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得落魄 长得窝囊 打得漂亮 死得悲壮 韩信死后留下的四十四条成语

生得落魄 
长得窝囊
打得漂亮 
死得悲壮
韩信死后留下四十四条成语

 

作者:曹  文

韩信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他的军事才能是无与伦比的。他弃项羽投刘邦,怀气吞山河之志。背水一战,置之死地而后生,出奇兵乘虚入敌营拔旗易帜灭赵。十面埋伏,四面楚歌,大败项羽使之自刎乌江。刘邦夸他战无不胜、萧何赞他国士无双,张良说他独当一面。司马迁评他略不世出,有不赏之功。后人奉他为兵仙神帅,文人说出自韩信经历和行为的成语至少有44条。
一、一竿之微。清·沈菊庄《韩淮阴钓竿歌》:“千金之重酬漂母,一竿之微还忆否?”又云:“汉王嗜杀功高臣,不闻嗜杀钓鱼人。”韩信小时常去吃蹭饭,在南昌亭长家里一蹭好几个月。终于成为不受欢迎的人。蹭饭不行了,但是饭还是要吃的,怎么办?韩信想到了淮阴河,这条河里面有很多鱼,自己也可以吊鱼为生。但是韩信的打鱼技术不行,经常饿得头昏脑涨。
二、水浮核桃。韩信看到有几个小孩手里拿着核桃在玩。就编个瞎话,说在磨盘上玩才有意思。骗他们到磨盘上玩,结果核桃掉进了磨眼缝里,拿不出来。他假意让他们去捞。弄个半天,手伸不进去,棍捅不出来,大家都扫兴地走了。等他们走后,韩信往磨脐里灌水,用水把核桃浮了起来,一个人吃了。
三、胯下之辱。《史记·淮阴侯列传》载:“淮阴屠中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说的是韩信落魄时,一个小流氓欺负他,让他从自己的裤裆下钻过去,韩信果真从那个人的裤裆下钻过去了。大家都笑韩信是懦夫。
四、问路斩樵。韩信投奔项羽没有受到重用,于是就偷偷从军队里逃走去投奔刘邦。走到秦岭时,发现栈道已经被烧毁,只好向一个樵夫问路。樵夫指点了一条小路,韩信记住后就将樵夫杀死了。问路斩樵出自明代长篇小说《西汉演义》,该小说叙述了项羽、刘邦反秦灭秦后楚汉相争的故事。描绘了项羽、刘邦、张良、韩信等一大批历史人物的形象。
五、推陈出新。韩信投邦后,刘邦开始并不重视,让韩信管理粮仓。韩信提出了推陈出新理念,将粮仓开设前后两道门,新粮走前门运进,旧粮从后门运出,防止粮食在蜀中炎热潮湿的环境中霉变。指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
六、月下追信。刘邦发不顺利,差不多每天有兵士开小差逃走,急得他连饭也吃不下。有一天,忽然有人来报告:“萧何逃走了。”刘邦急坏了。第三天早晨萧何才回来。刘邦又气又高兴,责问萧何:“你怎么也逃走?”萧何说:“我是去追逃。”刘邦问:”你追谁呢?”萧何说:“韩信。此人堪当大任。”后来中国象棋江湖残局有《月下追韩信》。京剧也有一出《萧何月下追韩信》。
七、国无双士。意思是一国中独一无二的人才。这个成语典故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因得不到项羽的重用,而改奔刘邦,一开始韩信也没有得到重用,之后得到萧何的赏识,萧何向刘邦推荐了韩信。刘邦问韩信有大能耐?萧何不假思索地说:国士无双。说的就是一个国家难找出两个这样的人。
八、登台拜将。《封神演义》说子牙登台拜将,那是明代写的神化小说。韩信拜将是正史记载。萧何追回韩信对刘邦说:“大王若决定出汉中,就该重用韩信,他自然会留下辅佐您;如果不重用他,他很快还会离开的。”刘邦说:“看在丞相的面上,派他做个将军吧。”萧何说:“即使让他做将军,韩信也一定不肯留下来的。”刘邦说:“那么,让他做大将军。”萧何说:“太好了。”刘邦让萧何去召韩信,马上就要拜他为大将军。萧何说:“大王太不注重礼仪了,拜大将军是件大事,先得造好拜将台再挑选黄道吉日,诚心斋戒沐浴,然后隆重地举行拜将仪式。这样才能让全体将士都听从大将军的调度,就像听从大王的指挥一样。” 刘邦说:“好吧,请你去准备吧。”
