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燕中 | 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
《素问·厥论篇第四十五》:“黄帝问曰:厥之寒热者何也?岐伯对曰: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帝曰:热厥之为热也,必起于足下者何也?岐伯曰:阳气起于足五指之表,阴脉者集于足下,而聚于足心,故阳气盛则足下热也。帝曰:寒厥之为寒也,必从五指而上于膝者何也?岐伯曰:阴气起于五指之里,集于膝下而聚于膝上,故阴气盛,则从五指至膝上寒,其寒也,不从外,皆从内也。”
一、名家注释
王冰注:“阳,谓足之三阳脉。阴,谓足之三阴脉。”
张介宾注:“凡物之生气,必自下而升,故阴阳之气衰于下,则寒厥热厥由之而生也。”
张志聪注:“阴阳二气。皆从下而上。是以寒厥热厥之因。由阴阳之气衰于下也。”
二、热厥之为热也,必起于足下
四肢末端是人体阳气入阴的起点,是人体的北端,北端阴极而阳生,阴寒而阳藏,所以经文说“阳气起于足五指之表”,阳气从表入阴,足位于人体北端,性同冬季性属寒水,因此阳藏于阴,阴脉聚于足心中,因此当阳气过于旺盛,或者阴气不足,则阳气不藏而表现足下热。总之,阴气沿腿的内侧走到足底,因此阴虚时足底发热。
三、寒厥之为寒也,必从五指而上于膝
阴与阳平衡在四肢末端,其位于人体之北端,其阴阳的平衡状态是阳潜藏于内,阴聚集于外。由于是北端其气的属性为寒,寒在外而阳深藏于内。这个阴气起于足五指之里,而集于膝下,而聚于膝上,阴的主要作用是藏精,精是五藏阳气的源头,如果阳气不足,或者阴气过盛,在内的阳气不能与在外的阴寒相平衡,则属于阳虚,表现为从五指到膝上寒。而且这个寒气不是来自于天之邪气,而是由于在内的寒气过盛或者阳气不足。正常来说阳气从头走足,阳虚是阳气走到膝盖而止,这也是阳虚的表现。
四、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
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第一,四肢末端为身体的北端,前面已讲过,六经连接南北,南端在上,北端在下,北端的性质是阳藏于阴,表面寒凉而内藏阳气。同时对比手脚的阴阳关系,手为阳,足为阴,这样足的阴阳属性更能代表北方冬季寒水的性质,就是阳藏于阴,阴平阳秘的属性。
第二,所谓“阳气衰于下”,是指在下肢的阳气深藏于内,却表现不足之象,正常来说阳气深藏于水中,其所具有的阳气的性质应该更强壮,人体北端的阳气所要承担的责任更为巨大。如果下焦阳气不足,阴气过盛,这时在内的阳气不能平衡在外的阴气,就表现为下肢的寒厥。“阴气衰于下”是指北方的阴水不足,不能平衡在内的阳气,由于阴气的虚弱,无力收藏阳气在内,阳气虚浮在外,因此表现为阴气不足而阳气有余的热厥,热厥主要表现在足心发热,这也是阴虚五心烦热的症状之一。
总之,阳气从头走足在外侧,到足背部,阳气衰于下,则阳气不能到达足背部,表现从膝到足背部寒厥。与阳气相对,阴气从胸到足在腿的内侧走到足底,其实这种分布是相对的,是阳气的反面,因此当阴不足时表现的是热厥在足底部,严重的时候也可以表现在踝关节有热。
五、手足阳气分布
手足属于四肢末端,经云“阳受气于四末”,这个四末就是指四肢末端也就是手足。前面已讲过,人体六经连接南北两端,南端为躯干北端就为手足,人体是站立的形态还不容易分别出南北方向,如果是动物四肢着地时它们的南北关系就比较明显了,例如乌龟,四肢着地,而躯干是一个大大的盖。
古代天文有一个学说称为“盖天说”,其基本理念是天圆地方,天上有一个盖,而四肢好像在四个方向的柱子支撑着这个盖子,听起来很简单很朴素,实际上还是很能反映出天地的阴阳关系的。这样天之盖好像天上的大气层,古人发现清阳上升为天,但天上下落很多固体的东西,雨水、流星等,因此认为天上一定有一个盖,所以东西才会掉下来,但是这个“盖”字用的是同锅盖的“盖”,是同一个字,当然不是天上多了一个锅盖,而是指天之盖像锅盖一样严密。这样一个朴素的天文学观念科学吗?我们从今天看来还是很科学的,天上如果不是因为有这样一个盖,地上的水早就蒸发掉了,而且这个盖比锅盖还要严密不知多少倍,以至于地球上的一草一木都不能脱离地球,每一滴水、一丝蒸汽都要留在地球上。
如果脱离了这个盖,天上的物品就下不来了,这个盖就是大气层。在写这篇文章时正值神九上天,第一祝愿飞船对接成功,第二希望他们顺利返回。因为当火箭穿过大气层以后就永远地留在了太空上,如果没有足够的能源想回到地球上是不可能的。
躯干为天,四肢就是支撑这个天盖的柱子,四肢上的经脉就是连接天地的经线了。手足则是接地的部分,也是人体阴的部分,或者说是属于人体的北部,这也是为什么称经隧的原因。经线连接南北,纬线连接东西。自然界当中北方的极点也就是寒极或者阴的极点上,阴的极点上有两种运动方式,第一,阳从右降,藏入水中,阴极是冬季寒水的季节,也是阳气潜藏的季节。第二,就是阳生,阴极一阳生,阴极好比一年的冬至,在此之前阳气是逐渐下降潜藏入阴,一过冬至之际,阳气从下降开始转升。而在手足上的经脉连接方式也正好反映了这两种阴阳运动的形式,即为阳气藏于冬季寒水,以及阴极一阳生。
先来看看足的经脉,足之三阳从头走足,到了足趾后接足三阴经,这个过程就是阳入阴的过程,阳气降潜藏于阴中。阴经就是阴在外而阳在内的阴阳关系。也可以看出足是一身中最北的地方,也是最寒的地方,是阳藏于阴的地方,也是最阴的地方,所以足膀胱经的最后一个穴也是膀胱的井穴,称为至阴。
再来看看手的经脉,足和手相对比,同为接地的部分,也都具有连接南北的经脉,分别称之为手三阳经脉和手三阴经脉。手足经脉的共同点:第一,同具有六条经脉。第二,同是连接南北的经脉。不同点:第一,手与足相对比,手为阳,足为阴。第二,手的阴阳经脉的走向与足的阴阳经脉走向相反。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这样的方向与足的阴阳经脉走向相反,也可以理解为手之三阳出于手之三阴,也就是阳出于阴,或者说是阴极阳生。与足的阳经入阴藏于寒水的形式,正好组成了北方极点的双重特点,即为阳藏于阴,阴极阳生。足为阴中之阴主阳之收藏,手为阴中之阳主阴极阳生。
本文摘自《闯关记我的《黄帝内经》觉悟之旅》
尊重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朱燕中
编辑:釋慧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