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底的时候,我曾经去杭州参观过良渚博物院。这篇文章本来那时候就应该写出来的。因为当时就发现了良渚一些墓葬形式与古埃及玛斯塔巴墓葬形式的高度一致性。什么叫玛斯塔巴墓葬?《发现夏朝》书中已经有过简单介绍。玛斯塔巴英文名字叫Mastaba,意思为“稳定的房子” 、“ 永恒的房子或“永恒的家”。它通常是用泥砖或石块砌成的有平屋顶的矩形结构,带有向内倾斜的侧面,埃及学者称这些墓为Mastaba,其源于阿拉伯语مصطبة(maṣṭaba)“石凳”或“泥板凳”。从远处看时,平顶的Mastaba确实像长凳。玛斯塔巴墓葬的方向通常与某个天文或地理方向有关。玛斯塔巴地上的结构有一个空间供放置装有假门的祭祀壁龛。考古学家认为这种墓葬形式可能是源于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因为同一时期,苏美尔人也在建造类似的墓葬。玛斯塔巴在古埃及早王朝和古王国时期比较流行。在第一中间期之前,只有高级官员和皇室成员会被埋葬在这些玛斯塔巴中。对于法老和社会精英而言,玛斯塔巴墓是王朝之前和王朝早期埃及的标准墓葬类型。玛斯塔巴通常是家庭墓葬,因此在一个玛斯塔巴结构里,往往有不同深度的几个向下挖的深井墓室,有时甚至在同一口竖井中有几个不同穹顶的墓室。
(玛斯塔巴墓葬结构)
金字塔是在古王国时期在玛斯塔巴墓葬形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最初是把矩形玛斯塔巴改成方形后叠加起来,越上面层越小,这样形成阶梯型金字塔,最终发展成平滑斜面的角锥形金字塔。到新王国时期,自第十八王朝图特摩斯一世(夏朝国王帝杼)开始,古埃及人彻底放弃了金字塔的建造,而改为在山体中挖掘墓室,当时主要目的是为了防盗墓。
(吉萨地区法老和皇后金字塔周围布满长条形的玛斯塔巴贵族陪葬墓)
(胡夫金字塔建筑群即昆仑东墓地的玛斯塔巴)
(第5王朝Ptahchepses的Mastaba)
当我参观良渚博物院时,首先第一反应原来良渚莫角山宫殿地基就是大玛斯塔巴形式台基。而大莫角山地基上又有三处宫殿群,其地基也是玛斯塔巴形状,三处宫殿群布局与美洲墨西哥特奥蒂瓦坎太阳金字塔建筑群布局非常类似。
(玛斯塔巴形大莫角山建设场景,
笔者摄于良渚博物院)
(大莫角山上有三个玛斯塔巴地基宫殿建筑群,笔者摄于良渚博物馆)
(图片来源:《中华遗产》良渚古国专辑。2019.6)
宫殿地基是玛斯塔巴形,那么良渚墓葬呢?笔者在良渚博物院购买了《中华遗产》良渚古国专辑(2019.6)杂志,上面的文章介绍了良渚墓葬,果然就是玛斯塔巴形状!如所谓的良渚瑶山“祭坛”,呈现矩形结构,裸露出倾斜的石头护坡。在这个“祭坛”上,埋葬着王一级的贵族墓葬,属于良渚文化早期。“祭坛”成为他们死后“永恒的居所”。对比古埃及玛斯塔巴墓葬,可以很清楚地肯定这就是墓葬,而不是什么“祭坛”,这又是中国考古学家误区之处!
