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在职场的远见卓识

赢在职场的远见卓识

——冯道《仕赢学》全文品读

中条山客

【目录】

0、序:赢在职场;1、冯道《仕赢学-修身第一》品读;2、冯道《仕赢学-明察第二》品读;3、冯道《仕赢学-远猷第三》品读;4、冯道《仕赢学-雅量第四》品读;5、冯道《仕赢学-事上第五》品读;6、冯道《仕赢学-御下第六》品读;7、冯道《仕赢学-用人第七》品读;8、冯道《仕赢学-守身第八》品读;9、冯道《仕赢学-谋略第九》品读;10、冯道《仕赢学-才辩第十》品读

0、序:赢在职场

五代冯道的《仕赢学》(又名《仕经》,有多个版本)讲的是封建时期官场策略和技巧,既是官场权术同时也是官场智慧的结晶。通过了解《仕经》的内容,我们既可以识别官场中的某些机巧,又可以批判地继承其中的智慧。如对待上级,既要尊重,也要委婉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对待下属,既要严格要求,又要适当宽松。这些都属于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范畴,即使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也是适用的。至于其中的诈术,如果用于正当的地方,似乎也未尝不可。技巧本身是没有对错的,关键在于你的目的是怎样的。如果我们秉以公心,为把事情做好,适当地掌握一些为官行政的技巧,应该也是无可厚非的。

正如人们经常讲的:捣鬼有术也有效,阴谋有诈也有用。然而,欺诈者鲜有成事者,成事终须依靠阳谋大道。

基于此,在下按照自己习惯的三段编辑法(即【题之意】、【原文】、【今译】)对《仕赢学》进行了部分编辑整理加工。希望阅读者能够辩证地看待历史典籍,从中汲取对自己有益的因素,剔除那些对自己有害的东西。

赢在职场,了解职场成功的密码,改写人生。认真做好人际沟通,以积极的心态应对工作;抓紧时间,抓住机遇,以全新的姿态开展新生活。

1、冯道《仕赢学-修身第一》品读

【修身第一题之意】

儒家讲:格物,知至,意诚,心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基本意思为:通过明确自己的信念和目标,让自己头脑清醒,是非曲直分明。正念分明后就要努力在待人处事的各方面做到真诚二字,努力去恶修善,持之以恒,自己的修养就有了,智慧也提高了。这样才可以把自己的家庭经营好了。家庭是国家的缩影,把自己的家庭经营好了的人也一定可以把国家治理好。能把自己国家治理好的人,那么他(她)也一定能让世界充满和谐,天下太平。冯道先生从修身开始讲,为官首要立官德,官德在于忠诚、直言、清正、廉洁、慎重、勤勉。没有官德就去建功立业,那么,这个人一定是非奸即盗。做官之道,还要讲究策略,不然,人亡政息,这在历史上有许多实例。为官者不仅要个人修身立德,在强调以身作则的同时要立天下人的德,提高全社会的道德修养。这实际上是冯道在一千多年前就开启了专制社会的“要别人学习”之风。

【原文】

夫上古无官,当时是也,民衣褐而穴居,食则同食,寝则同寝,无以己之私。而三代以下,丰饶日渐,仓有余廪,厩有余畜,民始有私。乃举贤人,设百官,导致以礼仪,威之以刑法。

官者,管也。权者,衡也。所以设赏罚,明诉讼,断是非,辨好恶,检奸邪,消佚乱。管之,束之,导之,化之,衡之,以求其平。盖官不公而民不平,民不平则乱始生。故曰:平则不倾。此系于天下之治乱,社稷之安危,为宦者不可不察也。

官者,以修身为要,故立德为先,而立功次之。何也?盖修身以立德,此为体也。立功者,用也。有体,用自在其中矣。不修身立德而建不世之功者,未之闻也。故子曰:吾日休吾身,易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修身德方不殆,而功自立焉。

官之德,曰忠,曰谠,曰清,曰廉,曰慎,曰勤。忠而侍君,谠而求直,此为本也。忠谠之下,乃可以曰清、廉、慎、勤而求功。故曰,欲立功,必以德先。 然立己德,不若立天下之德,修己之身,不若修百姓之身。立己之德,仅一人而,立天下之德,众生降服,治矣。无德而求功,徒好名者,或难成其事,或为不世之奸雄。此不可不明之。

然立德者,果必立功乎?曰不然。为官求仕,修身之下,自有道术在焉。官者,诈术也,犹言兵者诡道也。夫人心自有忠奸,事理有曲直,周公公而见谤,屈原自忠而被逐,比干剖心,箕子装疯。此皆有德而忠谠之士,苟无道术,难以求自身之全,矧求功之立乎? 况事之成,功之立,不可不以曲求直,以反求正。呜呼,为政之也难也。余每历前朝之得失,未尝不扼腕太息。国之祸乱,民之危厄,皆政之咎也,未可归之于数。

【今译】

上古的时候没有官职,在那个时候,百姓穿葛制的衣服,住在洞穴,一起吃饭一起睡觉,没有私人财产。三代以后物质丰富了,有了剩余了,仓库里有多余的粮食,圈里有多余的牲口,人们开始有了私有财产,于是有人推举贤能之人设立各种官职,用礼仪教育他们,用刑法威胁他们。

官就是管,权就是称。是用来设定赏罚,接受诉讼,评判对错,分辨善恶,约束奸邪,消除淫乱的。通过管理、约束、引导、教化、评定,来达到公平。所以,官员不公则民不平,民不平就要发生动乱。因此说,民心如称不平则倾,这关系天下治乱,社会的安危,做官的不可能不认真的考虑。

