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专访|杨雪锋:城市管理创新发展,专业学科更要大有所为

国家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发布《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建设指南 (试行)》(以下简称“指南”),要求各地区因地制宜搭建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指南》的发布,对全国各城市管理工作的进一步科学化、高效化开展,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也引起了社会公众尤其是城市管理专业研究人员的浓厚兴趣,并相继提出诸多富有建设性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浙江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导,地方政府与城乡治理研究院副院长、城市治理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城市发展与管理系主任、浙江省新型智库“政府监管与公共政策研究院”研究员杨雪锋教授对此“也有话说”。本期专访,聚焦现代城市管理工作的“科学化”、“高效化”和“专业化”,用“旁观视角”,从专家角度,探索现代城市管理的“专业支撑点”。

城市管理创新发展,专业学科更要大有所为
——访浙江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导杨雪锋

□ 全媒体记者 张凯华 发自北京

(浙江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导杨雪锋接受记者视频专访)

“在新时代,城市管理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这个新阶段,对城市管理学科的建设和城市管理的创新发展,都提出了新的时代课题。随着我们城市管理的愈加深入和推进,不久的未来,将更凸显出城市管理理论创新的迫切需求。学术界,要站位国家建设与发展高度,站位新时代城市管理能力和水平必须尽快得到更进一步提升角度,主动担负国家和社会责任,在城市管理理论领域皓首穷经,给予城市管理更好、更有力的专业理论指导和帮助。”2021年1月23日,由于疫情原因,记者在周末采取视频连线方式,采访了浙江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杨雪锋教授。杨教授开门见山,明确提出在新时代,城市管理学术界要积极主动担负国家和社会责任,开展扎实有效的城市管理理论研究,助力现代城市管理的创新发展。

城市管理的创新实践离不开城市管理学科

“城市管理的创新实践离不开城市管理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反过来,城市管理学科在当前形势下更要突飞猛进,尽快为紧迫的城市管理创新实践提供更好理论支持。”他同时认为,城市管理的创新实践过去、现在和未来,“一定离不开城市管理学科的不断发展,也一定需要这一学科的专业支撑。”他认为,要真正抓好、抓牢、抓实城市管理的创新实践,“需要两支力量。一是学术界要在这一领域中皓首穷经,寻求创新;二是实务界也即是我们真正从事城市管理工作的部门和同志,要在城市管理的实践领域上下求索,不断的探索发展新路。只有这两支力量既各自最大限度激发,又最大限度交融,才能产生最大化的化学反应!”

作为长期钻研城市管理学科理论领域的专家学者,杨雪锋教授对“城市管理学科助力城市管理创新发展”的认知和理解非常清醒,“理论助力实践,从城市管理学科理论界首先要回答好三个问题,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具体来说就是,一要回答城市管理学科建设与城市管理创新实践的关系是什么?二是城市管理学科为什么要服务于城市管理创新发展?三是城市管理学科又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城市管理的创新发展?回答好了这三个问题,就找到了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点,城市管理学科的建设也才有了更肥沃的生存土壤,并在城市管理的创新实践中更大有所为;城市管理的创新实践也才能得到更好的助力,城市管理工作也才能真正得到更专业、更科学的持续化发展和提升。”

杨教授认为,实现城市管理学科与城市管理实践工作的有效融合,将是我们积极应对当前城市数量和体量不断增长,城市管理任务更加繁重,城市管理问题日趋复杂的一个重要的“也是必须经过的一个途径”,将为我们各地区的城市管理改革步调不一致、发展不均衡难题寻找到一个新的突破点。

城市管理学科能够担负服务城市管理的创新发展重任

“城市管理学科极强的专业性和实践性决定了它必然能够担负起服务城市管理的创新发展重任!就目前而言,我们在城市管理方面所积累的学科知识和理论,脱胎于我们几十年的创新实践,而不是‘空穴来风’的虚无主义思想。就“城市管理学科为什么要服务于城市管理的创新发展”话题,杨雪锋教授的话语中透露出坚定的自信,他认为,城市管理学科在当下及未来的城市管理创新实践中一定能大有所为。作为近十几年来才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城市管理学科是我国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实践必然和理论需求的真实反映。

