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拳之变化——两种变化、三种形式

在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中,拳有两种基本变化和三种运用形式,并且,变化与形式时刻巧妙结合于一起。
拳的两种基本变化,指拳运用时自转的顺缠或逆缠两种基本缠法,各有规矩要求,法度森严,而变化如环无端。拳的三种运用形式分为拳、捶、炮。拳指以暗劲为主,一般不发劲;捶指以明劲为主,发劲;炮指连续发劲或深度发劲。学习熟练到一定程度后,拳捶炮亦可随意互变练法,不必拘泥,而不着痕迹。

拳的握法是变化和运用的基础,乃拳之关键所在。太极拳的运动形式为螺旋形,拳的形状亦不言而喻。握拳的方法:以小指领无名指、中指、食指旋转着如鱼鳞依次贴合掌心,大指斜扣在食指中指的中节,实心、松紧有致而成螺旋形。变化时,拳顺缠以中指根节为中心(钻头),逆缠则以中指中节为中心(钻头),无论顺缠或逆缠的变化,拳在螺旋中始终呈现侧势,而绝无正势可言。变化方向有左右、上中下之分,变化角度则有正斜之别。
顺缠发劲,要求肘要沉得大些,肘尖离肋部五、六寸许为准。开展过大,发劲不能沉着松静,且易被对方引住而制住反关节。拳不可高于口部,距口部尺许为度。拳的动作要与腰裆变化充分配合顺遂,方能显其一触即发、轻快冷闪之威力。如一路拳背折靠第3动、第二闪通背第3动、猿猴献果(右拳),二路拳之搬拦捶第3动、猿猴献果(左拳)、连环炮第1动、手肘势第3动、抹眉肱第1动、左右二肱、窝底炮第2动等等,皆为拳的顺缠变化及其运用。

逆缠发劲,要求手在右或左后外斜角,开始沉肘扬小臂变顺缠,缠到手心向后,手指斜向耳旁,以备再变逆缠发劲。只有这样充分顺缠,才能为逆缠拳变化运用提供足够空间和动力。无论方向、角度如何变化,拳一定为侧势,拳心侧向左或右下斜角,拳眼侧向左或右上斜角,手臂不可伸直。唯如此,逆缠拳方能发挥其飘忽善变,而雷霆万钧、无坚不摧之强大威力。如一路拳掩手肱捶第4动、下掩手捶第3动、击地捶第2动、指裆捶第3动,二路拳之扫蹚腿第1动、右拳炮捶第5动、左拳炮捶第4动、倒插花第2、4、6动等等,都是拳逆缠的变化和运用。
掩手肱捶可说是逆缠拳的不朽传说,以上之逆缠拳着法,皆为其变化和发展而来。掩手肱捶一向以大开大合、“全身皆如雷不可近”而名动武林。陈鑫宗师赞其“震惊百里,惊远而惧迩也”。令人想像不到、甚至大出意外者,乃二路拳最后一个掩手肱捶,竟然是小开小合的缩小练法,真乃回锋转向、逆入平出 、风雷骤变也!洪公言:“《陈式太极拳》中陈发科先生此图,则全系小开合法,今采用于最后的掩手肱捶,使学者知各式均可因情况不同而变化其大小开合,但缠法的规律,万不可变。”一脉相传,且实事求是,光明磊落,治学严紧,此即洪公令人可信可敬之根本。在不才眼中,唯此等在阳光底下长期实践传承之真学问,方为无上妙品,其他见不得阳光之所谓秘传、秘诀、自悟者,皆视为粪土,敬而远之而从不沾边。
以上简单介绍了拳之变化,这些变化乃基础中之基础,适合同学们,也许不入高人法眼,亦不求入高人法眼,敝帚自珍而已。

作者:范苏辞

“洪式太极”微信公众平台

(微信号:hongshitj)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