啦。现在就更见不到啦,城管抓人呀!真的不懂,大街上的小买卖多有人情味呀?为啥就不让卖了呢?

早儿年间的北京早点铺也是吃早点送豆汁的。多少年来,大家都以为是喝豆汁白送咸菜丝。其实正相反是咸菜丝收钱,豆汁白送。因为早点铺老板的豆汁就是不要钱来的呀。是吧?

说远了!还是说牛街的宝记豆汁吧。现在要是想喝到正宗的豆汁就要去牛街宝记了。宝记的豆汁的质量还是很有保证的,基本不兑水。量也很足,三元钱一大袋,五元钱一大可乐瓶子。

夏天可以喝凉豆汁,清热、去火还解渴。冬天就要喝热的豆汁了,暖和呀。

熬豆汁的过程不复杂,但是是很有技巧的呀。熬豆汁不能大开锅,小火慢慢熬,要用勺子顺时针慢慢搅动,不能出滚动的水花。大火一开,熬出来的豆汁就泄了,口感会很差的。当天的豆汁喝着是甜的,放到第二天就会发酸。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决定喝什么味道的豆汁。就像郭德纲在相声里说的那样。在北京街头看见一个人,按住就灌他豆汁喝。喝完了还要焦圈、咸菜丝的就是绝对正宗的北京人;喝完了豆汁骂街的肯定是外地的朋友啦!这个办法很准确的呀!

当然啦,也不排除老北京人也有不爱好这口味的呀。什么都不能绝对不是。您说呢?有一次我的几个朋友在老北京炸酱面吃饭,我给每个人都要了一碗豆汁。可能是年龄原因吧,有四个人都是尝了一口就不喝了,最后让我一个人都给喝了,到是解馋啦!可是撑的我连炸酱面都没地儿吃啦。

我真的不懂,现在有些饭店的老板心都黑啦。卖10块钱一碗的豆汁,不但要兑水,还要勾兑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做的汁。那叫一个难喝呀!有时候真的想泼到老板脸上去!赚钱赚的都不要脸啦,说起来就来气。咱们最好的办法就是不去喝它们的豆汁啦。自己在家熬豆汁喝吧。咱也气气那些个没良心的老板吧!

只是可惜了,老北京的好东西快让那些个没良心的人折腾没啦!

再有就是对几道回族菜情有独钟。最爱吃醋溜木须、炸回头、它似蜜、红烧牛尾、干炸丸子、爆羊肉、芫爆散丹啥的都是俺的最爱。

牛街这些非常好的小吃现在都是价格不菲呀!过去都是穷人才去吃这类小吃呢,当然不排除达官贵人也有好喜这口的。咱不抬杠,是吧?现在兜里要是银子少了,您还真的是不敢进去吃咯。现在一个人简单吃几样,还别敞开吃就得一百大圆还要拐个弯。关键看您吃什么了,您要是就吃仨大火烧也还真就花不了几个子不是?

在牛街北口的东北角曾经有一家东来顺饭庄。说起东来顺我真的是不敢恭维呀!一个我记忆中的最好的老字号,怎么就经营成现在这个样子呢?服务咱就不说了,服务差点不要紧,咱自己给自己服务都没啥。是吧?那个菜品和羊肉的价格都很是离谱的呀!是不是没人管就没有底线啦?一个老字号要维持下去靠的是质量、服务和公众接受的价格。缺一不可呀!我记忆里的老东来顺质量、价格都是一流的,是无与伦比的。之所以有这些保证,她才得以很好的保留下来。那时候的服务也不是特好,但大家是可以理解的啊。食客太多了,一年360天都是人挤人的排队,所以也是没办法的事呀。是吧?所以老百姓是理解的,并没有什么怨言。

那会用餐的时候是按每个人收取小料费用的,每人2角钱。食用几碗都不再收费。服务台上放四五个大的调料盘,大盘里有一个大碗七个小碗(是七个还是八个记不准了)。大碗放的是芝麻酱,七个小碗放的是七种小料。辣椒油、卤虾油、韭菜花、酱豆腐、特制的酱油、辣椒糊、香油。吃几碗随意,也没见过谁浪费东西的。什么时候去取小料都是满的,有服务员随时添加小料,保证供应的。那会老百姓那么穷都能够做到这样,现在为啥就做不到了呢?现在一碗小料20元,据说还有30元的,小料量少的可怜。如果不够吃,您再掏20银子吧。我咋觉得有点像打劫呀?

