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维中国通史」第三十六讲:司马懿家族为何能够取代曹魏政权?
大家好,今天要给大家讲一个可能很多人都比较熟悉的问题,那就是“司马懿家族为什么能够取代曹魏?”
看过《三国志》或者《三国演义》都会知道这一段历史,那就是公元220年,曹丕称帝,但是六年后就去世了,临死前托孤给陈群、司马懿和曹休、曹真。
魏明帝曹睿即位之后,政局还算稳定,但是曹睿在位十三年后,于公元239年去世。曹睿临死前托孤给司马懿与曹魏宗亲曹爽,曹爽与司马懿关系不和谐,司马懿被逼辞职隐退。
曹睿影视形象
可是,就在曹睿去世的十年后,司马懿趁曹爽等为曹睿扫墓之时,发动了兵变,击败曹爽集团,从此司马家族控制了朝局。最终,在公元265年司马炎废掉了曹魏最后的皇帝,自己建立了西晋。
实际上,从曹睿去世之后的短短十年之间,局势就大变,司马懿家族就控制了曹魏政权,这背后又有什么原因呢?
我们首先来看曹魏政权,上节说了,曹氏家族在东汉末期虽然在朝堂上位高权重,但是得不到整个社会最核心的力量,也就是士人阶层的尊重,因为他们是宦官的后人。
而“党锢之祸”之中,士人阶层和宦官是严重对立,曹操名义上的祖父曹腾虽然品德和能力都不错,但是跟传统的世家大族之间差异还是挺大的。
曹操的父亲曹嵩也是靠买官当上了太尉,这一切都跟传经的士族阶层格格不入。
曹操完全是因为处在动荡年代,靠非常的手段和权谋,把控朝局,并且始终在寒门和士族之间保持力量的平衡。
可是到了曹丕之后,就逐渐控制不了,向士族之间妥协,所以临死前托孤有士族代表陈群和司马懿,也有曹魏宗室曹休和曹真。
曹丕影视形象,从曹丕开始,曹魏威望不足以控制世族
但是曹魏政权并不稳定,他并非依靠武力夺得天下,而是依靠权谋。根据儒家的思想,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两种政治更迭模式是合法的:一种是“禅让”,一种是“革命”。
禅让就是前一个朝代君主德行有失或者能力不够,还有就是因为臣下功劳很大,拨乱反正,君主主动让位于有能力的臣子。
事实上这种理想的政治更迭模式,只存在在尧舜禹时代,后世君主让位多是被逼无奈,权臣依靠权谋上位。
而“革命”的模式,就是因为君主无道,不体恤民众,臣下带领民众起来反抗,建立了新的政权。
“革命”的意思,就是“革了前一代王朝的天命”,儒家认为是从商、周朝建立者商汤和周武王开始的,简称“汤武革命”。
汤武革命意义在于,承认前朝政权的不合法,就是背离了“以民为本”的政道,可以重建政治秩序,否则就需要沿袭前一个朝代的制度。
但是“禅让”和“革命”之间最大的差异在于,前者很难改变政治制度,后者可以。这个问题其实也很好理解,就是如果统治合法性是延续前朝,那么很难“另起炉灶”,打破重来。
可是“革命”就不一样了,有自己新的政治理念,并且也有自己的重新建立的班底,那么就可以破旧创新。
在周王朝之后,“禅让”建立的政权,往往靠权谋篡位,地位往往不正,不具有严格意义上的合法性,所以王朝基本寿命都比较短或者存有先天性缺陷,并没有解决前一朝代的问题。
而“革命”上位的多是重建秩序,在政治制度上有新的突破。除了上古时期,后世打着“禅让”名义而篡位的开创者是王莽,而第二个就是曹魏。
而曹魏是“拨乱反正”,曹操起家就是替东汉王朝续命,剿灭黄巾起义。曹丕获得政权,从形式上也是逼迫汉献帝“禅让”给自己。那么,曹魏显然不可能重新建立一套政治秩序。
但是,曹操显然认识到东汉政权基础是在士族,而他则是希望通过“唯才是举”的方式来打压汉武帝以来的士族政治。
问题在于,他本身并没有设计一套新的政治模式来取代士族政治,仅仅靠个人能力来控制士族,任命寒门子弟和军功集团。
从曹丕开始向世族妥协,体现了曹魏政权的不稳定性
到了曹丕时期,更是没有能力来解决这个问题,相反逐渐向士族靠拢。并且依靠宗室来平衡士族,同时曹丕又需要依靠士族来防范宗室。
