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县单桥栏板(十三)
请点击上方“诗眼看世界”加关注,赵刚问好!
献县单桥栏板(十三)
编者按:献县单桥历经360多年风雨,依然沧桑健美。从小就生活在单桥边上的老人秦植恒,在半个多世纪里,不图名、不图利,义务守护着单桥,就像守护着自己的孩子。
单桥旁的村民们说,没有老秦,单桥可能就是另外一个样子;没有老秦,就没有单桥的今天。村民们所说的老秦就是秦植恒。秦植恒从小在单桥边长大,对单桥有着深厚的感情,他几十年如一日尽心竭力守护着单桥。为了单桥,他倾注了自己全部的心血。
秦植久是秦植恒之后的又一位单桥守桥人,据他介绍说,他是在2006年成为单桥保护员的,以前都是秦植恒守护着石桥。他们从小在单桥边长大,对单桥有着深厚的感情,他几十年如一日尽心竭力守护着单桥。为了单桥,他倾注了自己全部的心血。
献县单桥栏板之六十一
冯异进粥
田爱霞
身伫云台第二尊,功名非抢始来临。
苍天本是心如镜,永久流传惟善心。
据《后汉书》、《太平寰宇记》、《话说献县两千年》记载:西汉末年,刘秀被邯郸王郎的队伍追赶,自蓟州向西南一路奔逃,经献县西北部的芜萎,只身骑“泥马”渡过洋河,侥幸逃到芜萎亭(今献县孝举一带),又黑又饿,狼狈不堪。冯异见刘秀可怜便给他进献豆粥(又称麦饭)。刘秀说“得公孙(冯异字)豆粥,饥寒俱解矣!”等王郎的人马赶到时,冯异已随刘秀而去。此后,冯异在刘秀军中屡建奇功。但他为人谦逊,淡薄名利,行军与其他将领相逢时,总是引车避道,让对方先行,等到论功行赏时,他也是常常躲在大树后,不与他人争功,有时甚至酣然入睡。因此,人送“大树将军”称号,以赞扬他的高尚品德。汉明帝时,在南宫嘉德殿绘开国功臣像,共有二十八位,这就是历史上的“云台二十八将”,冯异位列第二。(此典故有多种说法,取其一种。)
宋秋容:慕枫堂主。中国教师书画院会员,河北省书法教育家学会会员,河北省女子书法协会会员,沧州市书法协会会员。
献县单桥栏板之六十二
竹溪六逸
田爱霞
一聚幽篁远世尘,狼毫酒助愈精神。
琅玕终是难藏住,何况溪流滋秀林。
据《新唐书·李白传》记载:开元二十五年,李白移家东鲁,与在泰安府下的竹溪隐居,与山东名士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在州的徂徕山竹溪隐居,世人皆称他们为“竹溪六逸”。世人皆称他们为“竹溪六逸”。六逸同隐的竹溪,位于徂徕山西南麓的乳山脚下,金代明昌年间泰安人安升卿在徂徕题刻中有“访竹溪六逸于乳山”之语。这里峰峦突起,一川萦回,林木棉蒙,凤尾森森。山前有一竹岩,石纹如深雕竹叶片片。攀上竹岩,可见到安升卿所书“竹溪佳境”四个大字,自此沿溪而行,但见溪水淙淙,逶迤西注,芳草葳蕤,杂树生花。这里便是六逸堂故址所在。“迄今人去已千载,流风余韵犹宛然”。而今的竹溪,虽已无复唐代碧玉千竿的胜境,但清流依旧,山月无恙,犹使人时时追怀太白诗仙的遗韵。
白国亮: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河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书法家协会篆书委员会会员、沧州市书法家协会理事,献县书法家协会主席。
献县单桥栏板之六十三
壁垒三卫
田爱霞
飞虹一架三据清,汤汤东去不回行。
惟余两道辙痕在,犹荡依稀震耳声。
此栏板浮雕为连贯式图案,呈三节式,由铁尺三把和甲片两道组成,象征滹沱河上的石桥为河间、沈阳大三卫重地。明代的卫所制是元代兵制的沿袭,单桥系九省通衢,京南大门,军事重地。靖南战役,单桥是主战场之一,此图意在显示单桥的军事意义。崇祯年间,清兵三次南侵,均以不能过单桥而折返。单桥重镇可谓固若金汤。(此栏板右侧缺失,后修缮。由于在桥头拐角此栏板第四个图案较小,如此看来应该是四把铁尺。)
白国亮: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河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书法家协会篆书委员会会员、沧州市书法家协会理事,献县书法家协会主席。
献县单桥栏板之六十四
耿橘跪母
田爱霞
羊知跪乳鸦知报,自古贤哲皆敬孝。
纵是朝朝奉母恩,惟嗟西幕斜阳老!
