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墩墩舆情课】第十五课:舆情篇之“舆情营销”
【系列舆情课摘要】:自墩墩舆情课首篇开序后,作者将系列舆情课大致分为政务篇、舆情篇、案例篇及建模篇四大类,目前开始更新舆情篇,敬请关注,欢迎分享点评。
PS:训练舆情,就是在训练你的媒介素养!
舆情发展进入“深度评论”后,网上网下的舆情影响面已基本形成,热度与关注度都会达到一个高峰。如果此时“深度评论”的舆情基调不利于线下处置的职能部门,而负责具体事件处置的相关部门还是一个“鸵鸟心态”的话,恐怕后续的职能问责是在所难免了。
许多部门领导对此并不理解,甚至还有些抵触情绪,认为一些带有明显情绪倾向、并不理智的评论怎么就能影响到网下,而且还能导致产生后续一系列的线下问责。
这个问题,作者在前面几文曾不止一次谈到。与传统舆论不同,微博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媒体所构成的舆论,情绪是占有相当权重的。这也就是说,如果传统舆论的舆情处置,我们只需要搞清楚事件原委适时做个回应就可以的话,那么在当下以社交媒体为主流舆论媒介的舆情处置,我们还需要做许多情绪舆论应对的处置工作。
舆情的“深度评论”是个分水岭,过后很快就会进入舆情发展的收尾阶段—【舆情营销】。
舆情营销,一般是指一些账号、企业、个人会趁着舆情“深度评论”所形成的热点高峰,搭车营销一些产品或博取一些舆论关注度,从而获取利益。从本质上讲,舆情营销是自发性市场逐利行为,并不能杜绝,也不可能杜绝,只要营销得有底线,问题都不大,但这都得取决于舆情的前三个发展阶段打下了怎样的舆情基调,舆情在发展过程中的走势有没有发生偏移。
如“9.3大阅兵”期间,无论是现场画面的震撼,还是“深度评论”的情感共鸣,“积极正面的声音”都占据了舆情主流,那么进入“舆情营销”阶段后,热点搭车营销的题材只会是积极正面的营销。
又如:青岛天价虾事件。由于青岛相关部门未能重视舆情处置,导致发布滞后、评论引导无力,打下了舆情走势发生偏移的基础,最终发生如上述图片这般的舆情营销。这样的舆情营销看似无足轻重,无非是给了网民一个饭后谈资的噱头罢了,但实际上对整个青岛城市乃至在全国各地造成的舆情影响是非常巨大的。据粗略估算,青岛为此付出了2亿城市形象损失的高昂代价,而全国各地类似的消费欺诈也由此成为舆论关注的高度敏感点。
再如:山东疫苗事件。因为疫苗事件从一开始就被“孩子”、“毒”这样的情绪化标签左右,从一开始就形成了情绪舆论占据主要权重的舆情基调,那么当舆情进入“舆情营销”这个阶段时,一些企业、个人便会趁着情绪热点介入炒作,推销产品。@平安公司 就是典型例子,为了扩大公司影响,就会趁机推出毫无医学常识的“疫苗险”,无形之中放大着舆论的恐慌情绪。
舆情营销的应对,对政府管理部门来讲是一次重大考验。一般来讲,恶意的舆情营销都需要有线下工作的给力支持,比如约谈,比如行政干预,这些都是当前较为常用的线下应对方法,也收到了一些不错的效果。但行政干预、内部管控在公众心里毕竟有一些天然的强权标签,所以还需要具体职能部门与网管部门有较强的舆论引领能力,通过舆论引导来让公众明白舆情营销不是不可以,而是要有底线思维,不能以“制造社会恐慌”及“违背专业常识”为营销代价。
更多舆情文章尽在@墩墩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