只有在这两者之间保持微妙的平衡,曹魏政权才能稳固,一旦这个天平被打破,曹魏政权就面临严重的危机。
所以,曹魏政政权是汉代士族政治中逐渐暴露问题当中,在非常时期出现的一股逆流。
到了曹睿时期,虽然曹睿个人资质不差,但是并不能解决根本性问题,而曹魏宗室也是人才凋零,稍有能力的人又被处处防范,导致曹睿去世时候,只能托孤给平庸的曹爽和元老司马懿。
曹爽虽然依靠粗暴的手段排挤掉了司马懿,但是已经人心尽失了,司马懿家族是士族代表,曹魏从根本上已经失去了统治的基础。
司马懿在公元249年发动了“高平陵兵变”之后,只有少数人支持曹魏政权,城中的名士大臣多是作壁上观,只有桓范衷心追随曹魏,曹爽属下多是有名无实、碌碌无为之人,因此司马懿轻松就将曹爽集团一网打尽。
司马懿篡权之后,只有淮南将领叛乱,也很快被平定,由此可以看出曹魏政权晚期就已经摇摇欲坠了,司马懿家族之时顺手推倒而已。
而反观司马懿家族来看,他能够取代曹魏政权,也是有着非常深层次的原因。
司马懿是最典型的地方性豪族
司马懿家族世代公卿,从汉初开始就是豪族,到了司马懿的曾祖当时征西将军,而太祖、祖父都是太守,父亲是京兆尹,也就是相当于首都的市长。
所以,从司马懿的家世来看,虽然不像袁绍祖上位列三公,但显然是地方世家大族。
并且司马懿弟兄八人,都非常有才华,被称为“司马八达”,而司马懿排行第二,字仲达。司马懿家族中兄弟八人后来都列为高官,当然这跟东汉到曹魏的制度有关。
司马家族是典型的传经家族,自幼学习经史,世族出身,再加上曹丕设立“九品官人制”,根据家世赐予官职,列为高位是不可避免的。
司马懿家族在朝局和地方上数代经营,也是曹魏不可避免的拉拢对象,当时曹操把持朝局时候,就派人请司马懿做官,如果请不来就杀掉。
可见,曹操对司马懿还是比较忌惮的,深刻地了解他的才能。
司马懿家族作为士族最典型的代表,他们是东汉王朝的根基,而到了曹魏也仍然是暗中涌动的主流。
而相反,曹丕在与曹植的争斗中艰难获胜,继承了王位,建立了曹魏政权,因此对近亲宗室怀有强烈的防范心里,比较能干的宗室受到排挤。
在曹丕时期,还有曹真、陈群等平衡司马懿力量,到了曹睿去世时候,只有碌碌无为的曹爽和司马懿共同辅政了。
此时的司马懿不论是威望、地位和家族势力,同时又是士族的代表,因此曹魏政权中都无人能与之抗衡,形成了一家独大的局面。
司马懿逐渐做大,也表明曹魏政权的不稳定性
在曹魏政权建立的二十多年后,司马懿发动兵变,整个朝野或暗中支持,或持观望态度。
随后,司马懿家族效仿曹操,挟持天子,逐渐清洗敌对势力,稳固自身权力,最终一步步篡位成功。
可是篡位后的司马家族因为得位不够正当,对臣下比较猜忌,而重新建立了宗室力量,司马家族分封了大量的同姓王,这也为后来西晋的“八王之乱”埋下了伏笔。
但是,整体来看,不论是曹魏家族还是司马懿家族都面临东汉以来的问题,那就是地方性的士族成为社会与朝堂之上的主宰力量。
并且在北方更为严重,这是因为北方是东汉的经济、文化中心,经学传承风气更重,依靠经学做官比较普遍,而南方并没有完全开发出来,整体人口和文化风气都没法跟北方比。
而司马懿家族建立的晋朝其实是对东汉政权的一种变相传承与延续和对曹魏的“拨乱反正”而已,延续了士族的为主体的社会形态。
司马家族更多只是士族的领袖或者代言人而已,并且为了平衡士族力量,只能任用宗室。
司马家族取代曹魏,是典型的士族取代寒族获得政权
不论曹魏还是西晋都没有解决东汉以来的社会问题,那就是士族世代垄断官位,把持地方政治,而有能力的寒门却仍然一无所有,贫富差距悬殊。
这个问题一直延续到了隋唐,通过建立科举制度才解决。但随着北方民族的入侵,西晋本来就脆弱的政权一触即溃。
最终,导致了混乱的秩序的到来,后面我们还会将其中的原委细细讲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