(瑶山祭坛,
图片来源:《中华遗产》良渚古国专辑。2019.6)
(汇观山祭坛想象复原图。
图片来源:《中华遗产》良渚古国专辑。2019.6)
下图是瑶山“祭坛”想象复原图。根据《中华遗产》描述:它有平整的顶部。有色彩鲜明的三重土色结构。每年的春分、夏至、秋分、冬至这四个特殊的日子,太阳都会在祭坛固定的方位升起和落下,它有着“观象台”的功能,也是良渚先民懂得“观象纪念”的证据。
(图片来源:《中华遗产》良渚古国专辑。2019.6))
实际上,所谓的瑶山“祭坛”是由两层或三层玛斯塔巴叠加形成的阶梯金字塔。它就是贵族墓葬,不是什么祭坛,也不是什么“观象台”。
(良渚瑶山“祭坛”即阶梯金字塔描绘,
笔者摄于良渚博物院)
瑶山“祭坛”和汇观山“祭坛”都位于良渚古城外,汇观山“祭坛”看上去是两层的阶梯金字塔形。
(良渚汇观山“祭坛”即阶梯金字塔描绘,
笔者摄于良渚博物院)
位于良渚古城内有反山王陵墓葬,也是平顶金字塔形,但只看到一层玛斯塔巴结构。
(良渚古城内反山王陵描绘,笔者摄于良渚博物院)
在反山王陵金字塔,挖掘出十几个王一级贵族墓穴。良渚玉琮王即出土于反山王陵12号墓。大部分墓只有一个墓室,也有两个墓室。与古埃及前王朝时期的墓葬形式非常相似。
(反山王陵墓穴分布图,笔者摄于良渚博物馆)
(埃及阿拜多斯前王朝时期Iry-Hor即尧帝墓)
(良渚古城、瑶山、汇观山、反山位置,
笔者摄于良渚博物院)
大约与古埃及古王国崩溃同期(4300-4100年前左右),良渚文化崩溃消失。那么这种玛斯塔巴墓葬形式是不是就消失了呢?笔者经过进一步研究发现,玛斯塔巴这种墓葬形式在长江中小游吴越地区一直流行到春秋战国甚至秦汉时期。只是考古学家又给它起了一个新的名字,叫“土墩墓”。按照土墩墓定义,其是先在地面堆筑成高大的土堆,然后再在其上挖造墓穴。这正是玛斯塔巴墓葬建筑的方法。研究者多认为土墩墓是吴越文化的葬俗。按照百度词条描述:
良渚文化有60%左右的遗址属所谓的“土墩遗址",这种土墩系人工堆造而成,一般高约六米,也有少数高度在两米左右。许多土墩上发现有由祭坛和墓葬组合而成的所谓祭坛墓地,由以早期的赵陵山、张陵山,中期的瑶山和反山,晚期的寺墩和福泉山最为典型。
土墩墓仍然是以长条形为主,在部分土墩墓还可以看到供祭祀用壁龛,这个也是与古埃及玛斯塔巴结构类似。由于大部分土墩墓是用土,因风化流失,其形状很多变成了圆形。土墩墓通常是分布在沿河流两岸的丘陵岗峦高地,这也与古埃及玛斯塔巴墓通常分布在尼罗河西岸高地类似。
(浙江东阳土墩墓)
2018-2019年,在南京高淳区经济开发区,挖掘了一批西周至春秋时期的土墩墓。出土器物以陶器和原始瓷为主,器形有罐、鼎、釜、碗、盅等,纹饰有弦纹、水波纹、梯格纹、菱形纹等。
(南京高淳区经济开发区2号土墩,近似方形)
(图片来源:搜狐号,这里是江苏)
高淳经济开发区土墩墓出土的春秋时期一件印纹硬陶罐上有对蛇图案。这种对称蛇或对称螺旋纹图案在周时期青铜器上也可以看到。台湾排湾族百步蛇图案与此也类似。
(春秋时期印纹硬陶罐,南京高淳土墩墓出土)
(图片来源:搜狐号,这里是江苏)
笔者在旅行乌克兰期间,也见到了类似的对称蛇或对称螺旋纹图案。显示苏美尔-古埃及文化向东西传播的结果。
(乌克兰赫尔松市东正教教堂外窗户图案,
有八角星、花瓣和对称螺旋纹,笔者摄)
3000多年古埃及文明,墓葬形式经历了很多变化,其中带墓道多墓室大墓、山体岩石墓、金字塔墓等在中国地区都有大量存在。而被认为是吴越地区特有的“土墩墓”,实际就是古埃及玛斯塔巴墓葬结构形式。这又填补了一项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