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神秘的东西文明连接地带 | 关于中亚历史的4种好书
中亚地处东西方文明的连结地带,同时又是各文明接触的边缘地带:从东看,它是遥远的“西域”;从西看,它是神秘的“东方”。
作为区域史的中亚史,有着极为重要的世界史意义。然而,由于中亚本土缺乏系统的史学传统,相关史料仅零星见于东方和西方的叙事史书中,中亚史一直是历史研究中的难题。
今日分享4种中亚历史相关的好书,一起走进这片神秘的土地。
1.《走过兴都库什山:深入阿富汗内陆》:《国家地理》杂志评为“100本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探险类书籍”,“同时代人中最成功的旅行文学作家”,几乎任何一种有关旅行文学最佳作品的排名中,这本小书都赫然在列
[英]埃里克·纽比(Eric,Newby) 著
李越译
兴都库什山
亚历山大大帝、成吉思汗、跛子帖木儿皆为匆匆过客
业余登山者挑战英国、苏联曾经博弈之地
阿富汗异域风情,兴都库什山绝地探险
与伟大探险家塞西格的相遇
1956年,37岁的埃里克·纽比厌倦了时尚界的生活,给他的朋友休·卡莱斯发了一封电报:“6月你能去努里斯坦旅行吗?”由此开启了一次传奇般的阿富汗和兴都库什山之旅。为了获得阿富汗内陆旅行许可和资助,两人用登山做借口(就像此前很多旅行家、冒险家用测绘地图做借口一样)。纽比并没有任何登山经验,只是和同伴在威尔士某地接受了短暂的攀岩训练,就踏上了旅途。
兴都库什山极为重要的地理位置
古代东西文明传播的路径之一,也是丝绸之路的一部分。两河流域文明、波斯文明,古希腊文明,阿拉伯文明以及突厥文化,先后在此交流和交汇。
亚历山大大帝东征,穿越兴都库什山进入印度,对东西方的文化交流和印度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因此促成了印度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孔雀王朝的诞生。之后帖木儿越过兴都库什山,征服印度,为莫卧儿王朝的建立埋下了伏笔。这些,都深刻改变了印度和世界格局。
走进阿富汗居民的生活
兴都库什山是亚洲中南部的高大山地,大部分位于阿富汗境内。历史上的入侵和列强们的对抗,让阿富汗战乱不断,外人很难深入内陆。作者抓住了难得的一段和平时期,进入此地。通过他的文字,我们得以了解阿富汗本地居民的生活。
英国首相特蕾莎·梅时期的外交大臣斯图尔特,就曾经在阿富汗战争结束不久,就以纯粹旅行者的身份前往阿富汗进行了徒步穿越,这本来是年轻人的撒泼冒险,却足以影响他的世界观,并可能间接造就了一位外交大臣。
旅行文学的经典
20世纪英国最著名的旅行作家之一:埃里克·纽比,被英国旅行作家协会授予终身成就奖,而《走过兴都库什山》就是纽比最重要的作品,书中最突出的是他那种对一切危险和困难都轻描淡写的叙述风格。
延伸阅读:
远方译丛书目
《走过兴都库什山:深入阿富汗内陆》
《到马丘比丘右转:一步一步重新发现失落之城》
《龙舌兰油:迷失墨西哥》
《彻悟:印度朝圣之旅》
《行走的柠檬:意大利的柑橘园之旅》
远方译丛 系列丛书
2.《剑桥早期内亚史》:一部使内亚这片在文明历史上神秘的“蛮族之地”,
真正融入世界历史结构之中的里程碑式的著作
[美] 丹尼斯·塞诺 主编
蓝琪 译
建立文化区域的边界问题并不是现在才出现的。欧洲和亚洲是相互关联的地名,不参考一个就无法理解另一个。旧世界之区分为欧洲、亚洲和非洲,源自希罗多德,他也为这种看来没有逻辑的划分而感到迷惑,他不明白:“为什么一整块大 陆却有三个名字。”
要在欧洲和亚洲之间画一条更加清晰和符合逻辑的界线是不可能的,在某种程度上是基于以下事实,即亚洲一名的起源并非本地人的自称,亚洲人直到最近才使用亚洲一名。在同居一地而感觉不到其统一性的诸民族之间是不存在集体的团结的,这一点很好理解。欧洲这一概念缓慢地出现(长时期与基督教世界密切地联系在一起),致使欧洲人头脑中亚洲这一概念也是逐渐清晰化的。欧亚大陆的地理分界纯属习惯,甚至今天还在作不规则的变动;美国人几乎不把以色列视为一个亚洲国家。
如果欧洲大陆和亚洲大陆是概念上的两个实体,那么,两大洲联合的大陆块——欧亚大陆——则是一个自然地理的实体。 在任何一张欧亚地图上瞟上一眼就可以看到,在这片巨大陆块的外缘形成了几个重要的定居文明,而在它的腹地,文明的发展仍然很慢。
用地理名称对一些文化范围进行界定并非易事。例如,在印度次大陆同时繁荣着穆斯林文明和印度文明就是这样的例子。随时间的流逝,任何文明的范围都会起变化,它因某些有时可知有时不可知的原因扩张或收缩;新的文明产生,而另一些文明消失或经历了文明核心受到影响的实质性变化。
