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中医专长考核成为“鸡肋”,真正考核人到底是谁?
最近收到这样一则留言:
@“刘佐龙 正心中医馆馆长”表示:
我作为推荐人被省中医药管理局电话确认了。被推荐人是两个朋友的朋友,认识,但并不是很熟悉,问了几个被推荐人的问题,答不上来,不知道还能不能通过。中医局的背了下第36条给我听,意思是我推荐就要负责,我回他说,考生有没有能力是你们考试时通过考核去验证的,而不是我来衡定。什么叫做我要对他们要有深入的了解?我知道他们是民间医生就行了。
看了以上内容,估计有许多人不禁想问:真正考核民间中医的到底是谁?
首先一个答案,毫无疑问是患者。治不好患者的病,再宣称医技如何高超,都是一种打脸。
可是考证没用,在这里患者没有什么话语权,他们也无法同台去证明医师的技能。考证的时候,考核民间中医的是考核专家,某种角度上,他们是患者的代言人。
但是从上面的留言以及其他民间中医的反馈中,我们觉得,似乎考证过程中,推荐医师的作用堪比考核作家,担当考核的分量太多。
据官方解答:作为推荐医师,应该在了解被推荐人、确认被推荐人的医术专长符合中医理论、医疗实践能力和水平符合临床要求的基础上,以自己的专业身份进行推荐。
在报名的现场审核过程中,推荐人还需签署承诺书,承诺自己推荐的人确有医术专长。一旦出了问题,如被推荐人名不副实,推荐医师显然就成了弄虚作假,轻者暂停执业活动,构成犯罪的应承担刑事责任。
如果推荐医师,对被推荐人有所深入了解,显然会起到很大的把关作用,大大减轻考核专家的负担。显然在此过程中,推荐医师早已不是报名的必须条件,而是考核过程中的重量担当,与考核专家的作用无异。
然而现实中,因为许多民间中医与执业医师没有太多交集,而且数量上也不匹配,所以很难找到推荐医师。好不容易通过各种渠道找到了,也只是匆匆的相识,却不熟识,更谈不上对你的医术了解。
再说推荐医师人家也很忙,凭什么答应给你推荐了,却比自己考证还麻烦。还得提交资料,得签署承诺书,甚至还要去考核现场,更重要的是还可能随时面临风险。
所以,推荐医师的顾虑无可厚非,所以民间中医的请求难上加难。
如上述留言中所说,“我回他说考生有没有能力,是你们考试时通过考核去验证的,而不是我来衡定。”应当引起我们的反思。
报名与考核应当有明显的界限,报名不是考核,推荐医师也不是考核专家,民间中医是真是假,主要不是靠推荐医师衡量的,更应是通过考核来评判的。假冒伪劣者在报名资料三审中就应该被刷下来,至于如何考核那就另当别论了。
何况,整个专长考核从筹备到开展,考核专家起码一直处于“在其位,谋其职”的整个场景中,为正式考核充分准备着,他们应该比推荐医师更专业,更具慧眼。既然如此,专业的事就交给专业的人去做。
而推荐医师却并非如此,甚至可能只是忙里偷闲,并没有多少时间去充分了解一个被推荐人,除非他们经常打交道,不用再特别花时间去了解你。
故而,那些辛辛苦苦奔波在寻找推荐医师路上的广大民间中医,不管是否有医技,可能都很难够得着这个证书。因为找不到推荐医师报名不了,不能考;找到了,人家不了解你还得担风险。顺顺当当,无后顾之忧去考一场试真难。
最后想说的是,如今,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正迈入蓬勃发展的阶段,中医药人才成了关键问题。一方面,中医药人才极度欠缺;另一方面,民间中医大量搁置。合理解决当下民间中医的问题,早已是关键中的关键。
对待被“非法行医”打得七零八落的民间中医,应更多是挖掘与挽救,是应该扶持起来,与学院派中医形成“两条腿走路”的并举模式,共同为百姓健康服务。尤其是缺医少药的偏远农村地区,因此地而生的民间中医更是他们的福音。所以,望中医专长考核真的能还民间中医一片天。
医馆视界
<有温度的公众号>
一个整合中医行业信息资讯的权威服务平台,汇集最新中医行业资讯、国家相关政策、民营医馆经营理念剖析等。致力于为民营诊所/医馆提供最有价值的医疗信息服务,推动传统中医馆/中医诊所行业大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