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的捷径便是炙热的专注,常遇十种书法难点解析,带你跨越障碍
学书法的人不论古代还是当下都是络绎不绝,绵绵瓜瓞。可谓是在文化进程当中自然组建的一支队伍,可以说这支队伍成千上万,皆是读书识字之人。纵观历史之洪流,学书者是千千万万,可成家成师者也只是稀星寥寥。古人的时代我们只能从历史或是传说故事中略知一二,对于当时学书法的种种已无从追溯。见到的也只是著名书法家如赵孟頫、米芾、王羲之、欧阳询等书法大成者的作品,所以对古时的文人学书就不敢妄言。
纵观今日之书坛,更是让人啼笑皆非。各类奇葩书作遍布华夏,各种以博人眼球、赚取流量、搞怪恶作、喷墨射汁、胡乱跟风的歪风邪气比比皆是。越是在这样那或样的以低俗过市,以搞怪之资风靡网络之时,我们越要清醒头脑,保持传统书法艺术的传播,在前人的基础上寻求创新,才能够站住脚跟。我相信部分书友的内心已经在左右摇摆了,因为有些人以喷墨射汁的伎俩在网络世界里大赚流量,甚是风光赚的盆满钵满,着实让人眼红。但是回过头来,这种妖娆之姿岂是我辈书者所为之事。所以在这个风口浪尖之上,更要以传播正统书法为目的,为真正的书法爱好者提供良好的学习参考。学习书法的首要就是学会对书法艺术的欣赏,只有懂得欣赏一副书法作品时,才能更好的读帖、临帖,我在前期文章《只有提高书法的鉴赏能力,才能提高书法水平,简述书法欣赏的要点》中明确阐述了书法艺术审美的关键所在以及读帖的基本技法。有感兴趣的朋友欢迎前往指教批评。
综上所述可以说是很多人在书法练习过程中一味的追求名利,一味的寻求书法的捷径。纵使在书法道路上越走越偏,甚至忘记了书法的传承。其实在我的很多的文章下面都有很多的网友留言说:”现在工作比较繁忙,时间也比较紧凑,家庭也要顾及,时间就显得非常的紧凑,有没有练习书法的捷径,或是能够快速见到结果的方法“。其实我不止一次两次的告诉各位网友,书法练习是没有捷径的,但是还是很多人再问。这一点我是比较欣慰的,这是一种对书法炙热情感,但也比较担忧,担忧的是在这样急于求成的心里作用下,很容易走偏。甚至是走火入魔,江湖再出一个东方不败,书坛就又多一个射墨高手。
为了能够解决诸多书友的疑难,潜心总结归纳在书法练习过程中容易遇到的难点,对这些难点加以解释,希望能够给荧屏前热爱书法艺术的你有所帮助,以下十大书法练习的难点解析,纯属个人遇见,仅供参考。
一、选贴是书法练习至关重要的环节,选贴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读帖和临帖的顺当,关乎书法的成败
1、在万千字帖中如何遴选出优异的法帖
在文章的前面就有提到过选贴的重要性不亚于读帖和临帖,是书法练习的重要步骤,选贴就如同拜师,拜字帖为书法的老师。既然是拜师,就要拜名师,正所谓名师出高徒。像颜真卿、欧阳询、 褚遂良、柳公权等的碑帖历经数百年依然独占鳌头,屹立不倒,这就是好帖子,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当代也有很多大书法家如“二田”、苏适、范曾等也出了不少的字帖,虽然也备受大众的喜爱,若将其作为书法学习的参考确实不错的学书伴侣,若是作为字帖来临摹,就稍逊火候,这样就失去了书法千古传承的文化砥柱,很容易将自己陷进泥潭,很难做到创新。
中国书法有6000年的历史,历代都涌现出优秀的人才。王羲之、王献之、张旭、怀素、虞世南、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等等古代书法大师,几乎每个中国知识分子对这些人都比较熟悉。他们的书法造诣近乎完美,可以说已经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他们的作品经过了一代又一代的学者的鉴定和评价,最终成为“法帖”文本。如今,没有一个书法家的作品能真正被称为“法帖”。显然,在选择职位时,应优先选择古代的法帖。当然,这并不是说现代书法学不到,而是应该吸收一些现代大师在学习传统之后的力量。