然而,位于我们所谓的欧亚大陆外缘的一切文化地区都有一个不变的特殊标志,即它们是农业经济基地。在它们之间,以及就此与它们不同的地区,即欧亚大陆的中心部分是本书关心的文化地区:中央欧亚,或者用一个不太冗长、但不太准确的地名称呼:内亚。
内亚的边界是不稳固的;它随时代而变化,随内亚居民与周边文明居民之间势力的消长而变化。
本书所探讨的历史,始于旧石器时代早期,终于蒙古征服前夕的13世纪初期。追溯了斯基泰人、萨尔马特人、匈奴、匈人、阿瓦尔人、芬兰-乌戈尔人、柔然人、突厥人、可萨人、佩切涅格人、库曼人、塞尔柱人、吐蕃人、契丹和女真人等不同人群在内亚各个历史时期的成就。与普遍的认识相反,本书作者认为,这些游牧民族并不单纯是对农耕居民发动攻击的敌人,他们不仅索取,而且也给予邻人许多。由于游牧的机动性,内亚游牧民在各地区和各民族之间起到了媒介作用,他们是世界历史中发生的许多事件的催化剂。
丹尼斯·塞诺(Denis Sinor,1916—2011),迄今在中央欧亚研究领域取得最卓越成就的学者之一,被尊称为“内亚大汗”。毕业于匈牙利布达佩斯大学,长期执教于英国剑桥大学。1962年开始任教于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并创立中央欧亚研究系。代表作有《剑桥早期内亚史》《内陆亚洲》《乌拉尔诸语言》《匈牙利史》《阿尔泰文明诸方面》等。
识别二维码 一键购买☟
3.《中亚史》(全六卷):凝聚三代学人三十年心血之作,通中亚“古今之变”,涵盖苏联解体以前中亚存在过的所有王朝,重建汉唐以来中国中亚知识的高地
蓝琪 主编
古代中亚的边界是不稳定的,它随时代而变化,随中亚部族与周边文明国家之间势力的消长而变化。一般来说,学术界对中亚有广义、狭义之界定:广义中亚指西起里海,东达兴安岭,南自喜马拉雅山,北至阿尔泰山;狭义中亚仅指阿姆河和锡尔河之间的两河流域地区。而本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今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阿富汗所在地区,有时候也涉及与它们有关的地区。
关于中亚的历史地位,正如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所指出的:阿姆河—锡尔河流域的中亚地区在文明的接触中, 既充当着“交通中心广场”的角色,又是孕育高级宗教的诞生地。
这里是东西方文明强烈碰撞之地:东西方两大帝国,伊斯兰文明与佛教文明,印欧人种与蒙古利亚人种在这里碰撞、融合。
这里的绿洲文明处于农耕与游牧文明的夹缝之中。中亚绿洲的历史命运,正如拉铁摩尔所言:或是控制中亚的绿洲及部落,以建立对抗草原游牧民族的同盟,或是对绿洲进行防御性占领,以免游牧民族利用它们作为根据地。
这里的历史是由外部力量塑造的:外部力量多次塑造中亚,希腊、波斯、中国、阿拉伯、突厥、蒙古等王朝或汗国的统治者都管辖过这里。它的整个历史被强大外力所控制、掌握和引导。
这里是多“极”的平衡点:中亚处于西欧、俄罗斯、中国三“极”的中心,在世界走向多极化的过程中具有平衡意义。
而最重要的是,这里经历过独特的突厥化、伊斯兰化,从而影响了世界文明的进程:7世纪下半叶,伊斯兰教传入中亚,中亚三个突厥王朝将伊斯兰教向东推进到今中国新疆,向南推进到阿富汗中部和印度河流域,向西推进到小亚细亚。到13世纪初,伊斯兰教已经深入到中亚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大多数居民的一种生活方式,中亚大部分地区完成了伊斯兰化。与此同时,6世纪中叶,阿尔泰山南部的突厥人在中亚建立统治;7世纪中叶,西突厥汗国灭亡,突厥人失去统治地位;10世纪中叶始,喀喇汗、伽色尼和塞尔柱王朝陆续建立,突厥人再次登上中亚政治舞台。突厥王朝的统治对中亚产生了深刻影响,从而完成了突厥化。
……
本书主编、作者蓝琪,1983年师从项英杰先生研究中亚史,1986年获武汉大学硕士学位,随后在贵州师范大学任教,2015年退休。主要从事中亚史、突厥史、中外关系史的研究。蓝琪教授之《中亚史》,可谓是三十年磨一剑的心血之作。正如 齐世荣先生在《中亚史》总序中所言:“我对中亚的历史素无研究,是没有资格写序的,但考虑再三,还是答应了下来。我之所以承命不辞而有“越位”之举者,是被作者刻苦治学的精神深深感动。在贵州研究中亚史,条件是很不利的。获得资料很难,对外交流的机会也少,等等。但作者们以极大的毅力克服种种困难,十余年坚持不懈,终于获得了丰硕成果。”
