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生命电量”显红色的50后写给新时代的信
新时代:
你好!
十九大安排了中国未来发展两步走战略。有人按这个时间坐标,在网络上炮制出一张《你的生命电量还有多少》(如上),从00后开始,每个年代一个电量示意图,其中50后的电量示意图与众不同,只剩下相当刺眼的一格红色。于是,有的人读出要只争朝夕,有的人读出了无奈和悲观。
我是50后之一,不久将告别职场,怎样面对已经到来的新时代,这一格红色偶一见到,的确有些沉重,但镇静下来,又有丝惊喜,它似乎提示着什么,它仿佛要我明白什么。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敬老、孝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的发展。”在实现两个百年梦想的宏伟进程中,“老龄化危机”是我国必须要越过去的一道坎,劳动力供给的问题按下不表,最为庞大的老年人养老,无疑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碰到过的重大课题。
开了十九大,我们有理由相信,国家会基于不断增长的老年人数量及健康与长寿的消费需要,组织生活、分配、流通与消费活动,以有力的社会保障,缓解特殊的代际交替,建立和谐老年社会,给老年人一个美好的“中国梦”。
但老年人也不能坐等国家和社会把饭做好,或者抱着老思想,指望独生子女按传统方式来承担责任。
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进入老年的人们,比起以往,会有更大自由,更多选择,更懂生活,更会珍惜。一般来讲,我们已经结束了创造物质财富的使命,但是,在精神文明上是优势资源,在人生爱好上能续写新篇,在孝老爱亲上可弥补缺憾,等等。
不管是在需求方面稍微理性的克制,还是在余热方面持久一点的释放,哪怕是独立生活的时间更长一点儿,占人口16。7%的2。3亿老年人(截止2016年底),对于社会健康发展和缓解养老压力,于国家和家庭都是一个巨大的贡献。
“新一代”老年人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其作用和价值不可低估,就看你怎样想、怎么做。
作家六六说,为了老年,我时刻准备着。为的是“拥有一个不被同情的老年”。她还说,常回家看看,多陪父母说话,甚至为不探望父母立法,这不是我要的老年——充满着对弱势的怜悯,无奈的孝道重压。
50后的主体人群,鉴于社会养老的基本健全和个人素质的普遍提升,更有条件确立作家六六这样的理念。那种以为生不逢时、悲秋伤感的末路情绪,不应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标配。把各个时代的苦难都当作自己人生的不幸,那样的歌谣,不能唱得过头了。
唐代杜甫沉郁苍凉的诗圣人生,它流芳千古的价值,不是自己的苦难与飘零,而是自己再穷困潦倒,也心忧国家安危,时刻悲悯天下苍生。自己的茅屋被秋风所破,想到的是能否多建安居房,广庇天下寒士。
想想无数革命先烈没有走到长征胜利,没有看到抗战结束,没有等到新中国成立,而我们至少赶上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接近的新时代,本来是幸逢盛世,凭什么就那么哀怨和悲叹,没有理由不应该更好地生活。
未来,精神空虚,情感孤独,恐怕是老年人最为忧虑的困境。我属于十几年的资深空巢,但似乎从不空虚无聊,也没有经常打扰远在海外的孩子,因为工作之外,读书写作总觉得时间不够用,作为一个并非从事人文工作的我,这是无意之中为进入老年所作的准备。虽然这不能证明我的未来,但我似乎找到了摆脱精神与情感困境的路径,为未来的老年生活奠定了一个基础。
拥有品质的精神与情感方面的营造与拓展,不光是读书和写作,比如公益或慈善,或旅游与娱乐,人生就不会停留在保命和长寿层面,也不会轻易陷于孤独与寂寞,相反能够保持对社会的理性,对新知识的兴趣,对生活的审美,对亲人的理解,对生命的尊重,对生死的豁达。起码,给社会和家庭少添或晚添麻烦,会作为我未来生活的目的之一。
在文学世界浪漫一生的琼瑶,之所以能以平静豁达的心态决定和交待自己的后事,她对生命和生死的态度,那不仅是文学的魅力,更是精神价值的力量。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与共和国同龄的张瑞敏,继续致力于企业发展,还每周读两本书,思维敏捷,博学多才,从不哀叹变老,也不乞求年轻人陪伴,反而被许多年轻人所追随。他在尽情感受生命之美,也给这个世界带来满满正能量。
我们是人,不是手机。“生命电量”的那一格红色,对张瑞敏们来说,它不是时间警报,不是急红了眼,而是暖暖的夕阳,在缓缓的运行,释放着灿烂的晚霞,染红云天,让余辉挥洒大地。
包括我在内,虽然多数老年人不可能抵达三十多年后的那个无比辉煌的彼岸,但无数个“夕阳红”必将为你——新时代增添光彩。
此致
敬礼!
一名50后
(本文为《人民日报》征文稿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