做官的人,强化自己的修养最为重要,是先立德再立功。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通过自己的修养来确定德行,这是“体”。而建立功勋这是用。有了体,用自然就包括在里面。不通过加强自身修养确立德行而建立大功的人我没有见到过。所以孔老先生说,我每天都在加强自身的修养。《易经》说,君子每天都在勤奋努力,到了晚上,还在反省自己有哪些不对。修身养性,德行才会不断提高,而功业自然会建成。

为官的德行在于忠诚、直言、清正、廉洁、慎重、勤勉。忠诚以服务上级,直言在于正直,在忠诚和直言之下才能做到清正、廉洁、慎重、勤勉。所以说,要立功先要树立德行。然而个人的德行的确立不如天下人德行的确立,只加强个人的修养不如加强百姓的修养。个人的德行确立了只是一个人的事,天下的人的德行确定了,所有人都会服从,就会大治。不立德而去建功立业,不过是好名而已,有的成不了气候,有的成为大的奸雄,这一点不能不明白。

然而德行确立了,就一定会建功立业吗?不是的。做官,除了修身还有道术。做官之道,还要讲究策略(诈术),就如同用兵的诡道一样。人心有忠又奸,事理有屈有直,周公旦公而忘私却受中伤。屈原忠心报国,却被放逐。比干被剖心,箕子也只好装疯。以上这些都是直言忠臣,假如没有道术,自身的性命都难保,何以建功立业?此外,完成事业建功立业,不能不以屈求直,从反方向来得到正确的结果。哎,为政多难呀。我每每历数前朝的得失,未尝不扼腕太息。国家的祸乱,百姓的厄运呀,都是出于政事的过时,不能归结为天数。

2、冯道《仕赢学-明察第二》品读

【明察第二题之意】

明察有四:明时势、观察人,兼听,知己。

时是时机、时间,势是形势、局势,即审时度势。时势是成事的第一要素。只有审时度势,事情才有可能办成;智者还要善于造时势,以势成事,乘势谋事。此乃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也;审时势还要知进退,时势不利时要以退为进,切不可盲目行事。

观察人即辨别、识别各类人,辨忠奸,识其短长,用其长,避其短。身处官场一定要谨小慎微,见微知著。了解上司,知道上司是否明智;清楚同僚的意图为人;考察下属,任用下属,考察下属是否忠贤。上下左右都要认识清楚。很多人是说一套,做一套,所以要听其言,察其行;观察与他来往的是那些人,他的社会圈子,最主要的,有机会一定要仔细观察他看人待事的目光。知道一个人的善恶品行,才能任用贤良,远离小人,这就是知人善任。

处理矛盾或者棘手事务时,要听取各方面意见,不可偏听偏信,先入为主。尤其是要听取反对方的意见,这就是兼听则明,择善而行。

语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又云:自知者明,知人者智;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所以,明察最主要的是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欲求、诉求,知道自己的行为目的、处事的方式方法,知道自己存在的缺点、优点与长处。只有自知之人,才是真正的觉悟者。

时势会变化,人可能摇摆,事情有真伪,拿不准时一定要多听听不同意见。这是一千多年前那个历经五代十国十代君王、人称“十朝元老”的职场成功老人长乐老冯道先生的忠告哪!

(冯道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先后效力于后唐庄宗、后唐明宗、后唐闵帝、后唐末帝、后晋高祖、后晋出帝、后汉高祖、后汉隐帝、后周太祖、后周世宗十位皇帝,期间还向辽太宗称臣,始终担任将相、三公、三师之位。有人攻击他为奸人之最,有人骂他“不知廉耻”。但是,他始终坚持和事济民,提携贤良;性情宽厚,贵而不骄,只做对社会有益的事情,做对百姓有利的事情。)

【原文】

明察者何?时也,势也。审时度势,事方可济。况事有真伪,人有忠奸,言有虚实,理有曲直,此不可不察也。察而辨之,然后断真伪,判忠奸,辨虚实,定曲直。察之则明,不察则昏;辨之则明,不辨则昏。

然大伪似真,大奸似忠,文饰之,深纳之,虚实难辨,曲直难定,故察宜明察,辨宜深辨。察而不明,辨之不深,则晨昏倒置,以伪为真,以奸为忠,以小人为君子,犹以稗草为幽兰,以鱼目为明珠,鱼龙混淆,黑白颠倒。以此用人,则事无成,以此断狱,则冤狱生。故明察之道,审时一也。时者,势也。得时则有势,有势则事成,失势则事败。善治者必先乘势。

然则有势同而事异,有事同而势异,因势有就事。阐时势而通变,治之道也。知人二也。夫事之成,功之立,在于得人。然人有优劣,犹马之有良驽。而自古以降,以奸充忠,以假乱真者多矣。文以巧饰,言以虚夸,犹浮云之蔽日;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貌忠谠而心存其奸者,往往掩人耳目,混淆视听。故圣人曰:“不患人之不知己,患不知人也。不患外不知内,惟患内不知外;不患下不知上,惟患上不知下。”观其言而察其行,方可为知。

言者,一也;行者,一也。言与行符,犹貌与神合。诸葛曰:观其往来,察其进退,听其声响,詹其看视。徒其言美而形不善,此不足为凭。亦可以道察之:或间之以是非以观其志,或告知以祸患以察其忠,或示之以利以验其廉。传曰:人心不同,其犹面也。治道之要,在知上之明否,察下之贤否。上之明,事之,上之不明,去之;下之贤,用之,下之不贤,辞之。兼听三也。魏征谏太宗曰,兼听则明。兼听者,集众议正反于一身,择善者而从之,择不善者而去之,此所以明也。夫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取彼之长,补己之短,善莫大焉

故善察者见微而知著,见小而识大。知善恶,然后可以任贤良;明时势,然后可以知进退。欲除其害,必烛其奸,人未动而我先知,后发而先制,以此为政,庶可无虞。

【今译】

明察是什么?是时机,是形势、局势。只有审时度势,事情才能办成。况且事情有真有假,人又有忠有奸,信息有虚有实,道理有对有错,这些都不能不加以查明。经过查明,之后才能断真假,判忠奸,分辨虚实,清楚屈直。只要去调查,就能搞清楚,不调查就不清楚;分析辨别就能明白,不去分析就不明白。