2.选自己喜欢的法帖,一见钟情才能提高极大的兴趣
喜欢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力量,它会通过感官系统刺激你的肾上腺素,使你对喜欢的东西产生浓烈的兴趣,也就是说对一种事物的好恶决定一个人的兴趣,兴趣会影响态度、态度左右着行为,行为决定结果。当你乍一看这些帖子时,它们会更适合你的审美风格,引起你的共鸣。当你研究这些帖子时,你会更加关注所有的细节,并尝试模仿它的各种技巧和风格。即使你为此而努力,你也会倍感幸福的。就好像你喜欢一个女孩,每天要走很远的路,并且路上满是荆棘、杂草,吃很多苦头,搞的狼狈不堪。即使这样辛苦,当你见到女孩时一切的疲劳就烟消云散,而且眼里满是幸福甜美的光芒。所以在选择字帖的时候,除了要考虑选法帖和最优秀的字帖外,还要考虑选自己喜欢的帖,这样你会更快入门。。只有当你入门了,有了对书法的理解和感知,你才会逐渐变得理性,即理性地审视历代各流派的书法风格,最终克服和完全抛弃基于对过去的兴趣而选择法帖的情感选择,在这次你无疑提高了书法水平。
初次选贴怎么做:照着一个词做,一见钟情准没错
3.如何正确临帖,做到 “细看”、“精临”、“ 深悟”才算正确临帖
按照一见钟情的方法把帖子选好了,接下来可不是把选好的帖子放在家里下崽长毛的,而是要打起12分的精神开始书法练习了,那就是万里长征第一步——临帖。
临帖也叫临摹。临,是照着字帖去写;摹,是用半透明的纸覆盖在字帖之上进行拓写。
前瞻性临帖是学习先辈书法的有效途径,是实现创作自由不可缺少的桥梁。只有在这个阶段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从前人的经验和本质中学习,创造出一个“古不乖时,今不同弊”的好作品。虽然大多数人知道临帖的必要性,但他们不一定对临帖本身有深刻的理解。在书法创作领域有境界的差别。”临帖也存在境界的差别。苏东坡说:“察之愈精,拟之愈神”,意思是说临帖时观察得越精细,临摹出的作品越有神采。在一定程度上,帖文水平的高低影响着后期的创作,这一点往往被书法爱好者所忽视。
如何正确临帖? 大体说来,临帖境界可分为三个层次:“细看”、“精临”、“ 深悟”。
(1)细看,我们应该仔细研究书法的写作风格、字的结构和章法。我们不仅要静态地把握笔画的形式,而且要动态地理解点与点之间的呼应关系。在结构上,不仅要看到线条本身在空间中的排列,还要注意线条被分成两个平面后的空白处的分布,从而了解空间分布的原理。在整体构图中,应注意行距、正相关、笔迹密度等因素。在这一阶段,主要的解决办法是提高观测能力,详细了解方法。许多学习者一定很粗心。一般来说,他们似乎离原来的帖子不远,但是他们丢失了很多细节,这与抄书没有什么不同。祖传书法的魔力往往在一笔、一幅画甚至一个小动作中充满魅力。临贴时,眼睛应该像一个放大镜,可以放大普通人不注意的细节。我们能否仔细观察,关系到我们能否有一个高的地平线。如果我们不擅长,我们就不能有一个很高的地平线。因此,受训者不应盲目、机械地模仿。他们应该多读一些法帖,多观察。
(2)“精临”孙过庭说:“心不厌精,手不厌熟”。”所谓“手熟”,不仅指外表,也指精神。为了形神兼备,一开始写得慢而不熟练是很自然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一定程度上,修行使人完善,精神就诞生了。事实上,“精临”对每个学习者来说都是天生的困难,但这是所有学习者的基础。在众多受训者中,真正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并不多。原因有两个:一是在临习之初,未能做到“眼到”的境界;二是心态浮躁,临摹功夫尚难达火候。