九、独当一面。刘邦、项羽交战到了彭城,刘邦败退下邑,非常恼火,跳下马对张良说:“谁能替我出这口气,我就把关东让给谁,快告诉我,谁能有这种力量。”张良说:“九江的英布是西楚的猛将,现在与项羽发生矛盾。还有西楚大将彭越和齐国联合,准备背叛项羽,这两个人,可以利用。大王的将领中只有韩信可以立此大功,独当一面。”  刘邦立刻按张良的话去做,果然打败了项羽。
十、匹夫之勇。刘邦称帝后在洛阳宫宴请群臣时说: "我之所以能成功得天下,是因为能知道每个人的特长,并且也懂得如何让他发挥长处。"然后他问韩信对自己的看法。韩信回答说: "项王虽然勇猛善战,一人可以压倒几千人,但是却不知道如何用人,一些优秀杰出的贤臣良将都没能好好发挥各自的专长。所以项王虽然很勇猛,却只是匹夫之勇,做事不懂得深谋远虑、三思而行。而大王任用贤人勇将,把天下分封给有功劳的将士,使人人心悦诚服,所以天下成为您的。
十一、妇人之仁。《史记·淮阴侯列传》载,韩信拜将后对刘邦说,项羽是“匹夫之勇”“妇人之仁”,其强易弱 :“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然而“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
十二、略不世出。意思是谋略高明,世间少有,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后世沿用为成语,如南朝·梁·任昉《奏弹曹景宗》“伏惟圣武英挺,略不世出,科敌制变。” 《三国志·魏志·武帝纪》“时公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 南朝 宋 ·裴松之 注:“ 魏太祖 虽机变无方,略不世出,安有以数千之兵,而得逾时相抗者哉?”
十三、伐功矜能  。伐和矜都是夸耀。伐功矜能指吹嘘自己的功劳和才能。形容居高自大,恃才傲物,韩信正是这样的人。韩信在项羽那儿也吹,但项羽有英雄气概,看不惯能忍胯下之辱的窝囊货;武艺超群,瞧不起韩信这种无甚武功之人;无比自信,用不着韩信来指手划脚。韩信多次献计均不被采纳,空怀一腔壮志而不受重用难以施展。两个自命不凡者是难以配合的。项羽势力大,韩信没有以死谏争,而是忍耐出走投汉。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投刘邦后吹出一片新天地。
十四、传檄而定。韩信拜将后对刘邦说:“项王行至新安,设计坑死秦卒二十余万,只有三降将章邯、司马欣、董翳得免于祸,秦兵家族怨恨此三人,深入骨髓。而项王恃其威力,强立此三人为王,秦地人民并不归服。大王自入武关,一路行兵,秋毫无犯。除去秦时苛法,与人民约法三章,秦人皆欲得大王为秦地之王。且照怀王原约,大王应得关中之地,秦人已尽知之。今大王失势,迁入汉中,秦人无不叹息者。大王若举兵东征,三秦地方,可传檄而定也!”
十五、明修栈道, 暗渡陈仓。刘邦为了抗拒项羽,防止章邯入侵,把出入汉中的栈道烧毁了。后来刘邦逐渐强大起来,命韩信带兵与项羽一决雌雄。为了迷惑敌人,韩信派了1万多人马去修复烧毁的栈道。章邯料定栈道修复绝非易事,毫无戒备。殊不知韩信的主力部队已抄小路向陈仓进军,很快攻下咸阳,占领关中。韩信采用一明一暗、以明掩暗的计谋,取重大胜利。
十六、背水一战。刘邦命韩信领兵攻打赵国。赵王带了二十万大军在太行山的井陉关迎击。当时,韩信只带了一万多人马。为了打败赵军,他把大部队驻扎在河边列了一个背水阵。另外派两千轻骑潜伏在赵军军营周围。赵营二十万大军向河边的汉军杀来。汉军面临大敌,后无退路,只能拼死奋战。潜伏的两千士兵乘虚攻进赵营。赵军遭到前后夹击,很快被韩信打败。
十七、 拔旗易帜。这是上面那一仗打出的另一条成语。韩信选出两千轻骑兵,令每人带一面红旗,半夜沿小路爬到山坡上隐蔽起来,窥视赵军。嘱咐他们:“赵军见我军出击,一定会全军出动奋力迎战,到时你们就乘机冲进赵军营地,拔掉赵军的旗帜,插上汉军红旗。”同时又让副将告诉大家:“今天打败赵军之后,主帅会亲自犒劳三军。”部队依计而行,大败赵军。
