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肩一精神

点击“成安文学”,关注作家动态,欣赏更多佳作(2021年第四十五期)

一肩一精神

武学福

2021.6.25

一肩一精神

——访邯郸市践行“四力”新闻工作者《中原商报》社记者申同庆

文/武学福

追寻记者的路并不平坦,这份工作也并不如人们想象中那么光鲜映人,对许多因热爱而选择了这一行的记者们而言,脚下有土地,笔下有乾坤,须修炼好“十八般武艺”,方能用境头和笔中的文字,打开一扇扇心灵之窗,播种正义与良知……

——采访手记

申同庆,一个有趣的名字,同喜、同贺、同庆,普天同庆,他身材伟岸,白里透红的脸庞,浓浓的眉毛下面一双很有神的眼睛,走起路来四平八稳,他穿着打扮总是那么朴素。虽也有烦恼但却永远显得那么无忧无虑,那么自信,他的笑容笑语永远挂在脸上。他为人厚道,多谈善断,且直言不讳。他喜欢风景,没少领略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很朴实,不张扬,刻苦学习,认真钻研,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在他的身上看不到一丝的霸气。

申同庆是一个孝顺的儿子。家住农村的母亲上了年纪,逢年过节他在城里把菜买好,连包饺子的馅也剁好调好,提前一天送回家,让爱人常年住在家里照顾年迈的母亲。回到家里,他广交农民朋友,睡大炕、干农活、吃农家饭,坚守着自己的家园。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成材。他坚信不经过艰苦学习,就成不了有用之才,也就不会有所作为。自古至今,这句至理名言成就了许许多多好青年。当然,也包申同庆。

申同庆当过村里的电话员,当过县委宣传部的报道员。他写了很多的稿件,这不仅仅是工作环境的形成,更重要的是他精神的体现,他总有自己的思维和观察生活的特殊视角。他从通讯员开始,基本上一直写,写通讯,写报道,但无论哪种形式的题材,都不是浅尝辄止,浮光掠影,每一篇稿件都经过仔细的思考,很多文字都是一种神秘的昭示。基层的艰苦生活与工作,磨练了他的意志,也磨练了手中的笔,在基层工作十余年间,他月月都有几篇稿件被报刊、电台采用。他博学多才,涉及体裁也很广泛,消息、通讯、特写、故事他都写,散文、诗歌、报告文学等文学作品对他来说也不陌生。

由于成绩突出,他终于引起了邯郸市有关领导的关注。不久,他应聘到《中原信息报》社工作。他在犹豫和矛盾中转过身来,离开了乡下,走进了城市,成了一名报社的记者。二十八岁那年他经历了人生转折,踏上了前往城市工作的道路,又开始了攀登另一个新的高峰,也踏上了更高起点的笔耕之旅。

日耕九百九十亩,夜读五千五百卷。喧闹和繁华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的主旋律,置身在这里就像置身于故土,触目那些发黄的书,就像走进思想丛林,饥读当肉,寒读当衣,孤读当友。客居异城,消除乡愁,有梦不觉夜长。这样,放下书架子,返仙成俗,干自己想干的事,酝酿着梦幻,滋润着信念,喷发着志气,室内寂静无声,可听到笔在稿纸上沙沙的飞动声,感触气流的清馨,泥土的芬芳,总想给人留下一份纯洁,总有一首歌谣缠绵在心头。

书房正与这个心理相对应,为赶完一篇稿子,晚上挑灯夜战。一个文人的环境——家产万贯,日用器物,都比不上书房能传达心理风貌。书房是精神的巢穴,生命的摇篮。在他的办公室里,桌上、床上、书柜上,一摞摞、一堆堆的像小山似的书籍、报纸,无声的向人们叙述着一切。你知道吗,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环境是多么的重要,他不希望生活有过多的约束,但现在还不能放松。日复一日地在办公室里忠实地履行着公务。翻开书报和文字打着照面,眼睛在字里行间漫来漫去,眼累了、手疼了、身疲了,且脑新了,心亮了。

文字的温度、慰藉,埋在他的怀抱里进入梦乡。有了这些书的氛围,有时窗外朔风呼啸,闪电雷鸣,暴雨如注,天寒地冻,飞雪飘扬,仍坐拥书城,享受人生大安,享受着人文之美,意境之美。

