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民办实事不必按“十件”削足适履

与往年不同,今年武汉市《政府工作报告》没有列出为民办理的十件实事,而是将政府当年要办的实事,分列到政府各部门工作中。武汉市市长周先旺表示,考虑到十件实事涵盖不了政府要办的所有实事,今年起,该市《政府工作报告》中不再单列十件实事,将强化常态化办理机制,把实事办得更多、办得更好、办得让市民更满意。(元月6日《湖北日报》

不知始于何时的“十件实事”,已经成为基层两会《政府工作报告》的标配。这种政府公开承诺抓落实的形式,一是有助于基层抓住每年工作的重点,带动全面工作;二是能够集中力量有效解决区域内重点和难点问题,满足人民需要;三是动员更多力量参与其中,便于社会监督落实。很多基层和百姓急需解决的问题,通过两会都列入年度十件实事,从而获得得解决,取得了好的效果。

但是,随着经济、城建、社区管理、民生事业等方面的发展,需要一级政府重视解决的事项越来越多,每年年底要求进入十件实事的已是筐小萝卜多。于是,大项下面列n个小项,是最通常的办法。除此之外,只能是上一批压一批,一是放到一般工作中去,二是放到来年再安排。多少让人有削足适履之感。

严格来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计划新一年的工作,每一件都是应该且必须办理落实的,没有不可抗拒的因素,不存在有哪些工作是可以说说而可以不做的。如果因为拧出了十件实事,由此产生了“必办”可“可办可不办”,决定了政府在重视和资金投入上的差别,那就有违政府为民的宗旨和十件实事的初衷。

每年两会期间,之所以很多基层单位和部门热衷于把自己的工作挤进十件实事,确实存在着列进去了就受到领导重视,就有资金保障,没列进去,即使政府工作报告提了也不一定落实的现象。而有些基层政府数年坚持的十件实事,有的已经把它变成了让上级亮眼,在媒体走秀,给百姓赞美的“盆景”。在当前持续反对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背景下,这样的“十件实事”不要也罢。

武汉市今年没有列出十件实事,而是将更多的实事分列到政府各部门工作中,这是一种回归常态的做法。值得期待的是,武汉市市长周先旺强调今后将强化常态化办理机制。如果常态化办理机制真正建立,这比列出十件实事将更有效率、更受基层和群众的欢迎。

此文由《长江云》于2019年元月7日首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