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祖望临床惯用验方9首
干祖望幼承家学,1912年出生于上海市金山县。曾任中华全国中医耳鼻喉科学会主任委员、江苏省中医耳鼻喉科学会名誉主任、江苏省中西医结合耳鼻喉科学会名誉主任。干氏最擅长一为除恶性肿瘤之外的耳鼻咽喉口腔真正疑难杂症;二为一切最严重、最顽固的慢性咽炎。首次发现、报道了“喉源性咳嗽”、“多涕症”两个新病,现已为全国同行所承认与采用。
1.五味合剂治疗梅尼埃病
当归、山药、五味子、酸枣仁各10克,龙眼肉12个。
学习和使用体会
此方适用于梅尼埃病。眩晕之作,肝阳上亢为多。所以上亢者,营血失于滋养,肾水缺乏润涵,所以用当归以养营补血,山药以补脾胃阴液、益肺肾之津。但这样远水难救近火,故又以五味子的敛肺滋肾、生津敛涩,酸枣仁的养心安神、益阴酸敛,龙眼肉的养血益肝、补心安神相配。此3味的酸敛、镇静、催眠作用合在一起,对眩晕病有“一鼓而擒之”的气概。全方药仅5味,而已寓标本兼顾之意。本方在1955年第三期《新中医药》发表之后,被广泛采用,现为上海眼耳鼻喉科医院作为常用药,不必强调“辨证”,只要舌无厚苔、身无发烧者,俱可取用,而且来效迅速,入口味美,很易为患者所接受。
2.干氏三甲散治疗喉炎
三棱6克,穿山甲、鳖甲各10克,莪术6克,地鳖虫10克,蝉蜕3克,昆布、海藻、桃仁各10克,红花6克,落得打10克。
学习和使用体会
该方适用于慢性增生性喉炎。本病主要为组织增生所致,所以只有峻猛之剂可以周旋,因之想到了张仲景的“抵当汤”,但使用了几例,效果并不理想。于是,用该方作基础,旁及活血化瘀汤、仙方活命饮、神授卫生汤、三甲散等名方。摸索30年,筛选出三甲散作为主方。全方以地鳖虫破血逐瘀攻坚,穿山甲破血通络,鳖甲散结消痞为主帅。再以桃仁、红花活血化瘀,落得打的活血消肿止痛作左右助手,俾过“猛”之药,得“宽”以济之。但瘀滞者往往伴以痰凝,外科治疡消肿,全恃昆布、海藻等化痰消痰,三棱、莪术消积破坚。以上10味无一味喉药,喉药中唯蝉蜕中选。它的宣泄风热,在重攻药阵中反佐些宣表药,对邪有“网开一面”之妙。风热者,加荆芥炭、金银花、蒲公英;血热者,加赤芍、地骨皮;气滞者,加枳壳、九香虫;血瘀者,加五灵脂、王不留行;顽痰者,加川贝母、莱菔子、白芥子;声带肥厚者,加瓦楞子、蛤粉;闭合不密者,加五味子、菟丝子;局限于披裂区充血者,加桑寄生、功劳叶;嘶哑严重无音者,加射干、凤凰衣、玉蝴蝶。
此病目前中西医皆无有效治法,唯有“禁声少言”。故服三甲散60剂而得此结果,已属理想。《临证指南·暗》后注,反对失音用麦冬、沙参,认为愈进而愈坏者,就是指此病而言。
3.升清流气饮治疗中耳炎
升麻3克,青皮6克,黄芪10克,木香3克,苏叶、大腹皮各10克,乌药6克,柴胡、川芎各3克,蔓荆子6克,石菖蒲3克。
学习和使用体会
适用于航空性中耳炎、潜水性中耳炎。本病系由于鼓室内气压与外界气压极不平衡而发生的中耳损伤。本方根据《杂病广要》“气平则宁,气不平则病”的论点作立方的主导思想。又以《窦氏疮疡经验全书》中20首流气饮作取药蓝本,经过多年的筛选而成。方中升麻、柴胡升清降浊,后者更有除头病、治耳聋的作用,因为肝胆之络附耳;木香、乌药消积滞,辟邪气、导滞气,但前者更能止痛去胀感;青皮、蔓荆子疏肝散结、破气止痛,而后者更有抑制脑鸣的特点;苏叶散发风气,顺气化痰;大腹皮协调寒热失和、疏瘀滞而开郁结;川芎行气开郁,上行头目而破瘀血,生新血。还有2味画龙点睛之药,即黄芪以益气,气盛则更能反映出诸药的作用,石菖蒲以开窍,航空性中耳炎正是窍闭的典型病例。虚弱及老人,倍加黄芪;原发性高血压者,慎用升麻、蔓荆子。重症每天可进2剂。因此病速起、速治、速愈,故“夜不长而梦不多”,一般无须加减。
4.治耳聋常用方
柴胡12克,制香附9克,川芎、石菖蒲各12克,骨碎补9克,六味地黄丸30克(包煎)。水煎服,每日1剂。
学习和使用体会
耳聋已久,肾虚耳聋以本方为主,气血虚明显者,可酌加较少量党参、当归、白芍。有肝气郁滞者,可加郁金、婆罗子等;胃纳不展者,配加陈皮、炒谷芽等。王清任《医林改错》有通气散,即柴胡一两,香附一两,川芎五钱为末,早、晚开水冲服三钱,专治“耳聋不闻雷声”。柴胡升阳达郁,川芎引气调血,香附开郁散滞,三药配伍,以行气、活血、条达郁滞。本方增加石菖蒲以开窍,骨碎补、六味地黄丸以益肾。