然而,大伪就如同真的一样,大奸就如同忠诚一样,通过文饰深纳使人们难以分辨虚实,判定屈直,所以要察就要明察,要辩就要深辩。不去明察不去深辩就如同把早晨和傍晚搞颠倒了一样。把假的当真的,把奸佞当成忠诚,把小人当做君子,如同把稗草当成名贵的兰花,把鱼目当成珍珠一样,鱼目混杂就很白颠倒。用这样的人则一事无成,这样断案就会发生冤假错案。故而,明察之道,一是要审时。时就是势。有时就有了势,有势事情就能成功,失了势事情就会失败。善于治理国家的人一定要先利用势。

然而有的时候势相同但是事情不一样,有时是事情相同但势不一样,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适应事情。体察时势而进行变通,这是治国理政的基本原则。二是了解人的行为,事业的成功、功业的建立在于得到人才。但人有优劣如同马有良马和驽马、从古到今,以奸充忠、以假乱真的人实在太多了。用文辞巧饰用语言虚夸,就像浮云遮不住太阳一样。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外表堂堂心存奸佞,往往掩人耳目混淆视听。所以圣人曾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自己。不怕外面的人不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外面的人;不怕下属不了解上司,就怕上司不了解下属。听他们说什么。看他们怎样做的,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知晓。

说的是一个方面,做的又是一个方面,说和做一样,就像内心和外貌相符。诸葛亮说:看他来往的样子,观察进退的样子,听他的声音,看他的目光。只是话说的好听而行为不好,也是不足以为凭的。也可以用一下的方法来考察他,或是用是非考察他的志向,或者是告示他出了祸患,看他是否忠心,或者用利益检查他是否廉洁。传上说,人心是不同的,就像人的面孔一样。治理之道的要义,在于了解上司是否明智,考察下属是否贤能。上司明智就为他做事,上司不明智就离开他;下属贤能就重用他,下属不贤能就辞退他。三是要兼听。魏征劝谏唐太宗说:兼听则明。兼听的人,能把各种意见集中到一起,选有益的去做,把不好的去掉,这样才会明白。认不是圣贤,哪个没有过错?取别人的长处,补自己的不足,就是大善了。

所以善于观察的人会从细微的地方发现大事件,从小处看到大问题。了解了善恶之后就可以任用有才能的人;审明了时势,之后就能把握进退。要想免除祸患,一定要洞察其阴谋,对方还没有行动,我就已经知道他的意图,后发制人。以这样的方式处理政事,大约不会出现什么问题。

3、冯道《仕赢学-远猷第三》品读

远猷第三题之意】

猷(you)者谋划、打算,计谋;远猷:长远的打算,大谋略。有所作为的人,必深谋远虑,不为眼前小利而失去长远大利。人的见识决定人的谋略,见识小则谋不远,谋不远必定遭遇过多的挫折与磨难。有为者一定是谋划周全、计划周密而后采取行动,才能取得成功。

【原文】

天下事,有可为者,有不可为者。为可为之事,智也。为不可为之事,义也。

管仲相齐,遂成霸业;屈子忠谏,自沉汨罗。故有不可以成败论优劣,然事之成,功之立,必待有为之人,而必有为之人。

有为之人,必深谋之,远虑之,此所谓远猷。远猷者,思远而谋深之谓也。故三顾茅庐而鼎足立,雪夜访普而天下定。此皆明君识人,而臣下远猷故也。

诗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性之趋利也,犹飞蛾之近火,惟智者不以小而失大,不以近而失远。

故远猷,以见识为先,必顺天因时而依人。顺天,明势也;因时,趁势也;依人,顺势也。

见不远必谋不深,谋不深而事难成。为官者不可不明也。故远谋诸国,近谋诸身。谋定而后动,可克全功。

【今译】

天下之事,有些能够做,有些不能做。做可以做的事情是明智的,有些事情明知道不能做而做了,那一定是出于某种道义而为之,这就是“义”。

春秋时管仲任齐国的相国,帮助齐桓公成就五霸之一;楚国屈原为国苦谏楚怀王,不听,屈原悲愤交加,怀石自沉于汨罗江。所以讲,不以成败论英雄。然而,事情能否成功、能否建功立业那就必须等待有所作为的人,必须是有所作为的人。

有所作为的人必定深谋远虑,这就是“远猷”。深谋远虑的人,谋略长远,并且考虑影响面广大。因此,才有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的草屋而确定三国三足鼎立,宋太祖赵匡胤雪夜走访大臣赵普商谈国事而天下初步安定(在下怀疑这段话是后人加的——山客注)。这些都是英明君主善于识别人、臣下善于深谋远虑哪!

诗经上讲: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的本性是趋利避害,就如同飞蛾扑火一样。只有明智的人不因小失大,不被眼前的利益蒙蔽而失去长远的利益。

所以,深谋远虑的首要因素是见识,必须顺天应时,且依靠人的灵活性。顺天是明确地掌握局势、形势;因时是把握时机,趁势而为;依人是依靠人的灵活性顺势而为。

人的见识小必定谋划不长远,考虑问题不周到,事情就很难成功。这是做官必须知道的,必须明确的。长远的谋略谋划国家大事,小的谋划是考虑人身安全与生存。有所作为者一定是谋划周全了、计划制定了而后采取行动,才能确保成功。