别人喝酒的时候,到舞厅的时候,去逛街的时候,他都在稿纸上奋笔疾书,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矫揉造作,顾影自怜,伏在案头,专心致志的神态,脉脉含情。一盏孤灯下面,每篇文章、每个标题、每字每句反复推敲,深思熟虑,写了改、改了誊、誊了再改,最后敲定。用自己的刻苦,辛勤换取作品,渗透生活,接近艺术。

写作,给他安慰,给他力量。我做为他的同行,每当看到他的作品问世,获得奖励,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欣慰。一字一句的写,一篇一篇的出,一字一板的讲话,一招一式的做事,艺术精,人维诚。他刻苦学习的精神令人敬佩,新闻稿件上大报、上头条,经济论文获奖,文学作品入选,这浸透着多少心血和汗水,其间的心酸苦处难以尽显笔墨。

近年来,他撰写了大量的文搞,拍了很多摄影作品,其文稿和作品多次被《中国妇人报》《农民日报》《河北日报》、《河北经济报》《邯郸日报》《邯郸晚报》《中原商报》《研究与探讨》以及国家、省、市转发信息资料和刊登文搞和摄影作品近千篇,并多次获奖。

申同庆酷爱艺术,对写作、书法、摄影等都很有研究。在一九八七年,每月工资只有三十多元的时候,他就花了近千元购买了一台“牡丹”牌照相机和放大机等附属设备。经常深入机关、厂矿、学校和田间地头进行采风,参加大赛活动。新版《成安县志》这样记述“一九九二年摄影协会先后举办多期学习班,并选出曹金山、申同庆、武学福等五名重点会员,推荐到邯郸地区群艺馆去学习。同年,摄影协会举办首届《生辉的大地,美好的成安》摄影展大赛,共收到参赛照片176幅,参赛作者二十名,照片从不同角度展现出全县人民在县委的领导下,齐心协力奔小康的精神风貌和取得的丰硕成果。其中武学福的摄影作品《成交》和《新娘》分别获得一等奖和二等奖。申同庆的摄影作品《练武》和《高粱红了》分别得一等奖和二等奖。”

申同庆的另一手绝活,就是甘为人徒,勤学好问。凡有写作讲习班,他都想法参加,平时一有空就向一些“老资料”、“老新闻”们请教。《河北日报》社,《人民日报》社,中央电视台,他都登门求教。现在他依然跋涉在新闻战线的苑林之中,寻找那些能够打动自己,更能打动读者的好信息,好新闻。新闻工作一旦沉醉其中,时而沉思,时而被思绪的浪花溅上脑际而改变墨路,冲散魂魄。报社安排的工作不做不行,领导布置的任务更得按时按量完成。

申同庆长期致力于新闻理论研究与探讨。为邯郸新闻事业的发展和新闻理论的研究做出了贡献。他是位诚实又深明哲理的人,他深信人生在世,只要奋斗,终有自己的舞台。因此,在同伴纷纷跃身商海或寻求仕途之时,他不为心动。找准自己的位置,在拼搏中感受生活,感受人生。

申同庆就是这样在自学求知的殿堂里默默耕耘,苦苦的攀登着,三十多年过去了,至今他几乎收藏着每一篇探讨性的学术论文,每一个用过的记着工作中大事小事的笔记本,翻阅着那堆积如山的简报及各类素材,保留着亲手写的每一篇文稿、打印稿或铅印件,这里面有已发表的专业论文、通讯报道、报告文学、人物通讯。还有那些各个门类的获奖证书,有通讯员、编辑、记者、职称聘任证书,有文字工作经验交流的材料,工作总结。所有这些他都不将它看作是一页一页的文字组合,也不将它当作有生命尺度的公文,因而倍加珍重的青春融化在这里,将滴滴的汗水和心血凝结在这里,这就是他三十多年生命的全释,是一段人生足迹的显影。酸甜苦辣,多层次的社会实践,风风雨雨、喜怒哀乐、从事新闻工作的压力和动力,使他不能有丝毫的倦怠,永远的尽心竭力。

申同庆一个平平凡凡的人,奋斗成为一个小有名气的人物。他的每一篇稿子和摄影作品发表以后,他那心情就像刚做母亲一样的少妇,虽然身心有几分疾苦创伤,但幸福的欣慰益于言表,他把首篇有价值的作品拿到手里,捧着它又回想起了撰稿时论文命题和文章结构的敏思苦想。一九九三年八月,他的摄影作品《农家媳妇办影展》,分别在《中国妇女报》和《农民日报》发表,并获得金奖。

