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药既是鼻鼽的特效药,也是起搏心脏的救命药!

北京中医药大学王庆国教授,行医40载,学验俱丰,临证善用经方治疗疑难杂病,现结合病例将王老师运用麻黄附子细辛汤的经验总结如下。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云:“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方中麻黄外解表寒,附子温补肾阳,细辛以其气味辛温雄烈而走窜,既能佐附子温经补阳,又能佐麻黄解散表寒,与麻黄、附子相伍,可兼有表里两治之功。三药合用,温少阴之经而发太阳之表,温阳中兼发散,解表中兼补虚,共同发挥扶正祛邪、温经解表的作用。
王老师认为,麻黄细辛附子汤的主要作用是温经通阳,散寒通痹,临床应用并不局限于太少两感证,不必拘泥于有无发热恶寒之表证,举凡风寒身痛、暴哑咽痛、冷风头痛、风寒齿痛、过敏性鼻炎等诸多病证,使用本方均收卓效。对于方中细辛的用量,王老师认为,只要辨证准确,可用至8~10g,临床观察并无毒副反应出现,且疗效颇佳。
1过敏性鼻炎
李某,女,22岁,2009年9月29日初诊。过敏性鼻炎病史3年,迁延不愈。刻诊:晨起打喷嚏不休,流鼻涕清稀如水,不分冬夏,稍遇冷则明显,经五官科检查鼻部无异常。鼻痒,咽痒,面色无华,平素恶风,纳可,眠可。舌淡红、苔白润,脉浮紧。此乃阳虚卫外失司、风寒留滞鼻窍所致,当温阳散寒、固护肌表。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合玉屏风散、过敏煎加减。
处方:(炙)麻黄6g,细辛5g,(制)附子10g,荆芥10g,防风10g,黄芪15g,(炒)白术15g,(炒)黄芩15g,鱼腥草20g,薄荷6g,川芎10g,白芷8g,僵蚕10g,蝉蜕6g,乌梅10g,五味子10g,生地黄10g。7剂后流清涕即止,喷嚏不作,鼻通气大为改善。原方既效,加桂枝8g、白芍8g。服用14剂后晨起打喷嚏、流清涕、恶寒怕风等基本消失,王老师嘱以二诊方药配成水丸,巩固调理,以求长效。
按:该患者当属本虚标实之证。鼻痒、喷嚏、流清涕虽为表寒束缚之象,然迁延不愈、反复发作必责之于素体阳虚,阳虚生内寒是本病发生的关键病机。况患者多有家庭史亦可说明体质是鼻航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体质学说是认识《伤寒论》六经实质的重要方面,不少医家认为,“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之“少阴病”即指少阴体质之人,少阴阳虚之人极易外感风寒而频发难休,此极符合鼻的发病病机,适宜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麻黄开膝理,细辛散浮热,附子以固元阳,诸药相合,寒邪虽散而阳不外亡,阳根固摄而寒邪难侵。无怪乎日本医家大桥隆认为,麻黄附子细辛汤是治疗鼻鼽的“特效药”。

培根按:这个原文的按语我觉得根本没有把这个处方的精髓分析出来,里面有很大一块宝藏没有被挖掘出来!我主观认为这个处方的精妙之处在于:麻黄-黄芩-生地三组处方。
麻黄为代表的麻附辛通俗的解释是散寒,麻黄碱类药物的主要作用是使鼻黏膜血管收缩,以解除黏膜肿胀,改善鼻腔及鼻窦的通气引流,适用于治疗鼻炎以及鼻窦炎引起的鼻阻塞。但是从中医免疫学的角度,是治疗的“冬伤于寒”,而生地很多人可能看不懂是什么作用,当然你可以理解为凉血,但是重要是是补肾填精,主要解决的是“冬不藏精”。而以黄芩为代表的过敏煎蝉蜕僵蚕,主要解决的是“冬伤于寒”“冬不藏精”下游问题的Th2亢进,解决症状是过敏的痒痒,打喷嚏。而玉屏风散解决的是“冬伤于寒”“冬不藏精”下游问题的Th1低下
小小处方蕴含大智慧,用大秦赋的台词就是:彩!彩彩!