(3)“深悟”“学而不思则罔”。用心去感悟、感悟点画的形态和呼应,顿悟结体的神态和照应,理解词与词之间的动态与顾盼,理解线与线之间的分布与亲疏,实现线与线之间的布局与和谐。所谓的“相似度”不过是对法帖外在形态上的深刻理解;要把握法帖的风格意境和精神风貌,就必须“感悟”一部作品的情感变化、写作动机和内在修养做出幻想和感受。因此,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也就是说,书法贵在神采,字写出来要有生命,有神情动态;而在字形结构和笔画上精细,却神采不足的,只能算是次一等的水平。一。一个人如果写的字既有形质之精美,又有神采之鲜活,那么他就等于从古人那里继承到了精华的东西。
二、 好高骛远、不临帖就像成为书法家的可能性绝对是等于0
很多朋友在临帖是分感受到枯燥和烦闷,加之工作和家庭事物的繁钜,导致时间比较紧凑。所以很多书友就给我留言说,"不临帖可以练就一手好书法吗?"我的回答是不能。然后就有朋友有发问了,第一个书法家他临的谁人的帖子啊。这使得是非常的茫然,这不就是在问世界上是先有蛋还是先有鸡的问题。但是我觉得有必要简单的叙述一下关于这一个问题,在前几期的内容中讲到过书法艺术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要讲的是中国文化孕育了书法艺术这门科学、首先中国文字的形成是历经了千百年不断更新的,简要的说就是中国汉字在每一位书者哪里提升了。经过时间的洗礼书法艺术就慢慢的形成了,而第一个书法家就是更新了这一艺术。所以啊,不临帖是注定练不好书法的,其缘由有三:
首先,不临帖,就不能从法帖中学到丰富的技法和审美法度,因而自己的俗气无法去掉,随手乱画,没有楷模,没有参照,即使闭门苦练终生,也与书法无缘。
其次,中国书法有几千年的历史。这一代艺术家继承了前人积累的经验,反复融入自己的审美风格,逐渐形成了一个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具有丰富而细腻的文化艺术技能。如果你不懂中国书法,就不能从事书法活动。即使你已经学会了你父亲、老师、同学、朋友或邻居的话,它也是一个帖子,但它不是一个法帖,它也能让你进步,但这个进步是缓慢而迂回的,但也不例外,间接继承了传统书法文化。
第三,书法的质量与书法的审美原则有关。什么是好,什么是坏?好,好到什么境界,差,差到什么程度?原因是什么? ——这都需要有标准。虽然中国书法没有绝对标准,但也有相对的审美原则。一件好的作品必须有两个基本层次:一个是传统书法艺术的传承,另一个是个人审美风格的融合。所谓“继承与发展”是书法作品评价的两个基本标准。其他规则基于这样一个评估框架。如果我们不坚持,我们将摒弃传统,继承传统书法。在第一关上就失败了,还谈什么好不好呢?
三、没有创新的继承和渴望快速成功都只是一介书匠,难成大家
当然,书法初学者必须从古代法帖入手。你是否学好这个传统,决定了你将来书法的基础。然而,学习古代法帖是为了临帖的最终创新,而不是遵循旧帖子,坚持惯例。许多人致力于传统的技艺,甚至是精雕细琢的形式和精神,但他们不愿向今天的人们学习,也不愿与现代书法的老死联系在一起。他们都指责它是丑陋的书法和糟糕的字帖。他们自己没有走出雷池,也不愿意创造新的方法,他们总是从祖先的口袋里掏出来,以至于半生书匠,,永远不会成功,这叫做没有创新的继承。与此相反,许多初学者渴望取得快速的成绩,轻视传统,直接接受所谓的“大师和名人”和“金牌竞赛的获胜者”。他们模仿和跟随他们的手。经过几个月的快速成功,他们偶尔会走向不朽,或者在获奖之后。偶或获奖之后便飘飘欲仙,四处招摇自擂,轻蔑传统,口头禅曰:“尔等尽写字,乃书匠耳!余书者,艺术也!”