5.治过敏性鼻炎(鼻鼽)常用方
桑叶、薄荷、蝉蜕、地龙、路路通、紫草、茜草、墨旱莲。
学习和使用体会
过敏性鼻炎临床辨证多以肺、脾、肾虚或兼风邪侵袭为主,主要分型为热伏肺经证、肺经虚寒证、卫气不固证、肾阳不足证等。治疗以清金法为特色,适用于肺经伏热,邪热循经上凌鼻窍导致鼻痒、喷嚏连连;肺经伏热,肃降失职,不能通调水道,水液泛滥所致鼻清涕不止等症。
6.截敏汤(自拟方)
茜草、紫草、旱莲草、豨莶草、防风、柴胡、徐长卿、地龙、乌梅。
学习和使用体会
功用祛风脱敏,主治鼻鼽,用于以过敏症状为主的典型鼻鼽发作期,而未见脏腑虚损、阴阳失调现象者。本方为干祖望先生60年临床经验中自创之方,治疗以鼻塞、鼻痒、狂嚏、清涕滂沱为特征的鼻鼽,且无脏腑虚衰、阴阳失调。当鼻鼽有脾肺气弱、卫表失固时,以截敏汤合补益脾肺、益卫固表之玉屏风散以祛风故表脱敏。另外干祖望先生认为穞豆衣有故表作用,有“一味穞豆衣,胜过玉屏风之效”的体会。对于寒邪伏困、阳虚不得宣、经久不愈之鼻鼽,则用阳和汤合截敏汤。另外,截敏汤与桂枝汤治疗营卫不和之鼻鼽,与温肺止流丹合用治疗肺气虚弱、金寒不温之鼻鼽,属肺经郁热的鼻鼽则配伍桑白皮、龙胆草、黄芩等。
7.参苓白术散治慢性咽炎
莲子肉去皮、薏苡仁、缩砂仁、桔梗炒令深黄色各一斤(500克),白扁豆姜汁浸、去皮、微炒、一斤半(750克),白茯苓、人参(去芦)、甘草、白术、山药各二斤(1000克)。上药为末,每服二钱(6克),枣汤调下。亦有制丸吞服或作汤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
学习和使用体会
功用健脾渗湿。主治:①慢性咽炎。②中土衰弱,难化精微,津不上承,咽喉失养之证。③口腔白斑有轻浅溃疡,或溃疡逐渐收敛时。参苓白术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可健脾益气,和胃渗湿。多用于调理肠胃功能,或益气安胎。此方突破《和剂局方》之规,将其施之于慢性咽炎,治疗咽奇干,多饮求润,并觉喉中有异物感,频频清嗓,然咳痰爽利。伴见胸闷脘痞,气怯神疲,大便溏薄或干而不爽等。舌苔白腻,脉濡细。咽后壁淋巴滤泡团块状增生、充血(晦暗型),两侧索肥大。慢性咽炎,主症为咽喉干涩、微疼,或如异物鲠介,或如烟熏火灼,症状不一而足。咽燥者,律不能蠕之故。按照常规,多投养阴之剂。干祖望先生认为,濡润咽喉之法多端,不能全赖养阴一技,犹如花卉,若枝叶枯槁,园丁一味浇水,却不知泥土过黏,根反为腐烂。此时只有疏土渗水,沐浴阳光,乃为上策。《素问·阴阳类论》云“咽喉干燥,病在土脾”,此之谓也。所以治疗慢性咽炎,应重视辨证,既不废养阴,又善于培土健脾一法。方中人参、白术、山药补益肺脾之气,白茯苓、薏苡仁健脾化痰,桔梗清肺又兼有载药上浮之力;白扁豆、砂仁健脾理气;甘草和中,生津利咽。
8.清热解毒汤治咽喉病
金银花、连翘各10克,赤芍、丹皮、桔梗各6克,牛蒡子10克,竹叶12克,黄芩3克,板蓝根12克,芦根30克,薄荷5克(后下)。
学习和使用体会
用于肺胃热毒的咽喉病。症见咽喉红肿,焮痛较剧,吞咽困难,发热,口渴,舌质红,苔黄,脉弦数。金银花、连翘、竹叶、板蓝根清热解毒,赤芍、丹皮清热凉血解毒,牛蒡子、黄芩、桔梗清解肺热、化痰消肿,薄荷、芦根疏风散邪、清热生津利咽喉。
9.治慢性荨麻疹常用方
麻黄5克,连翘9克,赤小豆15克,胡麻仁(黑芝麻)30克,何首乌9克,苦参6克,石菖蒲6克,甘草5克。水煎服,饮酒者可加黄酒50~100克同煎。每日1剂。用于沐浴当风,邪客经络,湿郁热积,气血阻痹,风疹缠绵不已。如长久不愈,时作时瘥,已入血络者,则加地龙、刺猬皮各9克,杏仁、赤芍各6克,皂角刺5克及薄荷、银花等。
学习和使用体会
本方以《伤寒论》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为基本方。原为解毒、清热、利湿之用,治伤寒瘀热在里、小便不利、身发黄者,按其理加味用治风疹而见效,所加减之方药多能助原方而得捷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