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建忠 | 人身诸病,多生于郁——痹证医案一则
王某,女,61岁。2007年12月7日初诊。
患者近2年来手足指趾近、远端关节麻木、疼痛、晨僵,无变形,热水熏洗可减轻症状。类风湿因子、抗链“O”试验都为阴性。伴见腰痛、头昏、目糊、眠差、脘腹痞满、纳食欠佳、打呃,大便日1次。舌质淡暗,舌苔薄白腻,脉沉弦。
患者年高久劳,脏腑功能低下,气血津液失畅。先予逍遥散方加减,疏肝调脾,通行脉络。处方:柴胡9g,当归12g,赤芍12g,茯苓12g,生白术12g,丹参15g,细辛3g,全蝎6g,僵蚕12g,炙甘草3g。3剂水煎服。
2007年12月10日二诊
药后自觉全身舒畅许多,脘腹痞满不减。逍遥散方已见功,改用半夏泻心汤方恢复中焦气机升降。处方:姜半夏12g,干姜6g,黄芩12g,黄连3g,党参6g,枳实9g,枳壳9g,炙甘草3g。4剂水煎服。
2007年12月14日三诊
诸症轻减,口苦,舌苔左侧条状浮黄。改用小柴胡汤方加减调畅胆胃气机。处方:柴胡9g,黄芩12g,姜半夏12g,党参9g,青皮9g,陈皮9g,砂仁(后下)9g,丹参9g,生甘草3g。3剂水煎服。
2007年12月17日四诊
经3次用药,关节不适明显缓解,其余诸症渐不明显,纳食增加,精神明显转好。舌质淡暗,舌苔薄白,脉沉缓。转方以六君子汤方加味“执中州以运四旁”。处方:党参12g,炒白术12g,茯苓12g,姜半夏9g,陈皮9g,全蝎6g,僵蚕12g,丹参9g,炙甘草3g。7剂水煎服。
患者持方返回老家。
按:痹,即痹阻不通,不通则痛,因此常说痹痛。中医对痹痛的认识,不外乎邪滞经络,气血阻滞,治疗也以驱邪扶正,恢复经络气血通畅为要。清代医家程国彭在《医学心悟》中总结治痹之法可谓要言不烦,颇合实用。书中说到:“治行痹者,散风为主,而以除寒祛湿佐之,大抵参以补血之剂,所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也。治痛痹者,散寒为主,而以疏风燥湿佐之,大抵参以补火之剂,所谓热则流通,寒则凝塞,通则不痛,痛则不通也。治着痹者,燥湿为主,而以祛风散寒佐之,大抵参以补脾之剂,盖土旺则能胜湿,而气足自无顽麻也。通用蠲痹汤加减主之,痛甚者,佐以松枝酒。”但这种治法仍然是言其“常”,中医学鲜活的生命力往往体现在临床的“知常达变”。纵观中医学治疗史上百家争鸣,百派纷呈,争论的核心往往不在于治疗之“常”,而在于治疗之“变”上。后学者“守常”而“达变”,往往可达“一以贯之”之效。
中医学鲜活的生命力往往体现在临床的“知常达变。”
本案属于痹证无疑,以治痹常法祛风湿,通经络,止痹痛,也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症状,但病症会时时反复,终不能治愈。笔者接诊时,虽然留意到局部的痹阻,但更关心的是全身的气机不畅。全身“痹阻”得不到治愈,局部气血岂能畅行无阻?因此,每诊只小量参用祛风湿、通经络之品,而治疗着力点主要在于恢复全身气血的正常循行。初诊用逍遥散方调肝脾,解郁滞;二诊用半夏泻心汤方调中焦,复升降;三诊用小柴胡汤方调胆胃,畅三焦;四诊以六君子汤方壮旺“气血生化之源”,以期“壮者气行则已”,从而达到彻底治愈的目的。
纵观中医学治疗史上百家争鸣,百派纷呈,争论的核心往往不在于治疗之“常”,而在于治疗之“变”上。后学者“守常”而“达
变”,往往可达“一以贯之”之效。
朱丹溪在《丹溪心法》里说:“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实为临床有得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