这两种人,前者犹可成匠,后者则只会走火入魔。
四、 只一味的临摹,不细心领悟,亦难成功
初步临帖的朋友,一般很重视对单个字的笔画、结体的观察和临摹,却很少关注字与字之间的关系,忽视对作品整体章法的把握,更不会去体验和感悟作者当时书写时的情绪以及在作品中所表露出来的迹象,也更说不上对作品所透出的个人综合修养、创作风格、及作品意境的把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临帖的质量和效率。在书法实践中,有人临了几十年的帖,字临写的很像,但却更像是标本,呆滞死板没有神采,缺少灵气。所谓画龙容易,点睛却难,难在有没有精神,有没有生动的神韵。要克服这个缺陷,就得读帖。读贴,好多权威解释是,读帖中文字的内容,了解帖在说什么,然后去感悟当时作者的情绪。我认为这种说法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很不全面,也缺乏说服力。试想,如果只需要去读文字内容,我们完全可以从电脑里调出一份印刷体的《兰亭集序》的文章,看吧,你能提高书法水平?鬼才相信!其实,读帖说白了就是看帖、赏帖、悟帖。即全面地看由一字到一行,由一行到一篇,不光看点画、看结构,还要看章法、看布局、看风格、看意境。通过多看,直到看懂帖里透露出的书法的美,并去反复欣赏其中显现出的意境和风格;最后达到感悟,悟出其中的深层的艺术素养、时代风貌和书法的文化内涵。这样,我们才会得其“意”而忘其“形”,虽不形同,却能神通。
五、 只注重余书法的修炼,不重视理论的研究
历史上,有一个关于孟母三次搬家的故事。孟子小时候,家前有个坟场。经常有人死后被送到这里参加葬礼。葬礼要举行。家人哭得像牛和马一样四肢着地。孟子经常袖手旁观,深受影响和熏陶。孩子们最大的特点是善于模仿。每次回家,他们都会在后院挖洞,把人弄得泥泞不堪,然后大声哭。孟母得知孩子会误入歧途,毁了他的前程,震惊不已,不得不迅速行动。所以,孩子们无缘无故地模仿葬礼,因为他们幼稚无知。如果我们想看一个坟,不问谁埋了,我们会在地上哭,这不是一个大笑柄吗?--学书法也是这个道理,要明白原理:此帖谁写的?怎样情况下写的?师承哪些流派?有啥特点?品位何如?学他的帖合不合适自己?我们应该学那些方面?此外还要知道学书的一般规律,比如说,学理论你可以明白:书法有法,但无定法。有法不死,无法不乱。初学者求法,得道者用法,高迈之人弃法;正书是手段,知法是要求,用法是目的;正书言法,行书达意,草书纵情;无隶楷不古,无楷行不稳,无篆草不畅;楷意重而行死,隶味重则草拙,无行意则楷滞;学楷老不如少,学草少不及老…等等。只有明白了这些道理,我们习书时才会有的放矢。人常说“理论不明,实践不灵”,书法要写好,理论来指导。适当的理论学习能使你事半功倍,盲目的实践只能使你事倍功半。
六、不互相交流,不单独修行,井底的青蛙难成书法大家
辩论中的真理是清楚的,交流中的学习是进步的。沟通不仅是展示自己的作品,也是让别人指出问题所在。更重要的是,学习别人的长处,利用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弱点。在练习书法时,有些人坐在书房里,呆在室内,苦思冥想,坚持不懈。虽然有一定的收获,可写的字还是上不了宣纸,做了一辈子的书匠,却不曾真正成为一个书法家。其主要原因,就是不和人交流,独自苦练,直练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直练得井底之蛙看不到天。
七、 独守师门、排斥异己、学习书法,死守一家之长是没有出息的
上世纪末,金庸的武侠小说风靡全国。他的小说生动地演绎了中国武术精神。在他的著作中,江湖侠士继承了他们的老师,坚守了他们的门派,拒绝了他们的对手。结果武功平平,难成高手,他们总想称霸武林却屡屡梦幻破灭;而只有像令狐冲、郭靖那样不为门户所困,兼学众家之长的人,才能最后成为独步武林的武学大师。这种现象在书法界是一样的。古人讲,“书临千碑方创体”,这有两个意思:一是强调临写的量要大,二是要广临百家,兼收众家之长。临帖没有量的积累,是不会引起书写质量的飞跃的,《汲黯传》闻名天下,可这样的小楷经典,是作者每日万字的练习量下成就的境界。另一方面,学书法应博采众长,像蜜蜂采蜜一样,采的众花香,酿得绝味蜜,只有“学百家之言”,方能“成一家之言”。学习书法,死守一家之长是没有出息的。
八、一时的热情冲动,三分钟的热情,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岂能学好书法
正如每一个去过华山的人所知道的那样,游客没有挑山工走得快,他们不紧不慢,脚踏实地,虽然来自你的身后,但最终却总在你的前边。为什么?是他们坚持不懈,永不停息。很多朋友学习书法只是基于一时的热情冲动,三分钟的热情,文房四宝还没置全,就偃旗息鼓了;有的人有长远的打算,打算用十年的时间来学习书法,但在这十年里,他们有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有时会输半年,一提到笔就觉得没有进步。他不感兴趣,草草写了一会儿。一次练一天,三天不练一天。这样的练习已经持续了十年,效果不如几个月,我们怎么能学好书法呢?