4、冯道《仕赢学-雅量第四》品读

【雅量第四题之意】

腹有雅量,气自芳华。雅者,本指古代比较大的酒具,后多指喻那些有宽厚的胸怀、宏大气度的人,这些人注意行为举止,讲究姿势的旷达与潇洒,强调七情六欲都不能在神情态度上流露出来。不管内心活动如何,只能深藏不露,表现出来的应是宽容、平和、若无其事。见喜不喜,临危不惧,处变不惊,遇事不改常态。冯道先生在这里指出,在职场上谋生必须有雅量,遇到喜怒哀乐等方面的事情时神色自若,应付自如,重视风度仪容,举止稳重。

雅量者有四:首先是忍,能忍自安,不忍则危;其次是定,定而不乱,能定则成;其三是静,静而致远;其四是常,意色举止,不异于常。职场上的忍、定、静、常,能够使你进退自如,如闲云野鹤,为人生之至境。

圆括号中的文字是山客加的。

【原文】

为政者必具雅量。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雅量之有无,以别君子与小人,贤与不肖者也,而为仕者犹重之。

雅量者,忍也,定也,静也。能忍则自安,能定则自重,能静则自动。张良拾履,韩信钻胯,此所以灭秦破楚。临危不乱,处变不惊,视富贵如草芥,此谢安所以全身却敌之策。进退自如,如闲云野鹤,以天下为为己任,布衣一介而建卿相之伟业,此李泌所以兴唐之术。

士务以识器为先,廓然有天下之志,而雅量自在。

孔子厄于陈蔡而笙歌自若,稽康刑于朝市而顾影弹琴。

今夫天下仕者或蝇营狗苟,伺上司之意而逢迎;或以翰墨丹青,充博雅于士林,此皆不足为道也。

【今译】

职场上谋生必须具有宽厚的胸怀、宏大的气度。

孔老先生讲:“人格高尚的人光明磊落、心胸坦荡,人格卑鄙的人则斤斤计较、患得患失。”有没有雅量是区别君子与小人、贤慧与不肖的主要指标,而在职场上尤其看重这点。

雅量的内容有忍、定、静、(常)。首先是忍,忍则自安,不忍则危;其次是定,定而不乱,能定则成;其三是静,静而致远;(其四是常,意色举止,不异于常。)汉初张良汜桥帮助老人拾鞋从而获得一位良师的教诲;韩信忍受了胯下之辱从而消灭了强大的秦国、打败了西楚霸王。临危不乱,处变不惊,视富贵如草芥,是东晋政治家谢安保全自己、打败强敌的策略;而唐朝中期政治家、谋臣、学者李泌从一介布衣成长为卿侯将相,从而中兴大唐,正是因有雅量,进退自如,如闲云野鹤,以天下为为己任哪!

(所以),有文化的士大夫一定要有远见卓识,要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大志,这样,雅量自然就有了。

孔夫子与众弟子们在巡游列国时,在陈、蔡的地方被围困,连续困了七天,没有食物可以吃。弟子们被饿了七天,个个面黄肌瘦,有的弟子,心中因此而忧虑。但此时,孔夫子依然每天不断地学习,弦歌不绝,没有一丝毫的埋怨与担忧。西晋中散大夫嵇康在法场处决时,神色完全没有变化。要来了琴,弹奏了一曲《广陵散》,还哀叹是曲失传。

而今那些读书人,为了追逐名利,不择手段,像苍蝇一样飞来飞去,像狗一样的不识羞耻。偷偷观察与揣摩上司的偏爱与嗜好,违背自己的意愿去曲从他,想方设法奉承讨好他;或者以文章书画冒充博雅,跻身与知识分子阶层,博取晋升之阶,这些,都是不值得称道的。

5、冯道《仕赢学-事上第五》品读

【事上第五题之意】

职场,不论是行政机关还是企事业单位,实际上是一个金字塔式的等级社会。如何正确处理与上级的关系,学会与上级相处是最最重要的人际关系。曲意逢迎能够让上级得到眼前利益,却可能毁掉上级和单位的长远与将来。做上级希望你做的事情,然后保挣一定的距离是聪明的选择。对待上级要忠诚,干工作要勤谨,有了成绩不居功、不自傲;有了过错不推诿,勇于承担责任。你的上级有着予取予夺的实际权力,所以,揣摩上司隐藏起来的心意很重要,但是不要曲意逢迎。为人宜直,行事宜曲;明确时势,知道进退。如此,虽然不一定能够建立丰功伟绩,但至少可以称得上贤明。

【原文】

事上者,务以忠,以慎,以恭,以勤。事上若使君父,焉有事君父者不以忠,以慎,以恭,以勤者乎?

君父之有过,未尝不可以谏之,讽之,喻之,必明之而后快。上不可欺,欺上若欺君父也。焉有巧言令色,以蔽君父之过为忠乎?

而夸饰己功,隐瞒上过,故不可以良善称之。至于曲意逢迎,以干禄位,期莫大焉,若非奸佞者何?以此事上,焉有不身败名裂,贻笑后世者乎?

周公受武王遗命,佐成王而求治,天下归心;诸葛承先主托孤,事后主而伐魏,鞠躬尽瘁。虽时不同,势有异,但忠心一也。此二人者,不欺君过,然终不逾人臣之礼。禀忠心而事上,树万世之楷模。

忠者,为事上者立心之本,然忠,务在心而不在名。忠谠之臣,死且不惧,况权臣之势炎乎?

秉天地之正气,建不世之功业。大智若愚,大辩若讷,大忠至纯,察上过而不忤,知上好而不趋,守身持正,终不殆。

故曰:事上以忠,任事以勤,不居功,不二过,明时势,知进退,虽不能建不世之功,亦可以贤称之。

【今译】

与上级相处,务必以“忠诚,谨慎,恭敬和勤快”为根本原则。与上级相处就如同对待自己的父辈一样,哪有不以忠诚,谨慎,恭敬和勤快的?

