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疾病与肠道微生物:小结
心理疾病和生理疾病有很大的共病性,心理疾病患者往往伴随着便秘、腹泻、腹痛、胃胀等胃肠道症状,但这些却往往被心理医生所忽视。除了胃肠道疾病,其他慢性疾病患者(如代谢性疾病像糖尿病,过敏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的心理疾病(如抑郁焦虑)发病率也明显升高。
最新的科研证据显示,心理疾病的根源可能在于肠道微生物,多数心理疾病可能本质上是胃肠道疾病,针对肠道微生物来治疗心理疾病,可能是未来精神病学发展的有力方向[1-4]。而能够改善情绪和认知,给精神疾病患者带来益处的好细菌,也被称之为益心菌(psychobiotics)[5-7]。
之前我们陆续介绍了抑郁症、焦虑症、慢性疲劳综合征、双相障碍和躁狂症、精神分裂症、自闭症、多动症和抽动症、帕金森症、阿尔兹海默症和物质成瘾与肠道微生物的关系,本期进行简单总结。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回去看,链接如下。
1. 肠道微生物与身心健康密切相关,各种心理疾病和生理疾病都与肠道菌群异常相关,如下图所示:
不同于传统的心理疾病治疗策略,最新策略并不专门针对某一种神经递质或某一项心理活动,而是通过一些能够改变菌群的方法(如饮食,生活习惯,益生菌(属保健食品))来调节菌群紊乱,增加体内的有益菌,重建肠道菌群平衡,从而治疗疾病。这种方法需要患者的配合,但无任何毒副作用。
2. 微生物是人的终生伴侣,生死相随。只有拥有健康的微生物,才能拥有健康的身心。
人是一个超级生命体,占据这个生命体细胞数量和基因数量90%以上的都是微生物。人的消化、免疫、内分泌和神经等各个系统的发育成熟和功能都离不开人的共生微生物,只有与这些微生物小伙伴确立和谐的共生关系,人类才能保持身心健康。
胎儿在母体子宫即可接触到少量微生物,出生后逐步获得自己的共生微生物,三岁左右幼儿的肠道菌群开始趋近成人菌群结构,逐渐成熟。成年期菌群较为稳定,老年期菌群多样性开始降低,一些病原菌开始增加。在不同的生命阶段,肠道菌群紊乱可能引起不同的心理疾病[8]。
3. 健康的饮食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调节菌群,促进身心健康
饮食和生活方式是影响肠道菌群的主要因素,主动通过饮食干预(如增加膳食纤维摄入量或复杂碳水化合物)、益生菌干预或生活方式调整(如规律作息,充分运动)来调节微生物,改善情绪和认知,减少精神行为问题的发生,提前进行预防,可能是高危人群和亚健康状态人群的最佳选择。
参考文献
1 Kennedy P J, Murphy A B, Cryan J F,et al. Microbiome in Brain Function and Mental Health. Trends in Food Science& Technology, 2016, 57: 289-301.
2 Kundu P, BlacherE, Elinav E, et al. Our Gut Microbiome: The Evolving Inner Self. Cell, 2017,171: 1481-93.
3 Kelly J R, ClarkeG, Cryan J F, et al. Brain-Gut-Microbiota Axis: Challenges for Translation inPsychiatry. Annals of epidemiology, 2016, 26: 366-72.
4 Scott L V, ClarkeG, Dinan T G. The Brain-Gut Axis: A Target for Treating Stress-Related Disorders.2013, 28: 90-9.
5 Sarkar A, Lehto SM, Harty S, et al. Psychobiotics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Bacteria-Gut-BrainSignals. Trends in neurosciences, 2016, 39: 763-81.
6 Cryan J F, DinanT G. Mind-Altering Microorganisms: The Impact of the Gut Microbiota on Brainand Behaviour.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2012, 13: 701-12.
7 Dinan T G,Stanton C, Cryan J F. Psychobiotics: A Novel Class of Psychotropic. BiolPsychiatry, 2013, 74: 720-6.
8 Dinan T G, CryanJ F. Gut Instincts: Microbiota as a Key Regulator of Brain Development, Ageingand Neurodegeneration. J Physiol, 2017, 595: 489-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