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印刷史典故之二 :最早出现的文字及其发展与规范

请点击上方“诗眼看世界”加关注,赵刚问好!

作者:张树栋   李  英  张耀崑

编辑:赵志忠

  中华印刷史典故  

编者按:征得旅居北京的献县淮镇籍老乡张树栋老先生的同意,诗眼看世界从今天起,全文刊发老先生的《中华印刷史典故》(又称《中国印刷之最》)一书。本书荣获五项殊荣:1、为“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入选项目。2、国家科技部:2015 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3、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首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图书。4、第28届华东地区优秀科技图书奖一等奖。5、第四届文汇彭心潮优秀图书出版基金资助出版项目。此书是在1992年初出版的《中国印刷之最》和《中华印刷通史》基础上,增补近年印刷史研究上的新成果,将这些堪称印刷之最的史实与典故,连同近代印刷术的传入和发展以及当代印刷新出现的典型事例汇集起来,择其要者,以时间先后为序,分列起源、古代、近代、当代四篇,作简要与通俗地记述。以期扬我中华文化,鼓我民族士气,还一个文明昌盛的中国于世界民族之林,张树栋先生如是说。这本书将故事性与科学普及融为一体,向国外人士宣传中华的印刷文化。这也是诗眼看世界为老先生刊发的第二本书,张老先生少年求学离乡,在中国印刷史学多有建树,著作等身,令人钦佩!作为乡贤,他时刻关注家乡的发展,数次献书于家乡献县。从本期开始,请大家和我一起共同走进淮镇人眼中的中国印刷史史学中,走进淮镇人的印刷世界。同时,也诚邀旅外的、本土的淮镇人及在淮镇工作过、学习过的社会各届人士为构建中国·淮镇贡献一位力量,诗眼看世界,现以种下梧桐树,诚待凤凰来。

张树栋 :1936年生于河北献县淮镇东刘庄村,大专学历,副编审职称。从业印刷、出版与印刷史研究63年余。著有《中华印刷通史》《中国印钞通史》等图书20余种,在人民日报、新闻出版报、中国印刷、台湾印刷人、香港印艺月刊等多家报刊发表文章200多篇。近作《中华印刷典故》荣获2015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首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图书、第28届华东地区优秀图书一等奖。现任中国印刷博物馆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印刷博物馆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印协印刷史研究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书局《中国出版史研究》编委会编委。

李英:研究馆员,中国印刷博物馆社会服务部主任,中国印刷史研究会秘书长,北京印刷学院兼职教授、研究生导师。作为展览策展人,其策划的“中华印刷之光”展览足迹已踏至亚、非、欧、美四大洲20个国家。作为科普作家,参与编写《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的印刷史词条。其专著《中国彩印二千年》获得第三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提名奖,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参评项目,于2019年“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立项,版权输出,由设计媒体出版(英国)有限公司出版英文版。

张耀崑 :1962年生于北京市,先后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央财经大学,获文学士、经济学硕士学位,主任编辑职称。从业金融与财经专业编辑工作34年余,参与《中华印刷通史》《中国印刷史简编》《中国印刷之最》《古今印刷趣谈》等多种印刷史著作的编纂,在《金融时报》《香港印艺月刊》等多家报刊上发表文章数十篇,现任中国金融时报社总编室副主任。

