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真意

十三势行功要解
以心行气,务沉着,乃能收敛入骨,所谓“命意源头在腰隙”也。
“以心行气”:下意识地放松,务必要沉着冷静地去做,这样就如同“行气”一样可以收敛到骨子里去,这就是王先生所说的“命意源头在腰隙”了。
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转虚实须留意”也。
练拳的意识(练)与放松的意气(养)必须交叉运用、转换得要灵活,这样才有“圆活”的妙趣。这个就是所谓的“变转虚实须留意”了。杨澄甫:太极拳以分虚实为第一义。若想练到极致,必须养到十分。
立身中正安舒,支撑八面,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所谓“气遍身躯不稍滞”也。
站立的身躯要摆得中正、安逸、舒服,有支撑八面的气势,放松“行气”又如同珠子在“九曲盘”上的滚动。暗示“八面支撑”的同时还应当“八面玲珑”,没有微小的地方“意气”是不照顾周全的。这就是“气遍身躯不稍滞”的意思了。
发劲须沉着松静,专注一方,所谓“静中触动动犹静”也。
发劲用力的时候要沉着冷静还要松得干干净净,要专注一个方向或一个点上去用整体力量发劲。
往复须有摺叠,进退须有转换,所谓“因敌变化示神奇”也。
来来往往需要折叠,进进退退需要有转换。这就是讲运动战过程中的状态。不做“一锤子买卖”,要使对手“拳拳服膺”。
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所谓“势势存心揆用意,刻刻留心在腰间”也。
要围绕腹部的中心去放松,松得干干净净,必将出现腹内气腾然效果。道家谓之丹田如汤煮。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所谓“尾闾正中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也。
头顶的虚领还不如脚底的虚领,周身警觉,即为“虚领顶劲”。
以气运身,务顺遂,乃能便利从心,所谓“屈伸开合听自由”也。
放松的运动运遍全身,务必要顺遂。
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腰为驱使,所谓“意气君来骨肉臣”也。
意识是令牌,气势如同旗帜,精神是主帅,腰和手脚都是拿来驱使用的战士。
摇脊柱:
《太极拳正宗论五字妙诀》,和敬芝:紧要全在胸中腰间运用,不在外面。……力从人借,气由脊发,气往下沉。由两肩收于脊骨,注于腰间,此气之由上而下也,谓之合;由腰形于脊骨,布于两膊,施于手指,此气之由下而上也,谓之开。
怎么练脊柱?除了站着练拳的时候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松胯裹臀。我的经验是坐着的时候也可练脊柱——摇脊柱,开合脊柱。
以后腰为核心,将脊柱想象成一条大龙,意念在其内部缓缓的摇动,一动整条大龙都在动。这是摇脊柱。
开合脊柱是以后腰为核心,腰椎带动整个脊柱的开合。
这对养生应该是有效果的。
有意练松、练柔,无意得刚、得劲。
脚、踝、膝、胯、腰、肩、肘、腕、手等各大关节都松开。松得再开,意识上不能丢。
松的三重境界:一是体松,各大关节、肌肉松散开来;二是心理松开,松得意识重了也是没松开;三是似松未松、若有

若无,自然而然。
郝少如:腹松要通过腰,腹松可使身躯全部肌肉松,松即是沉。松即是沉,相对地讲即是骨的上升,也是意的上升,能够沉降肌肉,就能有骨头包括脊骨的上升,因此,骨头在肉的松沉的同时也就飘起来了。这叫做有降必有升,也叫做有下必有上,要使臂膊骨飘起来,就是在于沉的作用下产生的。
纯松是塌,纯空是顶,要空中有松,松中有空,全身处处都是一分为二。关节、骨头和肌肉也是这样,但刚和柔分不开的,因为刚中有柔,柔中有刚,而空和松却要分得开。空即每个关节要脱离开来,松开关节,这叫空,在松开关节的同时,肌肉也要松开,空是上升,松是下沉,沉要沉得越深越好。
由于劲的下沉而相反必然会使意上升,所以,上有必有下,有下必有上,有左必有右,有右必有左,既要分清,又是一道。一沉是同时进行的,并非一边上升,一边不动。
刚和柔撮和在一起,太极叫做有动未动有预动之势,这又叫做腾挪。空是拔两头,即意上升,气下沉,并不是空洞飘浮。
翁同酥为杨家提联:手棒太极震寰宇,胸怀绝技压群英。
对待用功法守中土(俗名:站桩)
清杨式传抄老谱
定之方中足有根,先明四正进退身。
掤捋挤按自四手,须费功夫得其真。
身形腰顶皆可以,粘黏连随意气均。
运动知觉来相应,神是君位骨肉臣。
分明火候七十二,天然乃武并乃文。
方中:方寸之中;
站桩练的不仅仅是肌肉静态的力量,主要还是锤炼我们的意志力!要经历“七十二”道火候(形容站桩之难辛,枯燥与乐趣并存),是“天然乃武并乃文”的东西。通过站桩、练拳、练架子去培养意识!

勿使前辈之遗珍失于我手,勿使国术之精神止于我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