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被私人珍藏的怀素草书,很少有人见过,水平不输《自叙帖》!
在晋唐时期的书法大家当中,没有一个人是平民出身,不是大收藏家就是豪富之家,不是权倾朝野的高官之后,就是名门望族之家。
因为只有这些人才能够接触到正统笔法的训练,才能够得到了笔法的传授。而即便其中身世不怎么显赫的怀素和尚,也有普通人高攀不起的对象。
怀素的父亲和爷爷都是县长级的官员,他的叔叔乃是当世名世,他的堂哥乃是鼎鼎大名的“草圣”张旭的弟子,由此机缘,他才能学到了张旭、王献之一路的笔法,从而卓然成家。
怀素幼年出家,出家之后的怀素,任性而顽劣,丝毫不遵守佛门的清规戒律,在屡教不改之后,怀素被逐出了寺院,从此流落江湖,他于是开始遍访名师,从李白到徐浩,从邬彤到颜真卿,并且很快凭借自己的天分与努力,成为了书法界令人瞩目的焦点。
怀素在自己40岁的时候,写出了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草书”的《自叙帖》,此作现在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馆,乃是书法界的“稀世珍宝”。
但怀素的草书风格多样,除此之外,还有著名的《食鱼帖》、《论书帖》、《圣母帖》等等,皆是千古不易的草书至宝。
在清代,有一个著名的收藏家,名叫蔡世松。他整理和搜集了许多晋唐以来的名家法帖,并且将其请高人摹刻上石,在他的收藏当中,就有一件怀素的罕见草书名作,此作的内容是怀素关于王献之、王洽、王珣的书法评论,乃是怀素49岁时候所写。
49岁的怀素,书风已经炉火纯青,对于“二王”的领悟也深入堂奥,能够在极为严苛的晋人法度当中,纵横捭阖、肆意穿梭而丝毫不逾矩!
这件作品就是怀素的大草《王献之王洽王珣书评》,这件作品将怀素的天真烂漫和他学到的晋人自由而率性的气息发挥的淋漓尽致,关于此作,沈右赞叹道:
怀素书所以妙者,虽率意颠逸,千变万化,终不离魏晋法度故也。
事实也确是如此,怀素精研“二王”法帖,在《二谢帖》中悟出王羲之笔意,写出了著名的《论书帖》,在王献之大草当中,体会出晋人意趣,这种意趣在这件《王献之王洽王珣书评》体现得淋漓尽致,正如李白所说:
看似癫狂,实则笔笔皆在法度之内,丝毫不逾矩。
怀素的这件大草《王献之王洽王珣书评》从技法上比《自叙帖》变化更多,并且点画的精神和骨力犹有过之,乃是怀素生平大草的最高峰。
此作的拓本从清朝传下来也一直为私人秘藏,此作高约30公分,长约460公分,并且拓工极其精良,字口极其清晰。
我们通过多方找寻,将这件作品原拓进行超高清博物馆级别的1:1宣纸复原,还原出跟原作毫无二致的作品,极其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