单桥村南耿家园(今并入南单桥村),在明代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出了个进士耿橘。耿橘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只能到外婆家借住。母亲林氏知书达理,靠纺织换钱供儿子读书,穷的过年连顿饺子也吃不上,甚至到了以瓜代肉的境地。面对懂事的孩子,耿母经常感叹:“咱什么时候能吃上顿饺子就好了!”1601年,耿橘中了进士,第二年便出任江苏常熟县令,上任后,他深知百姓生活的艰难,因此勤于政务,爱民如父母,审时度势、大兴水利,很快使常熟贫脊的盐碱滩变成鱼米之乡。因政绩显著,很快升任兵部主事,后告归乡里,终日尽心尽力侍奉母亲。母亲病故后,亲筑悦亲台,雕两尊石像。朝夕跪进饮食,以示奉母。(此栏板塑像在于弘扬其孝母精神。近期有人提出质疑,认为:一是单桥石板图案雕塑的都是传统的典故,建桥会不可能把死后不久的耿橘雕塑到栏板上,二是耿母庙就在单桥的附近,塑像雕刻的生动形象,过往的路客可以亲临瞻仰,是没有必要再在桥板上雕塑。也有人提出此栏板大概为三娘教子。)
李书华:沧州书法家协会会员。
献县单桥栏板之六十五
王母赐桃
田爱霞
人如草木终归老,谁见千年不死身。
汉武此行应有叹,仙桃食尽亦成尘。
在上古神话传说中,王母娘娘(又称西王母)本是半人半兽的残暴凶神(见《山海经》),《穆天子传》把她变成多才多情的女神,汉代又演变为据有不死之药的美女。图中西王母,是握有不死之药美女的形象。图左,亭中手执拂尘打坐的是西王母,亭前下跪的是汉武帝刘彻;图右蟠桃硕果累累,神仙和皇帝二人正在交谈。据传,迷信服食不死药可成仙的汉武帝,梦游瑶池,拜见王母娘娘,王母娘娘把三千年一熟的蟠桃仙果赐给他。(见《武帝内传》)
王银厂:河北省诗词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协会会员。
注:单桥栏板以其石雕艺术和画面内涵组成善桥文化的重要部分,记载了中国古典神话传说、历史故事、人物、动物、 植物、庙宇等掌故上百个(按照逆时针顺序西——自北朝南——东——自南朝北以及外侧雕刻)一一介绍栏板浮雕画面的固有内容。(内容介绍大多来自《献县单桥》一书)
《献县单桥栏板诗书》
序
单桥位于献县城南六公里之滹沱河故道,自元朝以来即为南北要冲,明清又盛享“七省通衢”、“八省咽喉”之誉。公元1996年单石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被世界纪录协会命名为“世界最长的不对称石拱桥”。
单石桥始建于明崇祯二年(1629年), 全长69米,宽9.6米,根据河流水势之湍缓,桥体设计成南高北低。桥身由五拱四券构成,气势宏伟、雄浑壮观,即减轻了桥身之重,又利于逢迎水流之击,更益于桥体强固之稳。单石桥又有“画桥”之谓,全桥62块栏板、72幅石雕,或神话传说,或历史故事,皆构图优美,内涵丰富,工艺绝伦;桥栏望柱之动物石刻,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形象逼真,情表动人。精绝的传统工艺至今留下"三千狮子六百猴,七十二通蛟龙碑"的赞誉。石桥所蕴含的
科学价值和文化内涵,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成为中华文化传承久远的永恒基因。
泱泱几千年之华夏民族,于大一统的历史观主导下,从来有聚少成塔,共为大事的传统。明朝崇祯末年,内忧外患加剧、朝廷风雨飘摇,无暇顾及图治。勤劳智慧的献邑人民以历史的担当精神,聚议以民间募集来共修石桥。上至官绅、下至百姓、慷慨解囊、助物捐资。经三江之募化,历凿石之艰辛,越十几载之寒暑,炎黄子孙凭道德传承的力量——善行义举托起了滹沱河上这道横空出世的卧波巨虹。她展示了劳动人民宠节尚义的善良勇敢,也承载着人们对生活安定美好的企盼愿景,更留下了一曲曲美妙动人的传说。虽经岁月沧桑,风剥雨蚀,而今石桥雄姿依旧,岿然屹立。我们相信她所涵载的“桥文化”、“河文化”、“路文化”必将在新时期得以传承光大。