十八、置之死地而后生 。赵军中计战败四散奔逃,汉军乘胜追击,打了一个大胜仗。在庆祝胜利的时,将领们问韩信: "兵法上说,列阵可以背靠山,前面可以临水泽,现在您让我们背靠水排阵,还说打败赵军再饱饱地吃一顿,这是一种什么策略呢? "韩信笑着说: "兵法上不是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如果是有退路的地方,士兵都逃散了,怎么能让他们拼命呢! "
十九、楚河汉界。楚汉鸿沟和议,以战国时魏国所修建的运河鸿沟为界,划分天下。项羽率十万楚军绕南路、向固陵方向的迂回线路向楚地撤军。刘邦撕毁鸿沟和议,趁楚军疲师东返之机自其背后发动偷袭。追至夏南时,刘邦约集韩信、彭越南下,共同合围楚军。由于韩信、彭越未如约出兵合击楚军,结果刘邦在固陵被项羽打败。
刘邦慌忙率军退入陈下,并筑起堡垒坚守。把自陈以东傅海,封给韩信;把睢阳以北至谷城,封给彭越。形成同盟,打败项羽。现在中国象棋盘上没画方格的部分还叫楚河汉界。
二十、十面埋伏。刘邦重用韩信,先后活捉魏王豹、赵王歇、燕王臧荼、齐王田广。韩信被封为齐王后率三十万大军和彭越会师,把项羽围困在垓下(今安徽省宿州市灵璧县东南),采取十面埋伏的战术,逼使项羽在乌江自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以其为题材而创作的琵琶独奏曲《十面埋伏》分为3部分,由13段带有小标题的段落构成,分别是:列营、吹打、点将、排阵、走队、埋伏、鸡鸣山小战、九里山大战、项王败阵、乌江自刎、众军奏凯、诸将争功和得胜回营。
廿一、 四面楚歌。汉军围困项羽后,把楚军降卒分在汉军各营之中,教唱楚国民歌。入夜,汉军各营都唱起了楚国民歌。项羽军队疲惫不堪,粮食已尽,情绪沮丧,听见家乡民歌,勾起思乡之念,纷纷逃亡。项羽听见歌声,心里惊疑不定:莫非楚国已经失陷,怎么有这么多楚人在唱歌?时值岁末,天寒地冻。他的战马乌骓在帐外发出阵阵嘶鸣。项羽吩咐侍卫把乌骓马牵走。乌骓马连踢带咬,怎么也不动地方,只是一阵阵悲愤地嘶鸣。
廿二、蜜蚁成字。韩信预料项羽在垓下被围,必然从乌江逃走,他事先让士兵用蜂蜜在乌江边写成了“楚霸王死”四个大字。蚂蚁的嗅觉器官异常敏感,不仅靠它来区分同类,而且靠它寻找食物,古人早就从生活的现实中察觉到蚂蚁这种小动物对甜食十分敏感,韩信正是用蚂蚁这一习性而施计的。果然蚂蚁闻蜜而来,聚集成字。项羽以为是天意,拔剑自刎。以此为题材的京剧《霸王别姬》流传至今。
廿三、兵仙神帅。韩信我国历史上公认的“兵仙神帅”。明·茅坤《史记钞》曰:“予览观古兵家流,当以韩信为最,破魏以木罂,破赵以立汉赤帜,破齐以囊沙,彼皆从天而下,而未尝与敌人血战者。予故曰:古今来,太史公,文仙也;李白,诗仙也;屈原,辞赋仙也;刘阮,酒仙也;而韩信,兵仙也,然哉!”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明神宗第五子、瑞王朱常浩为祭拜韩信,于汉中拜将台制立“兵仙神帅”诗碑。
廿四、不赏之功。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臣闻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韩信于秦末大乱之际投奔项梁、项羽,未得重用。转投刘邦,经夏侯婴推荐,拜治粟都尉;经萧何保为大将,制定“汉中对策”,申军法,设还定三秦之计,帮助刘邦平定天下。
廿五、 雄冠三杰。《汉书·高帝纪》:“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意思是功勋超过汉朝开国的三大功臣萧何、张良和韩信。
廿六、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是刘邦对韩信的评价。韩信是著名军事家,这一点毋庸置疑。单单从反常规的背水一战的战法来说,就可以看出韩信的军事能力是无可替代的。韩信最大的功绩就是帮助刘邦消灭了西楚霸王项羽,因此楚汉之争中,刘邦才得以胜出。假如没有韩信的出现,那么楚汉之争的结局恐怕是另一个景象。
