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东旺 | 风景作品
来源 当代油画
村口 80×60cm 布面油画 2012年
芬兰湾的晨光 60×50cm 布面油画 2012年
正午的芬兰湾 60×50cm 布面油画 2012年
写实绘画既是欧洲油画传统的起源,也是我国油画教学的基本体系。然而目前写实无论是对于油画还是对于美术教学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一方面写实油画在世界艺术潮流面前处于颓废状态,另一方面教学中写实本身又表现出诸多的问题。抛开世界艺术潮流先不说,就写实绘画自身将如何发展、如何突破,恐怕是摆在每个写实画家面前的问题。对于写实方式的选择,绝大多数画家是延续了教学的轨迹,事实上这也是充实写实绘画的惟一途径。但是学院式的写实在长期对客观规律和自然现象的研究当中,过分注重视觉的存在从而忽略主观心理的反映,久而久之便麻木了造型的精神参与,使写实的标准降格为客观的相似,使造型的追求满足于视觉经验的真实;这样将彻底违背了艺术造型的根本原则和写实绘画的精神命题。事实上至写实绘画产生以来,造型与精神的联系就注定了写实绘画的意义,特别是照相术发明以后就更明确了这一特征。写实绘画大师从来没有惧怕或依赖过照相。即使绘画的手迹或风格在图式上明显区别于照相,但如果造型的意识没有建立在精神感受的基础上,也将是徒劳。这也正是学院教学最应警惕的一点。我这样讲并不是说学院教学的写实就是不讲精神性的,而是比较容易造成顾此失彼的结果,如果在教学中不特别强调这一点,就会陷入盲目的造型训练当中。因为学院某种程度上在人们的意识里似乎是“炼丹”之地,往往和“功夫”划等号,因为写实的特征会诱导人们多专注于技法层面的研究。当然技法是极为重要的,但是任何技法产生的前提必须是建立在特定历史条件和特定人文环境中的,与画家的精神感受有着血缘般的关系。虽然在技法层面存在着人类感觉的共同性,但能在技法中寄托灵魂的只有画家真切的现实体验。写实本质传达出的是视觉经验背后的心理反映和精神控制,几十或几百年前的画家眼睛所看到的并反映在他们精神与心理上的感受是不同的。这里面既有客观自然、社会影响,也有人精神心理感知的状态;这也就是不同历史时期产生不同绘画形式和不同画家形成不同风格的原因所在。
苏兹达里的钟声之二 60×50cm 布面油画 2012年
苏兹达里的钟声之一 60×50cm 布面油画 2012年
弗拉基米尔之魂 60×50cm 布面油画 2012年
那么写实之所以成为中国油画的基本面貌,一方面是社会和文化心理的原因,另一方面是由于教育所形成的思维定式使大部分画家处于被动选择状态;但是真正支撑写实绘画发展与生命的是人们精神深处的需求。首先油画在中国生根、发芽是伴随着清末以来中国社会的现实全方位对西方文化的需求与渴望应运而生的,并且它也暗含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就像起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一样,写实绘画的传统一直延续到19世纪末。那么有人要问:欧洲的文艺复兴是对他们祖先——古希腊、古罗马艺术精神的复兴,那我们和他们有着完全不同的传统,为什么非要蹈人覆辙呢?其实道理很简单,就是西方文化主导了科学的发展并强国;而我们不正是追随着这一轨迹吗?但是我们并不能误会为艺术同社会一样,存在着先进与落后的差别。事实上艺术并不存在这一问题,艺术价值惟一的判断标准是人精神中的光辉以及由精神控制和生发的艺术形式。就写实油画而言虽然我们与欧洲的传统在技法审美上有差距,但是决定艺术价值的精神标准是平等的;也就是说我们选择写实的精神根源是取决于中国的社会现实。虽然中国的社会现实落后于西方国家,但由不同社会现实所产生的艺术精神是平等的,由艺术精神而选择和创造的艺术形式是平等的。那么学院教育自然也是顺应历史与时代的要求,形成这样一个以写实为基础的多元艺术形式并存的现实局面。我想这里面同样不存在先进与落后的情况,因为目前中国社会文化的确是一个多元文化并存的时代,是中国传统农业文化和西方先进工业文化乃至信息文化相冲突相渗透的特殊文化。就这一特殊社会文化对写实的精神要求也必须是别具一格的,那么我们的精神和心理依据到底是什么呢?是欧洲的文艺复兴?是欧洲的18、19世纪?不是,它只属于中国的20或21世纪特有的文化;而这种特有文化所产生的写实艺术应该有和以往西方历史不同的生命基因和精神指向。
琥珀宫 60×50cm 布面油画 2012年
钟声 60×50cm 布面油画 2012年
