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开年第一个有阳光的周末——我们在充电!(2)

【再说几句】

教学研究讲究一定的方法和策略,聚焦问题、长期持续地沉浸就是其中一种。几天前我发了一条为“名师成长”活动参赛选手拉票的朋友圈,引起一位颇有见地的老同学的评论,他说“现代人的缺点就是急于求成而忽视过程,意图扬名而自我标榜。这不是好现象”……

看到这则评论,我的内心有一种“平静的无语感”。他说的当然是有道理的(很庆幸我有很多喜欢这样子跟我交流的朋友,我非常喜欢这些朋友),但是这样的“贴标签”也有可能掩盖了其中的价值,有吗?当然有,比如,现有的教师职称制度下,老师们积极参与各类赛课,不能否认很大的成分是“奔着获奖”去的,“长成名师”是很多老师的愿望——这也没有什么不好!一个开明的社会当然会鼓励人们获取个人理想和价值的实现,何况参与者会在这个过程中经历求索、体验失败和成功、收获丰富的人生感悟,也就真的能丰盈起来、厚重起来!名师不是一夜长成的,比名师更可贵的是明师,很多名师其实就是明师,长成明师何愁不是名师?名不一定都是好的,能明才好。求名中达明,因明而名,也是人生乐事;明而不名,更是人生财富。

很多事,不是你看到的那样简单。好了,无论怎样,我们都会坚定地向前,感恩地、愉悦地、从容地。下面是另外两位老师的心得,同样原汁原味。

备注:本文插图均来自小林(林帝浣)。

观“名师成长”第四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点滴回顾

(陶红)

首先感谢陈昱小数工作室给予的这次观摩机会,让我能与前沿的教学思想近距离接触,督促自己紧贴最前沿的教学观念发展自己。名师成长已举办四届,每一届我都参与现场观摩,其中还参加了第二届的现场半决赛。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举办方的认真负责,评选规则越发公平。然而回顾两天来的现场观摩,就课堂教学我有以下几点感想:

1.“数学画”的身影无处不在。无论是赛课选手还是名师,我总能看到在数学王国里无处不在的“数学画”。 “你觉得怎样理解这个问题呢?”,“画”,“对,画是一个很好的办法!那我们就来画一画。”当我正在低头记录何月丰老师的课堂精彩瞬间时,突然听到这句师生对话,我牟地抬头,望着台上的场景,脑海中不断思索着数学画的价值。两天来的现场课堂,从新知的探究,难点的突破,练习的巩固这些环节中无不渗透着数学画的5个形态。数形结合的思想在数学学习中早已根深蒂固的存在,而我们工作室的研究正是顺应学数学的人的思维特征,有目的、有层次的坚定前行。

2.“数学好玩”背后的故事。有不少数学老师都提出“数学好玩”的思想,然而听过一些有关数学好玩的课例之后,我在想这好玩到底体现在哪里,习题的变式,游戏的新玩法,还是图形的变异?在听过何凤老师的课之后,我真的感受到数学好玩。他的内容不仅吸引着孩子们旁若无人的探索,就连在场的观摩老师也情不自禁的加入探索队伍,积极讨论。《探索三形四色》以游戏卡片开始,再以游戏卡片结束,内容不多,却很精彩。探秘,解密,再造的过程悄无声息地把孩子们的数学学习与应用紧密联系。从何老师的讲座中看到了孩子们真正的在游戏中学数学的乐趣。在欣赏孩子们创造出的游戏卡片新玩法同时,真的感受到了孩子们乐于学数学的激情。

3.态度决定道路。选手们对待数学教学研究的热情,深深感染者我,触动着我。尤其是最后夺得特等奖的汪老师,一位年纪不小的“村小”老师。幽默风趣的课堂语言,自然平实的生活态度,深厚积淀的文学修养,深入浅出的教学技术,将《解决问题的策略》融会贯通,完美演绎。

4.“卡顿”的思考。在李磊老师《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执教中,探究长方形面积的设计让孩子们想象长方形逐渐变大,无限变大,很好的发挥了孩子们的空间想象力,同时化繁为简的思想慢塑出了长方形的面积公式。而在正方形面积公式推导时,学生的思维绕远了。此处,我觉得仍然用孩子的空间感知能力,将长为6cm,宽为4cm长方形的长逐渐切短的形式,逐步计算出长和宽都是4cm的长方的面积,再发现此时已经是正方形了,得出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边长×边长。孩子们的思维跨度是否会小点,容积接受呢?

固本培元 提升自我——参加“名师成长”活动所想

(王甘雨)

有幸在3月9日和10日两天,参加了在一六八玫瑰园学校举办的“名师成长”第四届全国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活动。举办方,用心良苦,活动日程安排满满,一节课接着一节课,让我目不暇接。中间还穿插微讲座和精彩点评,可以说内容丰富,精彩纷呈。让我得益良多,也思索良多。

什么样的课,才称为一节好课?此次活动因参赛选手较多,所以半决赛在三个会场举行,形式是无生上课,最后产生四强,四强再进行有生上课的角逐。参赛的选手们,都是很有比赛经验很有功底的老师,他们的课都是精彩的成功的课,其中不乏亮点,很值得我去学习。

1.从学生学的角度来看。一节好课,绝对是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能积极思索、探求新知。整节课他们都有事可做,不是思考就是动手操作,动笔去写。要么独自完成,要么同位讨论,要么小组交流。不管什么形式,学生都是积极主动的而不是被动地去学。学生真正“当家做主”去探求新知。

2.从老师教的角度来看。一节好课,老师只是组织者、指挥者,扮演着导演的角色。也就是老师指明方向,让学生自己去走。而不是老师在前面带着学生走。也就是老师完全放手,在课堂上起到调控作用,当看到学生们要偏离方向了,老师打打方向盘。

到底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课?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我认为上课的功夫在课外。从显性来讲,为了上这节课你必须要做好充足的准备。首先,钻研教材,吃透教材,理解教材的编排用意。然后,分析学生,剖析学情,对自己的学生要有相当的了解,对于他们的知识结构和目前水平要有客观的认知。再次,选择教法,设计流程,形成教案。最后,制作教具、学具。制作多媒体课件。这些一连贯的动作都是相当耗费时间和精力的。从隐性来讲,这又涉及到冰山理论。一个老师的教学风格是慢慢形成的,他的语言、气质、神态、肢体动作,都是在慢慢的磨练中形成的。古语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我想这些名师们,都是爱书人,都是读了很多书的人,不然,他们在课堂上不会旁征博引,不会妙语连珠,不会征服学生和听课者。有的人说,我没有大师们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课件,如果有的话我也能上。我想问:你拿到大师们同样的课件,你能有他们上的好吗?有他们上的精彩吗?我想没有。你没有他们强大的驾驭课堂的能力,没有他们表现出来的非凡的自信,没有他们深厚的教学功底。

我们该怎么做?

1.训练自己,扎实自己的教学功底。再练普通话,使自己的发音更标准;再练粉笔字,使自己的板书更美观。等等。

2.学习专业知识,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

3.学才艺,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

4.多读书,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那么多有才华的人都在努力,我们没理由不努力、不拼搏。别人,只能借鉴学习,不能一味模仿。我们要有自己的东西,要有自己的风格,在借鉴别人的同时要有突破,要有创新。要坚持自己的东西,不断打磨、提炼、呵护、培养。

固本培元,提升自我,静等花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