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玉院士: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
周玉,黑龙江省五常市人。1982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1989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和日本东京大学中日联合培养博士,获博士学位。英国利兹大学访问学者、中国工程院院士,世界陶瓷学院院士。现任哈工大教授、博士生导师、校长。
主要从事陶瓷相变与韧化、陶瓷复合材料抗热震与耐烧蚀性能及其在航天防热部件上应用等研究。发明了新型防热陶瓷复合材料并成功应用于航天型号。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7项、国家发明专利60余项;出版专著教材5部,获全国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1项。发表SCI、EI收录论文380余篇,论著被国内外引用4000余次;在《光明日报》和《中国高等教育》等上发表高等教育与管理方面的文章20余篇;培养博士、硕士各40余名。曾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中国青年科学家奖”和“桥口隆吉基金奖”等荣誉称号。
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
1987年,周玉作为国家教委首批中日联合培养的博士生,来到了东京大学。进入学校的第二天他就开始了实验工作。周玉工作十分勤奋,每天早出晚归。实验室晚上的电压比较稳定,有利于电子显微镜观测,许多重要的实验周玉就在夜晚完成,有时通宵达旦。
第二年10月,周玉回国的日期到了。当一些中国学生为回国还是留在日本而痛苦抉择时,周玉谢绝了日本导师的诚心挽留,带着自己的全部实验结果(包括400余张电镜的底片)资料按时回到了母校。
回忆起这件事,周玉说,当时我没有想什么,只觉得时间到了,就回来吧!日本的科研环境和条件虽然比较优越,但母校哈工大有我的老师、同事,他们替我承担着我应该承担的任务,让我出国学习。母校有我的学生,还有我的工作、我的责任。
“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能成长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是我的幸运,也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幸运,抚今追昔,我们既是圆梦者,也是追梦人”。
科研攻关,饱尝失败痛苦
从最初的先进陶瓷材料相变与韧化研究,到防热复合材料设计、制备、抗热震和耐烧蚀性能研究及其在航天防热部件上的应用研究,周玉不断拓展着课题组和自己的研究方向。
通过20余年系统研究和工程实践,周玉发明了4个系列航天防热复合材料及制备工艺,并突破其在工程化应用中存在的多项技术难关,已获得了应用,为我国航天防热复合材料的研制开发及在航天器上的应用做出了突出贡献。
像磁铁一样凝聚着自己的团队
周玉最初在金属材料及热处理教研室,后来又组建了材料科学系特种陶瓷研究所。无论在哪个集体,周玉都像磁铁一样吸引着大家,组成了一个优秀的、团结向上的集体。
周玉教授就像一杆旗帜,用个人的人格魅力感召凝聚着特陶所团队中的每位成员。目前研究所的许多老师都是因为周玉的热情相约而留了下来。1996年,贾德昌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提前留校了。当时,博士生找工作非常容易,很多同学不愿意留校,贾德昌也找好了北京一家研究院。周玉觉得在课题组的建设中,急需一个像贾德昌这样的助手,希望他留下来工作。
贾德昌说:“当时,周老师找我谈话后。我觉得虽然条件艰苦了一些,但能和周老师一起从事先进陶瓷材料方面的科研工作,有挑战、有意思,就义无反顾的留下了。”也正如周玉所希望的,他日后成了自己的得力助手,课题组科研及管理的骨干,并逐渐成长为所里多功能航天防热陶瓷复合材料及应用研究方向的带头人。
我们都是追梦人
提到梦想,周玉感慨良多。1978年,他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作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来到哈工大,圆了大学梦。通过四十年的时间从铁矿石炼成一块生铁,再从一块生铁熔炼成为具有一定强度和韧性的合金钢,从一名农村民办教师成为教授、院士、校长。“抚今追昔,我们既是圆梦者,也是追梦人”。
如今,周玉作为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校长,肩负着社会主义政治家、教育家的使命与责任,为更多的有梦想有才华的年轻人铺路,帮追梦者圆梦,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来源:
[1] 中国新闻网.投身陶瓷的海归院士
[2] 凤凰网. 中国工程院院士周玉 先进陶瓷材料学家
[3] 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工程院院士-把陶瓷用在了航天上
[4] 中国访谈.专访哈工大校长周玉:聚“各路神仙”建百年强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