我身处学院,但在某种意义上却是游离于学院的;我接受过一定的学院教育,但没有完全沉迷于学院情节当中。我从学院学到了技法与规律也熏陶了审美修养,但同样重要的是我的情感和阅历增强了我对社会现实的感受力。我领略过欧洲油画大师的精髓,更倾倒于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我惊叹于欧洲艺术造型的精妙,更醉心于汉俑、宋塑的浑然意趣。如果说写实艺术离不开科学地对结构和解剖的客观理解,那么我认为比科学和客观更重要的是科学和客观下面潜伏着的主观生机。我们从中国古代艺术中可以明确地感受到这一点,我们看南宋画家李唐笔下的《村医》中那被疗伤人,画家虽然不了解人物具体的解剖和结构,但丝毫不影响画家对人物疗伤时那种疼痛感的表现。中国艺术的造型不以科学、客观为依据,而是以心理情感为基础。中国艺术造型中的形体是意象的形体;比例是心理的比例;结构是表情的结构;真实是精神的真实。
晚风 60×50cm 布面油画 2012年
我们的油画虽然源于欧洲,但它必须要融入中国文化的血脉之中。中国文化的血脉中包含着传统和现实的双重力量,只有这一力量才能够焕发油画的中国意识;只有中国意识才能够丰满油画写实的精神张力,才能延伸写实油画的学术意义,才能实现中国的写实油画在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地位和尊严。尽管在今天看来以西方强势文化为代表的国际当代艺术阵营中,写实乃至架上绘画都被视为边缘。但我坚信几乎与人类本能同时形成的绘画是不会灭亡的,生发于热切的社会现实和感受精神与自然共谋的写实绘画是不会灭亡的。只要写实绘画是发自我们内心的感动,它就永远赋有生命。
列宾故居 60×50cm 布面油画 2012年
风景 布面油画 41×31cm 2001年
风景 布面油画69×49cm 2002年
红屋顶 布面油画 60×50cm 2003年
风景 布面油画 61×51cm 2003年
山村小溪 布面油彩70×49cm 2002年
风景 布面油画 70×50cm 2002年
山村 纸本油画 31×43cm 1995年
回声 布面油彩100×90cm 1995年
芥子园
国画界丹青圣手的摇篮
《芥子园画谱》成书于清代,自此便风行了300余年,毫不夸张地说:它是艺术名家的摇篮,可以快速培养艺术修养。
《芥子园画谱》自出版三百多年以来,不断拓展出新,历来被世人所推崇,为世人学画必修之书。在它的启蒙和熏陶之下,培养和造就了无数的中国画名家。
近现代的一些画坛名家如黄宾虹、齐白石、潘天寿、傅抱石等,都从《芥子园画谱》迈出了画家生涯的第一步。称《芥子园画谱》为启蒙之良师,一点也不过分。
齐白石把《芥子园画谱》当做自己的启蒙老师,他的回忆自述说,借来的书,用松油柴火为灯,一幅一幅的勾影。足足画了半年,把一部《芥子园画谱》,除了残缺的一本以外,都勾影完了,钉成了十六本。
齐白石
《芥子园画谱》施惠画坛300余年,育出代代名家,可谓功德无限。何镛称此书“足以名世,足以寿世”,然也。
然而,300多年前的教材,在瞬息万变的今天,是不是已经过时了?
这个问题,由著名艺术家、现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徐冰先生来回答再恰当不过了。
徐冰2010年完成的《芥子园山水卷》的灵感,
就是来自于这本古老的教科书。
徐冰认为,这本书是中国绘画的精华与浓缩,最代表中国文化和艺术核心,他说:
《芥子园画谱》就是符号的字典。
它收集了各种各样的典型范式。人分几群,独坐看花式、两人看云式、三人对立式、四人坐饮式:一个人是什么姿势,两个人是什么姿势,小孩问路是什么姿势,都是规定好的。
所以,艺术家只要像背字典一样记住“偏旁部首”、再去拼接组合描绘世界万物。
中国画讲究纸抄纸,不讲究写生,过去都是靠临摹,到清代总结出来,这些拷贝的范本分类、细化,变成一本书。
这就是为什么《芥子园画谱》是集中了中国人艺术的核心方法与态度的一本书。 ”
在康熙年间,《芥子园画传》原版初集就已稀贵如金了,常人难睹其真容。清末时,芥予园旧版已毁废,直至上世纪七十年代《芥子园画传》初集首次在海外被重新发现。
山水卷画论部分《画学浅说》首页,
字大行稀,绝对不用担心看成近视眼。
书中较为系统介绍了中国画的基本技法及绘画、品画的基本技艺。绘画基本技巧介绍科学合理,浅显明了,使初学者易领会、易临摹。
画谱内容丰富,荟萃中国历代著名画家模仿作品,为中国画初学者最宝贵之画谱宝库。故此画谱问世三百多年来,风行于画坛,至今不衰。
对此传世珍宝,我们竭尽全力,重新编辑出版了这本《芥子园画谱》线装彩页版,希图将其精髓尽现于您眼前。
全书主要分为初集、二集、三集三部分,囊括树谱、山石谱、人物屋宇谱、梅兰竹菊谱、花卉草虫翎毛谱之精华内容。除此之外,并附中国画的绘画技法、各名家画论及经典画作于其中,以飨读者。
《芥子园画谱》深入浅出,循循善诱,令人读之如醍醐灌顶,顿开茅塞。
芥子虽小,可纳须弥山。
《芥子园画谱》的影响力犹如这枚小小的种子,携带着能量,飘散在各处,在每一个人心中种下一座须弥山。
《芥子园画谱》是一套世间少有珍藏的艺术品;同时也是零基础学者的入门教科书。不管是拿来欣赏,还是作为绘画入门的书本,大家都应该看看这套书。
《芥子园画谱》手工仿古线装彩页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