2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付某,女,55岁,2009年4月5日初诊。因支援边疆居青藏高原20余年,患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心率35~38次/min,甚则低至31次/min,血压:90/60mmHg。曾用西药治疗,效果不佳,转投王老师诊治。症见:心悸不安,胸闷气短,动则尤甚,全身乏力,面色苍白,四末失温,后背怕冷尤甚。舌淡紫、苔薄白,脉沉迟无力。王老师辨为心阳不足、阴寒闭阻之证,处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合瓜萎薤白汤、生脉饮加减。药用:麻黄10g,(制)附子10g,细辛5g,瓜萎20g,薤白15g,生晒参20g,麦冬15g,五味子10g,桂枝10g,炙甘草15g。5剂后即感心胸畅快而精神大振,心率增至50次/min。原方既效,加黄芪20g、丹参20g,守方续服14剂,药后症状明显减轻,心脏无不适。患者坚持服药半年余,病情稳定,未再复发。
按: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之脉迟与心阳虚损密切相关。本案患者久居寒地,阳气日损,无力鼓动血脉,故而脉迟。心胸本为清净之地,阳气不振,阴寒内生,心悸胸闷、四肢顾冷随之发生。由于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根本,阳气损伤日久,必然由心累及于肾。肾根被拔,所余之阳欲竭其全力以扫阴霾,故脉速时作。“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之“反发热”提示发热与少阴阳虚之脉沉细微、但欲寐不相一致。故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发病虽源于心之太阳,却已进及肾之少阴,属“少阴病”范畴无疑。尽管未见发热、恶寒等表证,但少阴阳虚,外感寒邪之病机已很明确,故治疗当温补阳气,散寒通脉。王老师处以麻黄附子细辛汤,直补离宫心阳之虚,振奋心脏机能,为治本之法,配以瓜萎、白宽胸通阳,生脉散益气养阴,滋养心肺阴分,诸药合用,收效颇佳。
3产后身痛
孙某,女,40岁,2010年4月8日初诊。产后身痛近5年,全身各关节均疼痛,畏风殊甚,虽厚衣重被不减其寒。月经周期正常,量少色黑,大便溏,食欲可,口干不欲饮。舌暗红、苔白腻,脉沉无力。王老师先处以身痛逐瘀汤以活血通经止痛,7剂后患者仍恶风寒。故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合活络效灵丹加减:(炙)麻黄10g,(制)附子5g,细辛3g,黄芪40g,生晒参15g,当归25,白芍30g,丹参15g,(制)草乌4g,乳香3g,没药3g,鸡血藤30g,炙甘草20g。
14剂后恶风寒显著减轻,原方略作加减,服用35剂后,几近痊愈,继服此方泡酒收功。
按:本案患者初服身痛逐瘀汤活血通经止痛未能奏效,王老师认为,本病当以阳虚为病机关键,治疗必须温阳通络、散寒通痹,遂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以麻黄散寒解表,附子温少阴之气,补命门之阳,细辛温通少阴,配以活络效灵丹活血化瘀、理气止痛,本方对于气血凝滞疼痛诸症,取效甚捷。诸药相合,共奏温里散寒、走窜经络、通痹止痛之功。有学者指出,麻黄附子细辛汤对治疗腰腿痛疗效显著],王老师对此更是深有体会,通过分析产后“多虚多瘀”之特殊生理,辨为少阴阳虚而兼外感风寒之证,造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效如样鼓。
4抑郁症
霍某,女,47岁,2010年12月21日初诊。患抑郁症,服抗抑郁西药(名称不详),但效果不佳。刻诊:心悸胆怯,胸闷不舒,情绪低落,健忘失眠,前胸后背汗出多。有哮喘、过敏性鼻炎、肺结核病史,外用激素喷雾剂控制。舌紫暗、苔白厚腻,脉弦紧。王老师辨为痰瘀互阻,气机不通,阳气不能振奋,处以麻黄附子细辛汤、黄芪生脉散合甘麦大枣汤加减。
药用:(炙)麻黄8g,(制)附子8g,细辛3g,黄芪15g,生晒参10g,麦冬20g,五味子10g,干姜8g,当归10g,紫苏子10g,(炒)杜仲10g,山茱萸20g,白芍15g,夜交藤20g,(煅)牡蛎12g,(炒)黄芩10g,浮小麦30g,炙甘草30g,大枣30g。7剂,水煎服,每日1剂。12月28日复诊:患者自诉心胸畅快,汗出亦减少,但脚凉依旧,睡眠差,大便不爽。舌暗紫、苔黄厚腻,脉沉紧。原方既效,(制)附子加至15g,上方加(炒)酸枣仁10g、石菖蒲10g、郁金10g以宣郁开窍,养心安神。继服14剂,诸症大减,心情开朗,嘱患者继续服药2个月余,病情稳定。
按:本案患者胸闷不舒,舌紫暗、苔白厚腻乃阳气不振、气机阻滞之典型证候,温振阳气、宣通气机乃治疗本病之第一要义,故而首选麻黄附子细辛汤。同时佐以黄芪生脉散以补气养阴,配以甘麦大枣汤养心安神、润燥缓急。方中以小麦养心安神,甘草、大枣润燥缓急,故对心失所养,精神失常之情绪低落、心烦起急诸症有较好疗效。王老师体会,浮小麦、炙甘草必须重用至30g以上方能起效,否则不易见功,确属临证经验之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