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老师和小蜗牛】好久不见,才更想念
栏目简介
名称丨张老师和小蜗牛
人物丨张老师:毕业于华东师大特殊教育专业,现任特殊教育一线教师。
小蜗牛:张老师的8个学生,由于自闭症、脑瘫、唐氏等各种障碍影响正常发展,如同小蜗牛一样在他们的成长道路上缓缓地挪动。
更新丨不定期更新
三十一、好久不见,才更想念
漫长的假期终于结束,1月17日上午,散学典礼结束,同学们依次被家长接走,我们互道着:“再见,新年快乐!”谁也没有料到,这句“再见”竟拖延了那么久,等到真正“再见”的时候已是又一季的夏天。原本可以在校园里一同欣赏春天的花开和四月的阳光,因为一场“疫情”,将我们隔离在了不同的地点,只能通过网络保持着一定频率上的联系。
有网友笑称,在经过四个多月的时间后,“复学”似乎成了场“网友见面”。普校老师每天会对着一整个班级的学生上网课,但我们特殊学校除了每周对固定的几名同学做着线上个训外,很少有“双向互动”的机会。放假在家的第3个月,我开始每天在班级群里发一些同学们之前的校园生活影像,从三年级到二年级再到一年级。找素材的过程,也是一种回忆的梳理,没有见面的日子,看着这些曾经被记录下的时光,仿佛也能勾起很多生动活泼的画面。有家长说:“XX孩子已经不认识同学们了,只认识老师和阿姨。”我回复了一个“哭笑不得”的表情,这个表情经常出现在我和家长们的对话框中,因为,很多时候,孩子们的一些行为真的非常应和这个表情,令人好气又好笑。
今天是复学第一天,昨天是六一儿童节,我早上醒来,在群里发了句“儿童节快乐”,随后,便有家长晒了张孩子罚站的图,说了句“XX小朋友不太快乐”,原因是她犯错了,在儿童节当天被罚站。我又回了个“哭笑不得”的表情。四个多月的时间,真的是太考验亲子关系了,这段时间除了收到同学们在家的日常活动影像,和家长们沟通最多的便是“什么时候开学”“这个孩子今天又怎么怎么样了”……获知6月2日正式开学的通知后,家长们在群内回复“鼓掌”“欢呼”的速度比以往任何一条通知下的“收到”都来得快。
终于,所谓的“神兽”要“归笼”了!
在紧锣密鼓地准备了好长一阵时间后,我们用最严密的防疫措施迎接着同学们的到来,期待中夹杂着一丝焦虑——过了那么久,同学们会不会不适应?严格的防疫措施,会不会影响同学们的情绪……
昨晚的我很早就睡了,想着要好好养精蓄锐才能应付这充满挑战和注定忙碌的“复学第一天”。因为错峰上学的关系,同学们都集中在一个时间段进教室,我和阿姨默契地问他们的第一句话就是:“XX,叫我什么?”那一声声“张老师”“吴阿姨”也是久违了的亲切,而所有被记住的感觉才是真的温暖人心。被记住的也不止“老师们、阿姨们”,还有两年多的时间,我们这个小小的班集体养成的“习惯”——升旗仪式时,妹妹被阿姨牵着准备下楼,她回头望了望玩具架上的哑铃袋,她一定在想:今天怎么不用拿哑铃袋了;12点半午休铃声响,同学们自觉安静地坐在座位休息,我和他们四目相对,时间的打磨下一些习惯成了约定习俗的日常规范;下午放学前,我都没想起来“收垃圾”的事,笑笑、袁宝、妹妹三个人已经开始自行分工,帮忙收着教室的垃圾袋,还熟练地换上了新的,“有些指令都不用下发,他们就可以完成得很好了”……我和阿姨相视一眼,满脸写满了“老母亲式”的骄傲。
四个多月没见,XX高了、XX胖了、XX帅了、XX还是老样子、XX的习惯还是没变……所有的老师和阿姨一进教室第一件事就是仔细观察着孩子们的变化,那些久违的想念都融于认真的、饱含爱意的凝视里;那些好久不见的想念又都是“双向”的,我的一个眼神,孩子们依旧能看懂,孩子们的“欲说还休”,我还是能知晓。再漫长的假期,始终是敌不过两年半载的陪伴和相处,如此,所有的“教”和“育”便有了意义。
出于隐私,文中出现名字均为化名
文中所提观点为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文中出现图片、视频未经许可,不得擅自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