诗是能言画,画是无言诗,古往今来商旅骚客于此多生感慨,留下叹咏,长吟短曲,灿若星辰。然迄今却无系统地为雕栏赋诗者,现田爱霞女士以古体诗形式为全桥雕栏逐画赋诗,既传承诠释了画意、丰富了单桥文化内涵,又填补了“诗画合一”的空白,诚当可勉可贺!是为序。
张立杰
二零一八年八月
后记
献县有“京南汉都,温泉乐成”之誉,是实事求是的发源地,儒家文化的再生地,中西文化的交汇地。献县,古为乐成,秦时为河间郡治所,两汉魏晋又作为古河间国的都城长达七百余年之久。丰厚而古老的文化积淀,孕育了献县的历史文明,单石桥即是这种文化基因传承而凝聚的一颗璀璨明珠。单桥地势险要,自古为战略要冲。从宋、元开始,此地即设驿站,明代更是成为北、南二京的御路要塞。从“靖难之役”到清兵入关,从闯王的破京之战至近代的御寇抗战烽火。无不佐证了这里战略地位的重要。
单桥是一座完全由民间募化集资而建的石桥,她满载了成千上万人的善行义举,展现了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乐于奉献的美德,纵于兵燹战乱之际,民众依然施工不辍,展现了历史的担当精神,也宣示了以“善”“仁”“义”“德”为核心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力量。单桥的栏板和望柱,雕满了人物、花鸟、祥云、瑞兽。72幅雕图以乐善好施、忠孝节义为主题,旨在弘扬民族美德、传承中华文化,启迪教育后人。石雕构图疏阔而不失精致,线条俊朗而不失豪放,震古铄今,尽展明代石雕艺术之精华。虽然作为文化载体的石桥会在风雨岁月中剥蚀,但作为其精神内涵的民族文化基因却万古流远。
面对这世界桥梁史上硕存的罕见瑰宝,实为其历史价值和精绝艺术所震撼,也促发了我不得不为它去做些什么的思绪,于是萌生了为单桥全部雕图赋诗的想法。为此,我屡临单桥考察,辨析揣摩画意,欣赏构图技巧,体味图雕意境,反复查阅典籍,登门走访学者,入村拜探乡民,挖掘历史掌故。最后统一用古体诗的形式,为各幅图雕赋诗而结就此稿。
成书过程中,师长朋友们的帮助、支持令我感念不忘,朱惠民先生为之题签、张立杰先生为之作序、文化前辈张连春 、高良刚 、李新国先生和贵友王银厂、吕永森先生等百忙中通览全稿,斧正润色。沧市域内外卓有成就的一些书法家们不辞辛劳,慨然赐墨,助爱有加,书录了诗作。孙希会先生为书法拍照和栏雕摄影付出了辛劳,在此一并表示由衷感谢!水平有限,疏漏、错误难免,恳请读者朋友批评指正。
田爱霞
二零一八年八月
作者简介
田爱霞,网名江心瀑布、青荷,高级教师。1972年生,河北献县人,毕业于河北泊头师范学校,后进修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省诗词协会会员,献县楹联学会会员,文化研究会理事、《献王诗苑》编辑,作品发表于《文艺报》、《沧州日报》 、《大众阅读报》、《中学生周报》、《教育英才》、《中小学基础教育》、《老年之友》等。酷爱文学,尤好诗词、诗歌、散文,有著作《咏沧州诗词百首》。
编者简介
赵志忠,笔名赵刚,号国学守望者、微妙斋主人,男,1973年4月生,河北省献县淮镇人。作品发表于《诗刊》、《中华诗词》、《中华辞赋》等。中国作家协会《诗刊·子曰诗社》社员、诗词中国·中华诗词网2017年度优秀通讯员、采风网2017年度十大新闻奖获得者、河北省诗词协会会员、河北省采风学会会员、河北省沧州市诗词楹联学会常务理事、沧州市新联会常务理事、《诗眼看世界》创始人、采风网沧州记者站站长,献县知联会理事、献县新联会副会长、秘书长等。
扫描或长按二维码加关注,国学守望者问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