本书共六卷,论述内容起于中亚旧石器时代,讫于1991年苏联解体。其中第一卷论述中亚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主要内容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与早期国家的兴起;第二卷论述封建社会兴起的历史,主要内容是阿拉伯人和波斯人的王朝历史;第三卷和第四卷论述封建社会发展的历史,主要内容分别是突厥王朝和蒙古帝国的历史;第五卷论述封建社会衰亡的历史,主要内容是哈萨克汗国、布哈拉汗国、希瓦汗国、浩罕汗国的历史;第六卷论述中亚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历史和中亚人民争取自治、独立的斗争史,以及苏联时期的中亚历史。
识别二维码 一键购买☟
4.《金帐汗国兴衰史》:沙俄和苏联学者对金帐汗国研究成果的集大成之作,唯一一部被翻译成中文的金帐汗国史
[苏] 鲍里斯·格列科夫 [苏] 亚历山大·雅库博夫斯基 著
余大钧 译
金帐汗国(又称钦察汗国)是蒙古四大汗国之一,由成吉思汗长子术赤及其子拔都通过远征南俄草原建立,统治地域主要包括中亚、伏尔加河中下游、顿河流域及高加索、克里米亚等地区。它前后延续近三百年,对该地区,特别是位于其疆域北部的罗斯地区的历史发展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金帐汗国史的知识,对理解中亚各民族历史的全部进程,特别是15世纪以后的进程,也同样必要。谁都知道,中亚月即别诸汗政权的建立,与15世纪中叶金帐汗国的瓦解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没有金帐汗国史的知识,终究无法了解喀山汗国史、克里木汗国史、阿斯塔剌罕汗国史,因为这三个汗国只是在术赤兀鲁思崩溃和瓦解后,才可能出现。关于南俄罗斯草原、北高加索,里海和咸海北面草原这一大片领土,我们能说些什么呢?说实在的,这正是那个一度很大的国家所在的地方。 没有金帐汗国史的知识,不可能理解鞑靼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史。现在住在鞑靼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里的鞑靼族,首先应说是古代不里阿耳人的后裔,它过去与金帐汗国在政治上和文化上都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苏联历史科学的需要是如此之大,因此 史学家们现在比过去任何时期更有责任履行由来已久的义务,将金帐汗国史写成。
金帐汗脱脱蒙哥
有关金帐汗国史的史料数量很庞大。 但这些史料是用多种文字——俄文、希腊文、拉丁文、捷克文、阿拉伯文、阿美尼亚文、突厥文、波斯文、格鲁吉亚文、蒙文、中文等——写成的。除了叙事体资料(编年史、旅行家写的游记)外,还有以诸汗的诏敕形式流传下来的文件,公11函范本,以及物质文化和艺术遗物形式的考古资料。
金帐汗国城市的文化状况比文字资料所告诉我们的还要多。
在现阶段的知识水平上,想凭一个人来掌握有关金帐汗国史的全部资料是不可能的,因为几乎没有人能通晓写成上述资料的所有文字。可见单是由于这一情况就产生了对这一题目进行集体工作的问题。有关金帐汗国史的资料数量虽然很多,但遗憾的是,其社会政治史的各方面并未充分阐明。直到最近,熟悉原始资料的史学家大多数还认为(当然,这是没有根据的),对金帐汗国的社会关系,甚至其全盛时期,即14世纪的社会关系,哪怕是加以概略的阐述,也没有可能。要确定金帐汗国许多最重要的国内措施实施的年月,几乎是无望的。无论如何, 现在我们不能用按照年代顺序叙述国内外事件的方式来编写金帐汗国史。甚至,个别汗的在位年代问题,也弄不大清楚。
本书作者认识到目前着手写出一部苏联关于术赤兀鲁思的著作,即用马列主义观点写成的著作的重要性,决定 担负起这个责任重大的任务——写出金帐汗国形成、全盛、衰落时期,即13—15世纪的简史。这部简史直接根据原始资料写成,同时也反映了在这个问题上现今的知识水平。 作者尽可能采用了最大范围的原始资料,不但利用文字记载,也利用考古资料。在全部工作过程中,作者向自己提出的任务不仅是描写最重要的事实与事件,而且要阐明金帐汗国及其邻国——13—15世纪的俄罗斯及中亚各民族的社会与政治发展倾向。作者从一开始编写就认识到, 鞑靼国家(金帐汗国)的繁荣与衰落,都不能与它的邻国俄罗斯以及中亚各国的共同发展道路割裂开来理解。本书的编写估计到了这样的具体历史环境。
《金帐汗国兴衰史》这部综合性的研究成果共分三部分,分别论述了金帐汗国的兴起,金帐汗国与罗斯诸公国的关系演变,以及金帐汗国的衰落过程。作者利用了大量波斯、阿拉伯文史料、古罗斯编年史资料、金帐汗的敕令以及在中亚的考古发掘成果,可称得上是沙俄和苏联史学界对金帐汗国研究成果的集大成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