九、还未真正完全入帖,就急急忙忙换帖, 更弦易辙、乱投师门
人们常说“久病乱投医”。慢性病患者总是很着急。起初,去看医生,别人开的药只吃了一副,觉得效果不是很好。由听说某个地方有一位神医。所以我很快就去见他了。结果,没有吃药就去了医院。如果你继续这样下去,更不用说神医了,连神仙也救不了你。学习书法也是“久病乱投医”的一大禁忌。这山望见那山高的做法。临帖,一般要经历入帖和出贴两个阶段。入帖就是经过长时间的临摹,熟练准确地把握了某一帖的书体特征和风貌。出贴就是在形和神两方面能熟练地把握原法帖的风貌,而在换帖之后能自觉地摆脱原帖的影响,临什么像什么,不再受原帖的束缚,摆脱了原法帖局限。在实际中,有好多同志还未真正完全入帖,就急急忙忙换帖,接着还没学好又换。这样下去,有人挖一辈子坑,却从来没挖成一口井;学一辈子书法,却没有多少传统继承的影子,写出的作品,也自然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当然还有相反的现象,有的人临帖上下了很多苦,也临写得很到位,但又和上边说的相反,从原帖中跳不出来,总是不能摆脱原帖的窠臼。动笔便是颜体,写幅隶书出来让人一看,还是颜体扭捏出来的,好似被颜体洗了脑,以至于终生非颜不书。这也不行,必须在换帖之后坚持临写新帖,直到摆脱颜体的束缚。总的来说,入帖容易出帖难。
十、急功近利、不耐寂寞不是学习书法需要的正确心态
艺术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体验,是对生活幸福的高层次追求。当你真正进入书法艺术的殿堂时,你所体验到的身心健康绝不是一种珍贵海鲜、荣华富贵的低级感觉,而是一种与圣人和诸神心灵的相遇,你会为自己的洞察力而心跳一段时间。难怪孔子说“朝闻道,夕死足以!”学习书法是对精神神世界的追求,不是为了一字千金、金榜题名、衣锦还乡的,因而学习书法需要正确的心态。
学习书法和学习其他艺术一样重要。自然的洞察力和后天的努力同样重要。民间有很多自学成才的高人,他们没有进过科班,但对艺术的敏感和理解会让你惊诧不已。相反,许多受过良好艺术教育的应届毕业生不思进取,坐吃老本,或中道更辄,弃艺从商,终与艺术绝缘。因此,对艺术的研究应该是热情和虔诚的。不要把它当作一种功利主义的谋生手段。否则,你会后悔的。你后悔什么?一种是后悔失去了人生的浪漫,浪费了青春;另一种是后悔失去了发财和升迁的机遇,只得到了苦行僧的绝望处境。有人说,人家的书法家一笔就可以花上几万元。他们怎么能被称为苦行僧?那是因为你只看到成功后的浪漫,却没有看到“夜晚五盏冷光”的艰辛挣扎。不耐烦、孤独的人不适合书法活动。
结语:
书法艺术的发展历经了几千年的持续发展,才有了今天这样多彩缤纷的书法之美,文章开篇我就列举了很多急功近利的搞怪做法,被大家熟知的射书就是如此。要想在书法艺术上有所成就就必须静下心来,潜心钻研、认真临帖,切勿急功近利、朝临帖夕成师的想法。书法没有捷径,唯一的捷径就是脚踏实地,方能成功。这和做事情干工作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做什么事情都要脚踏实地才能做出一番事业。感谢你的阅览,希望本内容能够带给你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