尤其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城市化发展经过这40多年的艰辛旅程,虽然累积了不少目前看来还暂时很难解决的难题,但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的丰富城市管理实践经验,“这两点的同时存在,必然要求我们一方面尽快通过总结提炼,更有效地掌握现代城市管理的规律和方法,另一方面,也必然要求我们不断地创新理论和方法,不断破解我们发展中存在的瓶颈和梗阻。这就给我们的城市管理理论创新提供了很好的契机。”

众所周知,中国的城市化是超大人口规模的城市化、超大经济体的工业化和超长历史传统农业社会的现代化三大历史进程的同步展开。在这个同步中,还伴随着我们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和深入实践。这种宏大的历史场景和极其复杂的现场感观,是西方工业化国家所没有的。它强烈的震撼力,更刷新了人类城市建设及管理的历史。“最为重要的是,我们的城市管理理论首先来源于我们几十年的深刻实践,来源于我们在城市化进程中持续不断、孜孜以求的积极探索,来源于我们中国人对‘理论源于实践’的最深刻理解和最灵活的运用。”

杨雪锋授认为,“我们城市管理的不断创新发展,最大的特点或者说优点就是,我们从来就没有‘崇洋思想’,我们现在所具有和掌握的理论,更多的是我们几十年的深刻实践所总结、归纳、提炼出来的,有着极强的‘本土性’,所以,它一定不会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它的应用性、实效性和实操性,决定了她必然能够担负现在和未来我们城市管理的不断创新发展重任!”杨雪锋教授再次强调。

杨教授的笃定和自信绝非盲目,而是来自于他多年来的实践服务。近年来,他所领导的浙江财大城市发展与管理研究团队在浙江杭州的城市建设与管理热潮中的表现可谓可圈可点。作为一名知名学者、专家,他有着中国学者传统的爱国情怀,提出了“全球视野、中国精神、本土实践”的城市治理学术理念。面对杭州市近年来日益凸显的“美丽城市建设、城市精细化管理、数字赋能城市管理、城市管理标准化体系建设”等重大现实需求,杨雪锋教授和他的团队义不容辞地参与到了这些建设热潮中,并先后承担了杭州市城市管理“十三五”、“十四五”规划以及拱墅、余杭、萧山等多个城区的“十四五”规划的城市管理发展规划等规划编制项目。

“我们的规划不是‘急功近利‘或者说‘急于求成’,而更多的是坚持了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发展、高水平治理的原则,既立足当下客观的实践需求,也着眼于长远的持续发展和延续性需要。可以这样说,我们的规划为未来城市的发展和管理更多的是,提供了一个施工图和路线图,既有现实的实操性满足,也有长期的指导性设计。”

他颇为自豪的是,他和他的团队所编制的发展规划,对杭州市城市综合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提供了良好的行动指针和政策路径,对杭州建设独具韵味、别样精彩的世界名城和幸福示范标杆城市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和贡献。这一成功,也再次证明,城市管理学科能够担负服务城市管理的创新发展重任。”

他同时认为,在现在及未来,城市管理学科能继续在城市管理创新实践热潮中“大显身手”,“在我们国家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不断取得一个个新成绩、新成就的同时,我们也看到,在城市管理领域,如前面所说,现在的城市管理也累积了不少目前看来还暂时很难解决的难题,如机制体制僵化、思想观念落后、方式方法陈旧、专业人才短缺、管理队伍老化等等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对我们城市管理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意味着我们将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如果我们能在这些方面进行更深入的大量理论研究,能把学科建设真正放在中国城市化大背景之下,能把服务地方政府城市管理的创新实践活动置于所有理论研究的根本之上,我们就大有可为!”

城市管理学科一定能更好地服务于城市管理的创新实践

在中国的城市管理学术界,先后提出过诸如韧性城市、安全城市、海绵城市、无废城市、健康城市、适老型城市等概念,也先后提出过诸如协同治理、整体治理、系统治理等理念。如今这些概念和理念已深入全国各大城市管理者与建设者心中,并化作了具体实践的理论指导。“所以说,城市管理学科是一定能更好地赋予城市管理的创新实践的!我们在上海市的‘精细化导向的城市管理标准化研究‘和成都市天府新区公园城市生态本底与建设路径’、杭州市的‘城管执法队伍正规化建设制度体系与工作方案’,还有杭州市江干区的‘城市管理标准化体系研究’、山东胶州的‘综合执法改革发展规划’等的具体实践中,更充分证明城市管理学科一定能在城市管理的创新实践中发挥更大、更好、更积极、更有效的功效,我们也应该在新一轮的城市管理的创新实践中发挥出我们应有的功效,服务于当前及未来城市管理的新要求、新需求。”

