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闲思3】学习的主动与被动

学习的主动和被动

主动和被动的结果不同,做任何事情都一样。

岂止结果不同,过程也不同,做事过程中的自我感受更是不一样。主动做的,会感觉充实、快乐,被动做的,则很难感受到同样心境。

这一篇是应朋友要求写的。朋友本是非常优秀的中学老师,说自家的初中生不听他的话,所谓“自家的姑娘跳不得神”。

还说他家孩子相信我说的话,于是委托我写一写利用暑期超前于老师讲解主动自学自研教科书都有什么好处。

我是高中化学教师,常常有人质问我,你说的“自学自研”“不上辅导班独立自主地超前学”,是对高中学生的要求吧?初中学生也能这么做吗?

岂止初中学生,小学生也是可以自学自研的。

我今年带初三(直升班),班上就有好几个学生平日并不跟着我的课堂走,而是一直在外面自学自研。因为,初三的化学课程他们之前通过自学早已基本解决了。

事实上,从认识几百字开始,小孩子就可以连猜带蒙地阅读大众性的纸质材料了;从学会汉语拼音开始,孩子就可以尝试通过书写表达自己的思想。

如果大人适时加以鼓励,他会以此为乐,逐渐形成习惯。由此,他的学习主动起来,一发而不可收拾!

这样的孩子进入学校课程后,有知识方面丰富的积累、阅读和表达能力方面扎实的根基,对付学校课程可说游刃有余,他既轻松又快乐,甚至“所向披靡”。

很多家长基于错误认识,认为学习一定是苦差事,小孩子非逼迫不能成学。不管学校基本课程还是额外所学,都要跟孩子谈条件、讲价钱。慢慢的孩子本人也就形成了跟家长一样的认识,他可能逐步学会以此(学习)作为要挟家长的价码。

昨天在小区楼下,就隐约听到一位妈妈跟孩子讨价还价“我的要求是你得把……做好了,否则甭想从我这里把手机拿回去……”

也有的家庭,通过订立“考班级第一奖励1000块零花钱……”的条约贴在墙上“激励孩子”的……

学生因为受到诱惑、或受到威胁而学,因为要跟同学比拼而学,而非出于对所学内容本身的兴趣,难以形成真正的学习。

常常见到有的学生,你给他留出课堂时间自学自研,他却不是先去读书、思考、提问,而是直奔书后习题。

他有他的理由,“这样,我就知道学习的重点了”,意思是说,习题里问的东西,我就多加关注,习题没有涉及的内容,看不看两可。

其实这也是典型的被动学习。

我常跟学生说,对于化学学科,做题不是学习,它只是检验学的情况的一个途径,读书、实验、动脑筋思考、提问质疑才是学习。

很多人对于学生学习还存在一种错误认识,那就是人脑容量有限,学多了会累坏脑子。

累坏脑子的事的确存在,但跟学多学少无关,跟学的策略有关。

你如果作息很乱,不按科学规律,该休息不休息,该运动不运动,该调整不调整,那有可能失眠、健忘,甚至……

只要你注意用脑卫生,安排了充足的睡眠时间,注意协调安排不同学科的学习次序和节奏,就目前这点中学课程,任何学生都不存在把脑子累坏的可能性。

还有一些错误认识,认为国家课标、教材摆在那儿,你多学那么多做啥子。

前边的文章里我反驳过这种认识。

课标只是一个参照性的东西,是面向全国所有地区同龄孩子的,它到底是一个底限、还是一个高限,谁都说不清楚。你为什么要受制于这么一个死的玩意儿呢?

少年人们!在自己可以做主的暑期(只剩后程啦),面对着新的教材,加强自主学习吧!除了可以争取开学主动、学会知识、提升阅读理解思考质疑诸能力之外,它还将带给你无限的乐趣。

变被动为主动,一切都会随之改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