父辈有了过错,未尝不可以谏阻他、讽刺他、用比喻阻止他,必定让他知道错了而快乐。上级不可欺骗,欺骗上级如同欺骗父辈一样。谁会认为巧言令色、花言巧语蒙蔽上级与父辈的人是忠诚的?

而那些夸大、伪饰自己功劳、隐瞒上级过错的人,绝对不能称为忠诚良善之辈。至于那些为了权力与俸禄而曲意逢迎的人更是大骗子,不是奸佞又是什么?如此对待上级,哪有不身败名裂、贻笑后世的?

西周初期,周公旦受周武王临终遗命,辅佐周成王一心追求天下的稳定与秩序,得到全天下人的尊敬;诸葛亮首蜀汉先主刘备的托孤,衷心侍奉后主刘禅,一心一意北伐魏国,忠心耿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们二人虽然时代不同,形势也有所差别,但是忠心却是一致的。这二人不欺骗上级,不钻上级有过错的空子,但是始终不逾越做人臣的礼节。依靠忠心而侍奉上级,为我们树立了万世楷模。

忠诚是与上级相处的根本原则,但是忠诚要在心里而不在口头上。忠诚正直的大臣死都不怕,还怕那些专横跋扈、趋炎附势的权势之臣吗?他们依靠天地间的正气,建立不世功业。他们大智若愚,大勇若怯,大辩若讷,大忠至纯,明察上级的过错而不忤逆,知道上级的偏好而不曲意逢迎,坚守节操,坚持正道,作风正派,不迎合阿谀,将来一定不会遭遇危险,做事不会失败。

所以讲,与上级相处忠诚是根本原则,做事要勤奋谨慎,不居功自傲,不把过错推诿给别人,明察形势,知道进退,虽然不一定能够建立丰功伟绩,但是至少可以称为有德有才的贤人。

6、冯道《仕赢学-御下第六》品读

【御下第六题之意】

在金字塔式的社会体系中,与下属相处是非常重要的人际关系,是建功立业的基础。管理下属,要以恩情小惠树立自己德性,以严格树立威信,以奖赏表彰功绩,以惩罚让他改正错误。

管理者有“四柄一诚——奖、罚、恩、威”,赏罚要分明,恩威要并重。最重要的,管理下属要以诚为根本原则。

平时不向下属显示自己的底细,保持一定的神秘感。要利用属下的短处来进行管理。与属下保持适当距离,是管理者需领悟的要义。

管理下属敬服为上,屈服为中,恐吓为下。

对下属的错误,最好的办法是威慑,宽容而不姑息,严厉而不伤众。惩罚他要对针对他的最软弱处,才能达到惩罚的效果。

【原文】

御下者,当以宽仁为要,辅之以严。仁而不失其道,宽而不失其法,严而不失其慈。

明是非,平赏罚。恩威宜相济,功过宜分明,以此御下,岂有不服之理?恩以立德,威以服众,赏以兴功,伐以禁过。寡恩则士怨,少威则士骄;功而不赏则恚,过而不罚则惰。至小过不惩则积大过,小善不扬则失大善,害莫大焉。

御下亦有术焉。必待之以诚,道之以德,施之以恩,齐之以礼,策之以道,诱之以利,慑之以威。然此鼻因人而异,因时而乘势。

不迁怒,不受谄,持正守中。

体恤下情,身为士先。赦小过,举贤才。御下莫如等子弟,功则推以让人,过则引为己责,则属下莫不服心,争用命焉。

太史公有言,桃李无言,下自成蹊,此言甚是,然言者昭,而践者希。

【今译】

管理下属,要以宽厚仁慈为主,辅助以严格要求。仁慈不失道德原则,宽厚不脱离规章制度与法规的要求,严格而不失去仁爱之心。

明确是非,公平奖罚。恩威相济,功过分明,这样管理下属岂有不服的道理?用恩惠树立德性,保持威严让下属信服,用奖赏鼓励建功立业,用惩罚禁止过错。寡恩少惠容易引起下属怨恨,缺少威信则下属骄横;有功不赏则产生敌对情绪,有过错不惩罚则产生懒惰。至于小过不惩罚则累积成大过,小的好人好事不表扬奖励则失去大的好人好事,其危害是非常大的!

管理下属也是个技术活呢。对待下属必须诚心诚意,用道德约束他,施之以恩惠,用规章制度、法律规范他的行为,用道德启发他,用利益招引他,用威严镇慑他。但是这些方法措施要因人而异同时根据形势局势和时间而有所差异。

工作中出现了问题,不要把怒气发泄到别人身上,不推诿责任;不要接受下属或别人的礼物和吹捧、讨好,保持中立和公道。

平时要体恤下属的个人情感与工作中的困难,身为士先。谅解下属的小过,(不必事事上纲上线);对于良善之辈与有才能者,要及时向上推荐,(且不可压制他们)。管理下属最重要的是与自己的子弟意义看待,功劳推让给人,错误则自己担责,这样,属下没有不服心的,会争相为你用努力的。

太史公司马迁曾经讲过:桃李无言,下自成蹊,这句话非常有道理。同样(对于管理下属问题),说的人多而践行者少哪!