“规划是引领城市发展的蓝图,也是我们进行城市管理的依据。所以我们理论界也好,学术界也罢,要做的重要工作,就是竭尽所能地为我们的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构建一个精细化管理的标准体系,提出更科学、更合理的管理标准、技术标准和作业标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推进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中充分发挥出我们的智慧和力量,也才能为我们的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作出更新、更大的贡献。”围绕这点,近年来,杨雪锋教授非常注重相关学术活动的开展。

他围绕包括“法治政府”与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改革、重心下移与城市基层治理创新、协商民主与基层治理的三方协同、城市更新与城市气质形象再造、空间治理与城乡人居环境整治、数据赋能于智慧城管等主题而开展的诸多学术研讨活动几乎每次会场都座无虚席,“我认为很关键的一点,就是我们始终关注了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尤其是管理的创新实践中的诸多现实、客观的命题和问题,并始终坚持了以学理导向为引领,结合了问题导向、实践导向、需求导向,所以才有了学术的更强大的生命力,也才最终得到了实践中最大限度的理解和认同。像我们基于国家总体安全观,提出的‘风险预警——危机管控——综合安全治理’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分析框架,就为各城市管理提供了一个可参考、可借鉴、可实践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协同的’整合治理机制,并已在很多城市中开始实践和应用。这既是学术的贡献,也是城市管理学科的贡献。”

杨雪锋教授认为,要“普及”这些好的理念、理论,搭建一个更有效的合作交流平台非常重要,“‘好酒也怕巷子深’,要真正地推进政产学研的有机融合,我们就要努力搭建一个更有效的合作交流平台,并通过这样的平台,让我们的好思路、好想法、好点子、好理念、好理论更广为人知。”2019年,在杨雪锋教授的推动下,浙江财经大学城市管理系和杭州市城市管理局联合承办的“2019年华东地区城市管理学科建设研讨会暨中国城市与社会治理创新高端论坛”在杭州成功举办,来自国家住房与城乡建设部等部门、高等院校、科研院和相关企业的120余名领导、专家和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这就为我们政府、学术界、企业界进一步扎实开展紧密合作,协同推进城市管理创新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它不仅让我们的理念、理论得到了一次很好的阐述和宣传,更重要的是对我们城市管理部门会有一个很好的思想启发作用,甚至促进他们管理理念的大转变、大进步。”

在杨雪锋教授看来,城市管理学科还能为城市管理队伍提供良好的专业理论、专业技术等等多方面的培训服务,从而从另一个层面为城市管理的创新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和助力。“我们也要主动作为,积极和各地的城市管理部门开展校政合作活动,为各地城市管理部门提供人才培训、人才培养等服务,这也是我们积极参与现代城市管理新实践的一个具体体现。”他认为,开设有城市管理学科的大学要有主动服务地方的思想,积极为城市管理部门提供长短期结合、专兼职结合、学历与非学历教育结合、业务培训与干部教育结合的多形式教育培训体系,“要充分运用和发挥我们的专业优势,主动服务!”

城市管理是一个大课题,更是一项艰巨任务;城市管理的创新实践更是一个新命题、新要求。各地城市管理部门在致力于各自的管理职责担负,致力于本地城市的更好构建与管理的同时,也“主动出击”,主动与城市管理学科握手甚至“联姻”,主动学习并灵活运用新理念、新思想、新技能、新方法,并逐步构建一个城市管理的新机制、新体系,才是现代中国城市建设与城市管理的必经之路,也才是一座座“独具韵味、别样精彩的世界名城”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的力量源泉;各大学尤其是开设有城市管理学科的大专院校主动走出“象牙塔”,主动融入社会、融入城市,融入中国城市化进程,并为之提供源源不绝的智慧力量,才是建设与发展城市管理学科的初衷所在,根本目的所在。也唯有如此,城市管理学科,在现在及未来,才真正能大有作为、大有可为!

杨雪锋

浙江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导,地方政府与城乡治理研究院副院长、城市治理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城市发展与管理系主任、浙江省新型智库“政府监管与公共政策研究院”研究员。

授权发布,在此致谢法制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