那会四两一盘的羊肉,分量一钱都不会差的。统统都是手切羊肉,并没有因为是手切肉就多收费用的。老东来顺二楼上都是切肉的老师傅,有的老人切了一辈子的羊肉片,从十二三岁就学徒切肉片,一直干到退休。左手的手指头都是弯曲伸不直的,是因为一辈子每天都用左手压着冻羊肉落下的残疾。那会经常接触那些老师傅,很是尊敬他们。也并没有是因为叫羊眼肉(到现在我也不知道啥是羊眼肉)就卖几百块钱一斤呀!是吧?总觉得这个概念是骗人的呀。

八十年代中期以前,东来顺用的羊都是从内蒙古直接用人工接力,一站一站的赶到北京的呀,只有这样的羊才好吃呀。那会几乎每天夜里三四点钟都能看到,穿着老羊皮袄的牧羊人,赶着羊从德胜门进来顺着德内大街经西什库往东来顺赶羊群。

可惜啦!再也吃不到那样走路赶到北京的羊啦?

时代不同啦!其实老百姓没有要求像原来那么经营老字号。但是老字号好的东西千万不能丢呀!我是希望东来顺和所有的北京老字号都越办越好,好了再去吃吧。

现在在牛街比较火的清真饭店还有吐鲁番餐厅。吐鲁番虽然不是像几百年、几十年的老字号,但是也还是不错的。做为外族人,你只要看到穆斯林兄弟都去那里用餐,就说明那个饭店一定是不错的呀!因为回族同胞去的饭店不但要干净还要符合他们的教义的要求。所以说吐鲁番能生存到今天一定是有她的道理的呀。我记得吐鲁番餐厅是在八十年代末开在现在的菜市口西边一点,坐北向南的一个不大的小门脸,有几层小台阶,饭厅里有点黑,白天都开着灯。那会就很火,其实饭菜一般吧,我有幸去过几次。后来搬到了现在的牛街北口的的位置。这期间我没去吐鲁番吃过饭,听说还不错。过了几年不知道什么原因就搬到了现在牛街的位置。是不是和风水有关呀?从此吐鲁番餐厅就火爆起来咯。

我再去吃吐鲁番餐厅的时候和以前比真的是大不一样咯。饭厅宽敞明亮,饭菜质量提高一大块。吃的很是爽呀。当然啦,价格也是蹭蹭的往上涨啊,但还是物有所值的啦。吐鲁番的羊肉串、烤肉绝对正宗、红烧牛尾的火候口感味道地道的很呀,扒口条纯正,总之值得一顾。

说句实话,咱们汉族人去清真饭店用餐,没有回族兄弟陪同我是不会去的,而且去了我一般都不敢点菜,一是怕不懂伊斯兰教的规矩惹得人家不高兴;二是怕点回族饭菜露怯吧?我去了清真饭店还爱看那些挂在墙上的有伊斯兰风格的画和字迹,我虽然不懂那些是表示什么意思?但我觉得里边一定有故事吧。尤其是那个帆船和上边的字,我老是觉得这些图案讲述着和阿里巴巴一样神秘的故事吧?

大家去牛街吃饭不一定非得去这几个有名气的大馆子呀!当然我说的是汉族兄弟们啦,回族同胞还是要去正宗的地方呀。像枣林前街东口的新疆饺子馆就很不错哦,大馅饺子,凉菜很干净爽口,醋溜木须很正点啊。关键还很便宜呀!

还有一家在卫校西边的烤肉馆(很不起眼)也是很不错的,所有的肉质量都不错,烤羊腿、烤大串、囊啥的都很好吃的。价格还算公道吧?

在教子胡同南口往北走大概一百米左右路西。店铺的名字记不得了,旁边有个洗车行。那个店专卖自家制作的各种熟的牛羊肉,绝对正宗。一看那肉就是自己家里煮的肉,不像食品厂的工业产品。当然了价格会比其他的店略高一点。

每次吃到从那里买来的烧羊肉,就会想起咱们小时候的儿歌谣:水妞水妞~先出犄角后出头喂,你爹你妈给你买的烧羊肉,你不吃,喂狗吃,狗不吃,还是喂你吃~。

夏日来临正是吃烧羊肉的季节啊!

值得庆幸的是我们偶尔还能咀嚼到小时候的味道!我估计在全国再也找不出像牛街这么集中的伊斯兰餐饮啦!新疆、兰州我都去过都没有这么集中的大型回族饭店在这么小的范围内出现。

牛街还有像回族同胞办喜事(红事)最爱去的德顺楼、鸿顺轩、天客来、穆德楼等饭庄;和办白事爱去的大顺堂饭店等等。我也去过穆德楼、德顺楼,再争取把没去过的几家尝尝吧。而且一定要去趟大顺堂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