7、冯道《仕赢学-用人第七》品读

【用人第七题之意】

职场上,组织的成功之道就是用人所长。用人以“擒心”为上:让各类人才甘心情愿地为组织(企业、事业法人、行政机关)服务。用人首先在识人:其道德状况、能力大小、专长等。使用人才,在于如何看待人才。大才大用,小才小用,怪才偏用。人才还需经常激励:对正直的人用功名来激励,对斤斤计较的人用实际利益来激励他。

作为管理者,最忌讳的是凭个人好恶用人,这个毛病小,不过造成一些小损失,毛病大则将使整个组织衰败倒退。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用则必尽其才。

【原文】

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故文王访姜尚而周兴,昭王用乐毅而齐破。

非常之人不常有,而非常之功亦不常有。然则行仁义,施教化,兴国安邦,辅政强民,非贤才者何?故尸子曰:“人臣者,以进贤为功;人主者,以用贤为功也。”

然贤才,非人人视之以贤,必待善识者察(之)。而众口铄金,贤与不肖,故难辨之也。

张子房谋安天下,然非高祖不能听也。韩信,陈平初事项王,项王不能用,而高祖用之,足以破楚兴汉。

范增谋虽不足以定社稷,亦可保无虞也,而项王终不能用。汉用陈平之计逐之,而楚军徒具匹夫之勇矣。

然善用人者,必善识人。不患天下无贤才,而患无知贤才之人。

知其短长,然后可以避其短而扬其长。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大才则安天下,小才则利民生。

至鸡鸣狗盗之徒,本不足取,而孟尝用之,亦可以全身而退,卒脱险厄。故善用人者,不必以亲疏贵贱,而唯才是用。亦不可以小瑕掩其瑜,以小过而失其贤。

故用人必先知其贤,知其贤然后尽其能。知其贤而不用,或用而不能尽其能,贤者与庸者何异?

【今译】

(组织或个人)要想取得不寻常的业绩,就必须使用不寻常的人才。所以,周文王在渭水边访得用直勾钓鱼的姜子牙而赢得西周的繁荣昌盛,兴旺发达;燕昭王信任、使用了乐毅而打败了强大的齐国。

不寻常的人才很少,并且不寻常的业绩也不多见。然而,执行爱民、公道的策略,发展教育事业,能够振兴国家、维护领土安全,帮助治理国家,富国强民,不是杰出的人才又是什么?所以,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先秦杂家尸子先生讲:“作为下级,向上级推荐有德有才的人就是最大的功劳;作为上级管理者,能够善于识别、使用人才就是最大功劳。”

然而,有德有才的人并非人人识的,必须等待善于识别人才的伯乐。但是,众人之口就像一个大熔炉能够熔化金银一样,是贤才还是庸才,是非常难以辨别的。

张良张子房谋略高明,能够安天下,如果不是汉高祖刘邦,其他人可能不听他的;韩信和陈平最初都是为西楚霸王项羽服务,但是霸王项羽不信任使用他们,而汉高祖刘邦能够使用他们,最终打败了西楚而建立了西汉。

西楚霸王项羽的谋士范增,其谋略不是十分高明,但也足以保证西楚平安无事,但是霸王项羽还是不信任使用他。汉高祖刘邦使用陈平的计谋让项羽赶走了谋士范增后,楚军失去了谋略,仅仅剩下了匹夫之勇。

善于使用人才首先必须识别人才。不必忧虑天下没有人才,(天下处处是人才),关键是识别人才、知人善人、用其所长、用得其所啊!

知道人的长处与短处,然后避其短而扬其长。这就是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哪!大才足以恢复秩序、安定天下;小才则能够利民济生、稳定市场。

至于偷鸡的摸狗的,本来就算不上人才,但是孟尝君能够使用他们,所以才能够从强秦的虎口顺利逃出,全身而退。所以,善于使用人才的人,不必计较亲疏贵贱,有才就用。也不可以因某人存在小的瑕疵而不使用,也不要因某人存在小毛病而掩盖他的才能。

所以,用人首先必须了解他的道德状况,其次才是他能力,有德有才者让他们自由发挥作用。明明知道某人有德有才而不用或者大材小用,那么,人才与庸才还有什么区别呢?

8、冯道《仕赢学-守身第八》品读

【守身第八题之意】

职场谋生一定要保持节操,洁身自爱,守身如玉。世事变化无常,为人处世要谦虚谨慎,做官理政要客观公正、清正廉洁,处理个人事务一切从简从省。廉洁律己,对上忠诚,对下宽厚。

聪明的人在短平快的项目上获利,有智慧的人选择远祸避害。事事留个余地,有功不自居,有过不推诿,可保平安久长。才高容易招来诽谤,功大必定招致毁灭。只有智者不彰显才能、不居功自傲,所以能够保全身家性命。

场面上什么时候都不要恃强凌弱,强胜弱只是一时痛快,弱胜强才是一世英明。

【原文】

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故守身者,常也。

守身若处子,而以德操为重。世事多变,富贵无常。故为人宜谦,为政宜清,为事宜简。正以处心,廉以律己,忠以事君,宽以待下。

不矜伐而天下莫与之争。慎思寡言,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知常守身,尚也。

福祸无常,焉能自知?夫满则亏,盛则衰,物之常也。韩子受知于秦王,而谗于李斯;孙膑鉴赏于魏侯,而毁于庞涓。之二子者,均无过愆,而怀壁其罪。

才高而谤至,功成而毁随,惟智者能避之。故曰,功不可居,才不可恃。居功恃才者,危矣。故宜常怀惕惕之心,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曰,风起于青萍之末,而智者不捐细微。久乘富贵,祸积为崇,富贵而勿骄矜之气,尚也。

守其雌,藏其拙,不矜才,不使能。武侯曰:“范蠡以去贵为高,虞卿以舍相为功。”进退有据,取舍有度。功高而不居,功成而身退,此全身之妙策。

【今译】

《诗经·大雅·荡》云:凡事都有个开始,但经常不了了之,没个结果(讽谕持志不终的人,用以告诫人们为人做事要善始善终)。所以,保持节操、洁身自爱、守身如玉的人做事情能够坚持到底、善始善终。

守身就要像干净纯洁的处子一样,而尤其以道德节操为重。世间的事情经常发生变化,富裕与尊贵也不是恒久的。所以,做人应该谦虚谨慎,当官应该清正廉洁,处理个人事务一切从简。心地要始终保持客观、中立、公正,廉洁自律,对待上级要尊重与忠诚,对待下级诚实厚道。

