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康熙青花值得收藏
中期的康熙青花胎体洁白坚硬,断面有"糯米糕"之称。康熙中期的青花烧造技术有所进步,温度得到进一步提高,胎质里杂质减少,胎体薄厚较为适中,注重修胎。釉面通常有粉白和浆白两种,其中粉白釉的硬度较高一些,浆白釉则略显疏松,少数的还有开片,还有少见的一种亮青釉。中期器物的圈足没有早期大,有的足端经过打磨,光滑呈泥鳅背状,但和后期雍正时期相比是没有那么滚圆的,少见火石红现象,胎釉结合处较为紧密,器内外壁及底足釉色基本是一致。这时还出现了用精细淘洗的浆泥制成的瓷胎,俗称"浆胎"瓷器,主要器型是水盂、印泥盒等,此类器物胎体普遍偏轻。
早期青花使用浙料,呈色灰蓝,个别发色较灰暗,与顺治青花特点相近。中期青花使用云南省的“珠明料”,这种青花色料提炼精纯,呈色鲜蓝青翠,明净艳丽,清朗不浑,艳而不俗,有的呈宝石蓝色,鲜蓝而不火气,它与明嘉靖青花蓝中泛紫的特征有很大的区别。康熙青花有五个层次的色阶,有“头浓、正浓、二浓、正淡、影淡”之分。这也是康熙青花备受世人推崇的重要原因之一。晚期青花,呈色趋于淡雅,有的泛晕散。康熙朝除了烧造传统的白地青花外,还有浆胎青花、哥釉青花、郎窑青花、蓝地白花、豆表釉青花、青花釉里红、青花加黄、青花加紫、青花戗金、青花镂雕等派生品种。
康熙一朝61年,是清代鼎盛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空 前发展,就瓷器而言,胎质、制作工艺、画工等诸多方面均有重大突破,故康熙青花是公认的清代瓷器之首,以胎釉精细,青花鲜艳,造型古朴多样,纹饰优美而闻名,历来为藏家所追逐。
青花瓷,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一朵绚丽奇葩。青花肇始于唐,成熟于元而盛行于明清。清代是我国青花瓷工艺的集大成者,尤其是康雍乾盛世,随着朝廷重视和御窑厂的设置,青花瓷的烧造达到鼎盛时期,无论从造型、纹饰、工艺、色彩,或者艺术品位和审美情趣均超越前代,精品层出。
康熙中期,在纹饰绘制方面采用传统的工笔画法,细腻传神。山水多做斧劈皱,并参以透视原理,使画面与颜色配合达到了难以从语言来叙述的某种境界,极为和谐统一。
康熙早期,制胎依然受明代影响比较大,胎体厚重,釉面肥润呈现青白色,有缩釉和小棕眼,器物口部往往刷一层酱釉。
康熙青花瓷罐类:将军罐,始见明代嘉靖,康熙朝延续顺治式样,高矮大小不等。官民窑均有,但民窑所占数量多,早期口大罐高,晚期口小罐矮。常画仕女婴戏、洞石花鸟两种图案,往往底部无釉露胎,胎体厚重,足边有火石红,官窑产品尺寸小,常在腹部绘团寿纹,底部圈足满釉书有本朝6字款。莲子罐、瓜罐、冰梅罐、竹节盖罐,罐身绘翠竹纹,除青花外,还有白釉绿彩。鼓式盖罐、狮钮盖罐、粥罐,为康熙朝创新式样,多是民窑产品,尺寸不是很大,形体矮而圆,底部无釉露胎,肩部有对称双圆孔,穿有铜环,便于提用。罐盖分圆顶和平顶两种,前者多置宝珠形钮,后者无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