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一档,我市全面完成近10万名农村党员档案的规范化建设
今年是省基层党建“三年行动计划”的收官之年,也是江门市基层党建“十大专项行动”的纵深推进之年。为充分挖掘我市基层党建的内涵和亮点,探索建设特色鲜明、成效突出的党建品牌,展现基层党建的江门实践和江门经验,“江门先锋”微信公众号特别推出《基层党建·江门答卷》栏目,今天推出《一人一档,我市全面完成近10万名农村党员档案的规范化建设》。
“去年底,我参加面向村干部招录乡镇公务员的考试,成功被录取。这期间,我需要向上级部门提交个人档案,得益于规范化的农村党员档案管理制度,为我节省了大量收集完善材料的时间。”恩平市横陂镇白庙村党总支书记卢雪琼说。
从有人无档、有档无人、资料不齐,到实现专人、专档、专柜、专室管理,我市现已全面完成73个镇(街)近10万名农村党员档案的规范化建设,并在此基础上探索村干部人事档案的规范化管理。卢雪琼的所感所言也是由此而来。
这其中,专人即各镇(街)组织办指定一名公务员专门负责党员档案的收集、整理和归档工作,确保党员档案安全规范;专档即按“一人一档”原则,建立党员个人档案,明确建档时间、所在支部及资料清单,按照发展党员5个阶段有序整理入党资料;专柜即统一设立党员档案柜,把党员档案与其他人事档案、党建工作资料分开,实现独立保存;专室即从市县留存党费中划拨200多万元支持镇(街)统一建设党员档案室,达到有场所阵地、有存档设备、有文档记录、有专人管理、有工作制度、有门牌标识的“六有”标准。
“较为完整的农村党员档案规范化管理链条形成后,将为党组织和党员管理信息化奠定坚实的基础。”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
这只是开始。目前,江门各市(区)结合自身实际,已逐步开展起了“再进一步”的机制探索。如,恩平在全市率先建立了农村“两委”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制度,实现“一人一档”,让基层干部在职“安心”退职“顺心”。
“立档建档难、人员基数量大面广,质量把关难、人员调整变动频繁,及时归档难、常态管理难……”在恩城街道党工委委员吴建民看来,这些问题阻碍了村干部人事档案的规范化管理,使其成为村级档案建设的最大短板。
今年以来,恩城街道在恩平市率先试点建立农村“两委”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制度。作为制度“探索者”,吴建民认为,构筑档案目录是建立规范化人事档案的“第一步”。为此,恩城街道参照《干部人事档案工作条例》,统一编制了《村级干部档案目录》。
该目录主要分为基本材料、工作履历证明材料、党团材料、离职材料及其他材料等五大类。为确保档案信息准确真实,恩城街道还采取了“一审二认三核”的办法,由村、镇、市三级严把“初审关、确认关、复查关”。
同时,按照“四专三统一”(即专室保管、专柜保存、专盒存放、专人管理,标识统一、橱柜统一、档案盒统一)的标准,恩城街道还建立了档案存档制度,完善后续管理。如今,恩城街道28个村(社区)的200名村干部已全部实现“一人一档”。
“村干部们有了自己的档案,无疑是给我们吃了一颗'定心丸’,不用担心自己的工作经历和经验得不到认可,工作干得好坏都有据可查,面对群众更有说服力。”在恩城街道工作了26年的青云社区党委书记张雪雁对此赞不绝口。
目前,“恩城经验”已在恩平全市推广。
“今年6月,我们启动村干部人事档案建档工作。目前,已全面完成村干部人事档案建档立册,这项工作为村干部吃下了定心丸,为镇党委提拔、任用村干部提供了材料依据。”恩平市横陂镇委委员、组织委员梁锦年表示。
走进横陂镇农村党员档案室,从电脑、打印机、打孔机到档案盒、档案柜等设施一应俱全。打开档案柜,一排排专门定制的档案盒摆放整齐,每位村干部的档案盒都有唯一的编码。档案室还制作了查阅台账,由专职档案员负责,填补了管理程序漏洞。
目前,横陂镇档案管理已达到“有场所阵地、有存档设备、有文档记录、有专人管理、有工作制度、有门牌标识、有唯一编码”的“七有”标准。
特别是,该镇参照中组部标准,对“三龄两历一身份”进行验证核定,严格按照人事档案十大类目录开展资料归档。梁锦年认为,这一举措提升了档案管理的规范化,而难点在于“要通过各种渠道对村干部档案材料进行补充完善”。
如,村干部工作多年,身份界定产生模糊,因此除搜集当选证书外,需多渠道提取工作材料,了解实际任职情况;再如,部分村干部较年长,文化水平不高,缺乏保管意识,如已遗失毕业证书等,可提供个人情况说明。
梁锦年认为,完善村干部人事档案,可让村干部产生归属感、认同感,激发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为镇党委全面考察、了解、任用、提拔优秀村干部提供重要的信息源,为监督管理干部提供基础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