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谈舌,谈正常的舌象
果雪儿国医启蒙与家庭健康教育系列
亲子共读
果雪儿健康书
国医
启蒙
我国医,要启蒙
果雪儿,健康风
《灵枢.五阅五使篇》:
“舌者,心之官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藏为心,在色为赤……在窍为舌。”
《内经》多篇记载有:
“热病时舌干,舌上黄,舌本烂。”
这里指出了五官之舌与脏腑之心、舌与火、火与南方的关系。
金代成无己《伤寒明理论》(1156 年):
“伤寒舌上胎,何以明之?舌者心之官,法应南方火,本红而泽。”
这里指出正常的舌苔,应该是红润,富有津液。
广告 ∧ 国医启蒙健康课程——家庭学习指导
元代出现了现存第一部伤寒舌诊专著《敖áo氏伤寒金镜录》(1334年),该书对正常舌象的描述为:
“舌本者,乃心之窍。心属火,
象离明。人得病,初在表,则舌自红而无白胎等色。”
这里再次指出了正常的舌象,应该是“红而无白苔”;一个“自”字,指出疾病非自得,而来自于他。
明末薛立斋第二次刊刻舌诊书《敖氏伤寒金镜录》,说:
“舌乃心之苗。心,君主之官,应南方,赤色。”
这里再次确认了正常舌象的标志,就是“赤色”。
清代医学家高世栻shì的《医学真传》(1699年)中记载:
“舌者,心之窍。心,火也。舌红,火之正色也。上舍微胎,火之蕴蓄也,此为平人之舌色。”
这里在传承历代医家观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正常人的舌苔形成,乃是因为“火之蕴蓄”。后来,高世栻更细致揭示正常人舌苔的特点是:“微有胎者,不过隐隐微微,淡白、淡黄之间耳。”
章虚谷《医门棒喝》(1825年):
“可知舌苔,由胃中生气所现,而胃气由心脾发生,故无病之人,常有薄苔,是胃中之生气,如地上之微草也……苔如地上之草,根从下生。”
这里对舌苔的观察、发现及描述,更加精细,更加形象,并且提出了舌苔有“根”的观点,揭示出舌苔与舌体的关系。
石寿堂《医原》(1861年):
“舌之有苔,如地之有苔……地之苔,湿气上泛而生。舌之苔,脾胃津液上潮而生。”
这里的表述借用了比喻和对比的方法,对于清晰准确认识舌体与舌苔的关系,更大大进了一步。
周学海《形色外诊简摩》(1894年):
“前人之论舌诊详矣,而只论舌苔,不论舌质。非不论舌质也,混苔与质而不分也……其尖上红粒细于粟者,心气夹命门真火而鼓起者也。其正面白色软刺如毫毛者,肺气夹命门真火而生出者也。至于苔,乃胃气之所熏蒸。”
这里对于舌苔与舌质,进行了形态上的区分。
1930年,秦伯未在《诊断学讲义》中对正常舌象做了归纳:
“夫舌色当红,红不娇艳;其质当泽,泽非光滑;其象当毛,毛无芒刺;必得淡红上有薄白之苔,方是无病之徵zhǐ。”
这是现在中医舌诊学将正常舌象缩略为“淡红舌、薄白苔”的依据。
近人曹炳章《辨舌指南》指出:
“辨舌质可辨脏腑的虚实,视舌苔可察六淫之浅深。”
进行舌诊时应将舌质和舌苔辨证结合,全面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