不骄傲自满、自高自大,就没有谁能够竞争过你。遇到事情仔细认真周密的思考后再行动。性情保持沉静,不声不响,少说为佳。有所作为的人不自负其才,藐视他人。知道事物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和法则,洁身自爱,励志如冰。这是非常高尚的事情。

福祸变化没有规律,怎样才能做到自知呢?月满则亏,盛极则衰败,欹满则覆,这是一般的规律。(战国时期)韩非子受到秦王嬴政的赏识,但遭到大臣李斯等人的嫉妒,最终被下狱毒死。孙膑受到魏侯的赏识,却受到大将庞涓迫害而遭受膑刑、身体残疾。这两个人均没有什么过错,都是因为身怀奇才而遭受迫害。

才高容易招来诽谤,功劳大必定招致毁灭。只有智者不彰显才能、不居功自傲,所以能够长久平安。所以说,功不可居,才不可恃。而那些居功自傲、恃才傲物的人,一定处在危险境地。因此,有才能的人应该常常警惕自励,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俗话说,风是从草叶上刮起的,而精明的人是非常注意细节的。长期生活在富贵之中就会埋下祸端哪!享受富贵而没有骄傲自负、傲慢自大的习气,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知道什么是强大却安守柔顺的地位,合理地掩藏短处、缺陷,巧妙地、不经意地展示你的长处,有才不恃,不显能耐,有德不失,坚守原则。武侯诸葛亮曾经说:(吴越争霸时期)范蠡功成身退很高明;战国时期赵国的上卿虞卿抛弃万户侯的爵位和卿相大印对赵国、对自己都是有功劳的。一事当前,是进是退要有根据;是得是舍要有个限度;功劳再大也不要居功自傲,功成身退,这是保全身家性命的妙策啊!

9、冯道《仕赢学-谋略第九》品读

【谋略第九题之意】

为人处世谋略是不能少的,无论是建功立业还是为国谋划都不能没有谋略。谋无定法,好的谋略随心所欲,因势而异,各呈特色。直接击打敌人不如放纵他、引诱他至自己设定的境地,一击而成。

要想压制对方,就一定先抬高他;要想从对方那里索取,就一定要先给予他。

成大事者,靠远见卓识制定谋略,靠胆识完成计谋。最高的谋略是攻心,最高的智慧是让人心服口服。最大的作为是无为,最大的谋略是无谋,是出谋划策的最高境界哪!

【原文】

谋不可无。上以谋国,次以谋功,下以谋身。文王访姜尚成王道,桓公用管仲而成霸业。故君不可无谋,君无谋则失国;臣不可无谋,臣无谋则失禄;人不可无谋,人无谋则失身。

故曰:兵不在多而在勇,将不在勇而在谋。霸王拔山举鼎,勇夺三军,终成垓下之败将。汉高用良、平之谋,而卒得天下。刘备有关、张、赵云,皆天下之良将,然惶惶然如丧家之犬,而遇诸葛亮,而三分定,以谋故也。

然谋无定法,计非一端,唯在乎一心而已。因势利导,随心所欲。

胜敌之策,务在知己知彼。我必知彼,而务使彼不我知。真示之以假,假示之以真,强示之以弱,弱示之以强。

敌强不可轻取。避其锋,攻其弱,以退为进,以守为攻。欲抑之,必先扬;欲取之,必先予,深谋而徐图。

上谋者攻心,上智者服人。故下一城不如得一邦,胜一敌不如多一友。

然谋亦有道矣。权不可弄,谋不可恃。立身正,自有浩气在胸,谋自在其中矣。故曰,智术百端,不如一心守正。

以假乱真,真自为假。鱼目混珠,瞒天过海。

以彼之术,窃为我术,以彼之功,窃为我功。移花接木,偷梁换柱。

君子感之以义,小人招之以利。人弃我取,人抑我扬。

挫锐解纷,和光同尘。持中守正,克敌之要。

【今译】

谋略是不能少的,无论是建功立业还是为国谋划都不能没有谋略。周文王寻访得到姜子牙而成就西周王道,齐桓公任用管仲而成就春秋第一霸。所以,作为君主不能没有谋略,没有谋略则可能失去国家;作为臣下不能没有谋略,没有谋略则可能失去俸禄;作为个人也不能没有谋略,没有谋略则可能失去人身安全。

所以说,战场上兵不在乎多少而在于勇气,作为将军不在于勇气与蛮力而在于他谋略。西楚霸王项羽力大无穷,能拔山举鼎,他的勇气是三军之冠,但是最终还是兵败垓下,自刎而亡。汉高祖刘邦能够信任使用张良、陈平等人的计谋而终得天下。刘备拥有关羽、张飞、赵云等勇夺三军的大将、良将,但总是惶惶然如丧家之犬,没有一块立足之地,而遇到谋士诸葛亮后三分天下有其一,靠什么?谋略。

但是,谋略没有固定的程序和确定的方法,自古至今,谋略没有千篇一律的,在乎的是用心用意,根据敌我双方实际情况因势利导,随机应变,成就谋略。

能够战胜敌人的策略一定是知己知彼。我方一定要了解对方,而不能让对方知道我们的真实情况。真真假假,强弱不明,让对方难以掌握我们的实力。

遇到强大的敌方不轻敌、不害怕,避开其锋芒,打击他的软肋,以退为进,以守为攻。要想压制对方,就一定先抬高他;要想从对方那里索取,就一定要先给予他。深谋远虑,计划周密,慢慢地图谋他。

上好的谋略是争取人心,高明的智慧是让人心服。所以攻城略地不如征服人心,打败、战胜敌人不如多交往一个朋友。

然而谋略也有它的基本原则。不可以专权、玩弄权力,不可以依靠谋略获取不正当利益。立身处世客观、公正、中立了,自然刚直正大的精、气、神就充满胸间、浩气凛然,高明的谋略也就了然于心。所以说,好的谋略各种各样,千变万化,但是都不如一心一意坚守正道。