  中华印刷史典故之二    

 最早出现的文字及其发展与规范
文字既是印刷术的复制对象,又是推动笔墨纸砚和刻板刷印工具、以及刻板技术等印刷术发明必不可少的、物质技术条件起源与发展的原动力。因此,文字的产生、发展与规范,于印刷术的发明是至关重要的。
1、 文字的产生
文字的产生出于原始人类对记载和传播信息的需要。因为人们要记住一些事情,总要采用一些能以帮助记忆这些事情的方法。在文字产生之前,人们通常用结绳和契刻这两种方法帮助记事。即把当时发生的重要事件,用在绳子上打结或在某种材质上刻上记号,来帮助记忆。由于这两种方法记事范围小,准确性差,满足不了人们日益增多的记事需求,人们开始寻求其他的记事方法,绘画便成了他们的最佳选择,原始的绘画便应运而生了。正是这原始的绘画,导致了文字的产生。唐兰先生在《中国文字学》中说得好:文字的产生,本是很自然的,几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已经有很好的绘画,这些画大抵是动物和人像,这是文字的前驱。
然而,图画发挥文字的作用,进而变成文字,只有在“有了较普通、较广泛的语言”之后才有可能。因为只有在这时,有人画了一只虎,人们才会叫它为“虎”;有人画了一头象,人们才会叫它为“象”。久而久之,类似于“虎”和“象”这样的图画就变成了文字,用来做文字使用的图画,画得也就不那么逼真了。这样,一部分图画便逐渐地从图画中分离出来,变成能记载和传播信息的文字了。
关于文字的起源,历史上有不少有关仓颉造字的说法,说文字是仓颉创造的,客观上,文字是人们在漫长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由图画逐渐演化而来的,它是古代先民集体智慧的结晶。仓颉或许对文字的产生作出过这样或那样的贡献,但文字不可能是由哪一个人所独立发明的。
2、 文字的演变和规范
中国最早出现的文字——汉字,在其诞生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照着实物所描绘的图画文字,所描绘的都是人们生活中所能见到的实物。这样的文字,结构复杂、笔画繁复、数量很少,远远满足不了人们在记事和表达思想等方面日益增长着的需求,导致文字由象形逐渐向指事、会意、转注、假借、形声等被后人称作“六书”的方向演进,使中国的汉字逐渐趋于完善。于是,文字的数量大增,能以完整地表达和传播人们的思想和信息了。
对印刷术的发明来说,文字的发展与规范是极为重要的。原因是不规范的文字不仅难以雕刻和大量复制,而且还制约着其它与印刷术有关的物质、技术条件以及文化事业的发展。   中国的文字从诞生到规范,大致经过了如下几个演变过程:
(1)古文  狭义的讲,古文是包括甲骨文、金文在内的大篆之前的文字。此时的文字,虽有形声、假借字,但主要还是象形字。
(2)大篆  为周宣王的史官史籀所创,有籀书、籀文、籀篆、史书等多种称谓。史籀始变古文,别创新体,以趋简便。因其据古文而作,故与古文或同或异。其文散见于许慎的《说文解字》及后人搜集的各种钟鼎彝器之中。其中以周宣王时所作的石鼓文最为著名。
(3)小篆  小篆又名秦篆,为秦朝宰相李斯所作。为简化、规范文字,李斯曾作《仓颉篇》、赵高作《爰历篇》、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就大篆省简而成。李斯所创小篆,字体隽美,笔致遒劲,故又有“玉筋篆”之称。
(4)隶书  为秦之程邈所创。相传程邈原为秦之狱吏,因得罪秦始皇而被捕入狱。在狱中,他覃思十年,损益小篆,别创新体,作隶书三千字,上之始皇。始皇采而用之,遂拜其为御史。
隶书有秦历、汉隶之分,而汉隶又有古历、八分之别。隶书发展到八分,已是姿致遒美、成熟之文字了。
(5) 楷书  楷书又名正书、  今隶、真书。相传为王次仲所创。现存最早的楷书是三国时期曹魏钟繇手书的“贺克捷表”。钟繇所书楷书,尚残存隶书韵味,为楷书是由隶书演变而来的实物证据。
综上所述,中国的汉字,   自原始的图画文字起,历经古文、大篆、小篆、隶书的长期演变,到楷书,已是成熟、规范和易于镌刻之文字了。楷书之后,虽有应印刷刻板之需而逐   渐出现的宋体、仿宋体等印刷字体的出现和应用,但这些印刷字体皆由楷书演变而来。楷书是汉字的规范字体。

编者简介

赵志忠,笔名赵刚,号国学守望者,男,1973年4月生,河北省献县淮镇人。作品发表于《诗刊》《中华诗词》《中华辞赋》等。中国作家协会《诗刊·子曰诗社》社员,诗词中国·中华诗词网2017年度优秀通讯员,采风网2017年度十大新闻奖获得者,河北省诗词协会会员,河北省采风学会会员,河北省沧州市诗词楹联学会副秘书长,沧州市新联会常务理事,沧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沧州骄子》编委,《诗眼看世界》创始人,采风网沧州站站长,献县知联会理事,献县新联会副会长、秘书长,沧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七次代表大会代表等。

扫描或长按二维码加关注,国学守望者问候!

投稿微信:18232790185国学守望者 (手机同号)

 如果喜欢,就请”稀罕”或“喜欢”一下,然后转发与大家一起分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