申同庆作为一名从业三十多年的老报人,始终坚守一线,不论活动策划、旅游专版的编采还是区域合作,始终践行“四力”。在媒体转型过程中,始终坚持永不服老、在学中干、在干中学,克服种种困难。尤其是在二○二○年极其特殊的年份,把困难和压力当成动力,迎难而上、精心谋划、精准服务。发扬敢肯硬骨头的精神,与商报上下一条心,以复兴区、武安市、涉县、山西长治四点一线,为精准服务把家按在服务单位,与合作单位交知心朋友,建立根据地,以点带面拓展合作领域,创出本人从事新闻行业以来最佳成绩,并提前半年超额完成报社下达的各项任务指标。

自《中原商报旅游周刊》创办以来,为了不断拓展服务对象,丰富报道内容,扩大商报在社会上的影响,在两年时间内,他走遍了全国八十个地区的近千个景区。二○一五年五月,他被河北省自驾游与房车露营协会批准担任邯郸分会副会长。

为进一步推动中原新闻网融媒的发展,从去年八月初起,同庆六次赴山西长治沟通,促成中原新闻网长治融媒体中心在长治市正式挂牌运营。目前,己将山西晋城、河南安阳、山东聊城、河北邢台以及河南省会郑州联合起来,初步搭建中原新闻网融媒体合作平台,截至目前,己超额百分之二百完成全年任务指标。

很多文字都是一种神秘的昭示,都有一种情感和思考的寄托。三十多年来,同庆先后荣获了三十多张奖状和荣誉证书。连续多年被市政府评为政务信息工作先进工作者,连续三年被市委委宣传部评为模范记者,被邯郸市记协、邯郸市委宣传部评为践行四力新闻工作者,优秀新闻工作者和中原商报先进工作者等称号。他的这种工作态度被商报誉为“申同庆精神”。

“申同庆精神”是领导和同事们对他工作的肯定,更是一种无声的鞭策。他说:“接下来的工作中我仍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更高的视野,更大的格局,更强的担当,努力工作,奋勇当先。为《中原商报》社融媒体转型,为传统媒体在新时期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申同庆人气正、笔气更正,才情杰出,笔力不凡。当初他只身外出闯荡社会,然而,他怎么也没想到,今天自己竞成了新闻人物。三十年的沉浮,难忘走过的一步又一步。现在,他仍在奋力遨游,孜孜以求。我相信在今后的日子里定能取得更大成绩,得到大家的欣赏。到那时,我一定写一本书,书名就叫《申同庆传》。

成功需要机遇,更需要勤奋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写作更是如此,孕育灵感和“高卓精审”的刻苦探索与奉献精神,是绝不可少的。可惜多数的同行在走上领导岗位后就搁笔而止,同庆却能一如既往,笔耕不辍,这大概正是他成功的根源所在。

---------------------------------------------------------------------------

作者简介:

武学福简介

武学福,笔名知之,天威,男,中共党员,河北大名府人,大专学历,经济师。中国摄影通讯社记者,中华全国摄影工作者协会会员;北京国际名人研究会编辑、记者;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邯郸市作家协会会员,邯郸市摄影协会会员;成安县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 多年来,撰写了大量的通讯报道、经济论文、政务信息以及创作散文、小说和摄影作品8000余篇(幅)。多次在《中华合作时报》、《河北日报》、《河北经济报》、《散文报》、《燕赵都市报》、《邯郸日报》、《邯郸晚报》、《邯郸文学》、《燕赵散文》、《散文报》、《当代小小说》、《邯郸文学》等报刊、杂志和电台、电视台发表和刊播1200余篇。被国家、省、市、县各级政府转发信息资料320余篇,迄今著述超过600万字,并有48篇文章获奖。 著有《武学福摄影集》、《阳光岩》、《明天见报》、《一湾情缘幽虹》、《卫河岸边的女人》等。

————————————————————————————————

成安文学编辑团队

总编:周志鹏

主编:冀凌云

责编:张玉叶

编委:武学福  张俊德  吴  霞  姚瑞红

胡贺宇  齐明明  王志彬   纪 蕾

靳志刚   张耀福   张玉叶

统筹制作:冀凌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