以假乱真,真真假假,真的也如同假的一样,假的如同真的一样。鱼目混珠,瞒天过海,也是谋敌取胜的策略。

把对方的技术、战术拿过来为我所用,把对方的功劳拿过来我所用;移花接木,偷梁换柱也是战胜对方的谋略之一。

对敌方正直的将领用道义感召他为我所用,对敌方贪图利益的人那就直接用利益招降他、利用他。对方不信任的人员我们要尽力争取,对方压抑、不使用的人员我方要高调使用。

摧折对方的锐气,让他们的士气受挫,抓主要矛盾解决纠纷;锋芒内敛与世无争,而与嚣杂尘俗相融合。持守中道,坚持客观公正,是克敌制胜的法宝哪!

10、冯道《仕赢学-才辩第十》品读

【才辩第十题之意】

明辨是非、规劝他人在职场上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劝诫的时机和地点,比机智的语言更重要。处世为人,当自以为聪明时,祸患就埋下了。劝诫别人,可以讲的是事情的对错,不可以讲的是人的对错。明智的人只想改变事情的形态,而愚昧的人则想改变人心的形态。

规劝他人,道理要客观、公正、中肯,而言辞却要委婉含蓄。

规劝他人要思考的是自己的身份地位,说话的分量,如果这些不够,那还是选择沉默罢!时问站在忍耐者一方,善忍者赢。

【原文】

才辩之术,尚矣。然能者渐稀。古人逞才恃辩,或以谋国,或以干禄,或以谏主,或以全身,或以联纵,或以明理,非肇于一端,而言殊途一,皆以服人为要。

故鬼谷子曰:“言之不从者,其辩之不明也。”辩之不明,而谋难以行之。况人有明智昏昧平庸,韩非“说难”,良有以也。

而辩者亦有忠奸。忠者直陈主过,曰谏。奸者巧言悦上,曰谄。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或讽喻,或直陈,要之皆求实效,而务不可徒图直名。上过之不改,终为己祸。故巧言悦上,不若忠言以告;饰上之过,则为佞人。

古语云:君明臣直。然指陈上过,非说之难,而受之难也。故曰:为忠臣易,为贤臣难。忠臣者,殉其身以成其名;贤臣者,毕其功而全其身。一己之身固不为重,而置君父于何地,社稷于何地。

优孟、东方之徒,譬之喻之,而不直摘君之过,此为明智之举。

故辩宜理直而辞婉。语激气盛者,易怒人主,徒留忠谠之名,于事无补矣。强颜纳谏之主如唐太宗者亦不多见,而魏征适逢其盛,故能成其事。尚遇昏蒙之君,则危矣,故为忠臣哉。由此观之,辩者没有高下之分,然辩亦有术矣,为官者不可不知。

【今译】

自古以来,依靠口舌之利,纵情施展才能是非常时尚的。然而依靠口才明辨是非的人越来越少了。古代人辩驳议论、争论是非,纵情展现才能,有的图谋人的国家社稷,有的是为了争取俸禄,有的是为了规劝主人,有的是为了保全自身,有的是为了联合起来抵御强大的敌方,有的是为了明辨事理,并非为同一个理由,辩论的方法也不一样,但是其目的一样,就是为了以理服人。

所以,鬼谷子先生讲:“给别人提出了建议而不听从,是因为你的理由没有讲清楚。”道理没有讲清楚,谋略就难以实行。况且听的人有的聪明智慧,一点就通;有的昏昧平庸,毫无才干,榆木疙瘩,费尽口舌也说不通。韩非老先生有文章《说难》,专门讨论这个问题,我是非常赞同的。

同样,辩论者有的忠厚老实,有的阴险、虚伪、狡诈。忠厚老实的人直接指责主人的过错,这叫做“谏”;阴险狡诈的人巧言令色取悦主人,这叫做“谄”。

人并非全是圣贤,没有人能够不犯错误,不论是讽刺比喻或是直言陈告,要求必须达到实效,切不可虚图直臣、忠臣的名声。上级有了过错而不改正,你也可能因此而受到损害。所以讲,巧言令色取悦上级不如忠诚正直地告诉他存在的问题。粉饰掩盖上级的过错就是心术不正的人。

古语讲,上级贤明了下级一定正直。然而明确指出上级的过错并非难事,难的是被劝说者的不肯接受。所以说,做忠心耿耿的下级容易,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人非常困难。忠君爱国的臣子(对上级忠诚又爱护单位)不惜牺牲身体来成全名声;而德才兼备的人既能够讽谏上级改正错误又能够保全自己。个人的身体并不重要,(你做了忠臣)却把上级置于什么境地?把国家与人民置于什么境地?(把单位和上级置于什么境地?)

春秋时代楚国艺人优孟、汉武帝时期东方朔,他们滑稽多智,常以谈笑讽谏,而不是直接指责君主的过错,这样做是非常聪明理智的行为。

所以,与人辩论,道理要客观、公正、中肯,而言辞要委婉含蓄。那些言语激烈、气势很大的人容易激怒上级(君主),只不过留下忠诚正直的虚名而已,而对于上级所犯的错误没有任何补益。能够忍受盛怒还接受直臣规劝的如唐太宗李世民这样的明主非常罕见,而敢于冒犯皇上的威严而直言相劝的魏征,恰逢唐朝初立的强盛时期,数个因素成就了这个好事。假如遇到的是个糊涂平庸、凶狠残暴、不讲道义的帝王,魏征就玩完了,只能做个忠臣了。这样看来,辩论没有什么高低之分,然而辩论还是有技术的,有技巧的,尤其是在官场上,公务人员不能不知道。

2021年1月24日星期日,上阳书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