廿七、功高震主。刘邦彭城兵败后,韩信破楚军于京、索间,先后平定魏,代,赵,燕四国,东击齐,南灭楚于垓下,名闻海内,威震天下,被封为楚王。后因功高震主,在公元前196年被吕后诛杀。作为军事理论家,他与张良整理兵书、序次兵法,并著有《韩信》兵法三篇 。
廿八、一饭千金。韩信当年饥肠辘辘、命悬一线的时候,有一位在河边洗衣服的老婆婆(漂母)经常给他饭吃,将韩信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韩信得势后,送给了这位老婆婆黄金一千两,以此表达自己对老婆婆的救命之恩。现比喻 受人的恩惠,切莫忘记。
廿九、肝胆照人。比喻真心诚意、以真心相见、互相坦诚。出于《史记·淮阴侯列传》。对于当时纷乱的天下局势,韩信起着决定性作用,楚、汉无论哪一方得到他诚心的辅佐,一定可以夺得天下。有一个叫蒯通的谋士,试图劝韩信背叛汉王,自立为王,与汉王、楚王三分天下,形成鼎立之势。蒯通说,我愿意披肝沥胆,敬献愚计,只恐怕您不采纳啊。他以肝和胆这样密切的关系,来向韩信表示自己的衷心与诚恳。不过,韩信最终没有采纳蒯通的建议。
三十、解衣推食。韩信不背汉只有一条理由,那就是刘邦待他太好了。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解衣衣我,推食食我”,他不忍背叛。他不明白伴君如伴虎的道理;他也不知道与人主相交,共患难易,共富贵难。刘邦初遇韩信时是他最不得意的时候,这时候只要对他有用,无论是谁他大概都可对其“卑躬屈膝”,礼敬有加的。但是只要他能够翻过身来,卸磨杀驴的速度也是不可想象的。
卅一、金石之交。比喻像金石一样牢不可破的交情。出自《汉书·淮阴侯传》。项羽与刘邦相持在荧阳、成皋之间,刘邦派韩信出兵齐赵,夹攻项羽。项羽派去救齐的将军龙且被韩信杀死,又派武涉去游说韩信。武涉分析了韩信的优势,劝他另立山头,三分天下。当时韩信如日中天,刘项相持,就看韩信的砝码加在天平哪边了。面对武涉,韩信说:我跟项王多年,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之士,我提了很多建议没被采纳才归汉。汉王十分信任我,放手让我干,我才有了今天的成就。以为是金石之交,结果玉石俱焚。
卅二、气吞山河。指气势可以吞没山河,形容气魄很大。出自元·金仁杰《追韩信》第二折:“背楚投汉,气吞山河。知音未遇,弹琴空歌。”该折结尾是:我想这男儿受困遭磨难,恰便似蛟龙未济逢乾旱。怎蒙了战策兵书,消磨了盾剑摇环。唱道惆怅功名,因何太晚,似这般涉水登山,休休休空长叹。(萧何带住)谢丞相执手相看,不由我半挽着丝缰意去的懒。
卅三、人心难测。意思是谓人的内心难以探测,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生于没落贵族家庭,出门没朋友,属于缺乏关爱的问题少年,再大了就成了油皮光棍。既缺家教又缺塾教,使得他没有传统美德。谁也看不起只看得起自己,谁也信不过只相信自己。在他眼里,社会就是弱肉强食的动物世界,一切为了自己的生存发展。他的学识计谋都是自己读书体味悟出来的,因而与众不同。这就决定了他的行为特征是不按常理出牌。他这一套对付屠夫、樵夫,糊弄小孩可以,遇到刘邦这样的老流氓就惨了。
卅四、乡利倍义。意思是追求个人利益而背弃公义正义,见利忘义。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传统道德要求重义轻利,厚仁贵和,尊重、理解、关心、爱护、帮助他人。韩信恰恰相反,他只尊重自己和能治住他的人。帮助刘邦打天下,那也是为了借助这个平台实现自己的价值和利益最大化,不然你刘邦算老几?你受困了我也不着急,先按兵不动拿你一把,给我封个齐王再说。传说他干了5件缺德事,折寿40年。当然这是迷信。但是对亲妈都下得了手,他能在乎谁?
卅五、居常鞅鞅。韩信总认为自已的贡献与待遇不相称,十分郁闷,居常殃殃,羞与绛灌等列。知道皇帝猜忌自己,还在家泡病号。看不起周勃、灌婴,也瞧不上樊哙,甚至连萧何也得罪了。除掉韩信是刘邦的既定方针,并不在其谋反与否。韩信“勇略震主” “功盖天下”,却又不那么顺从。不除掉他,刘邦是睡不着觉的。不论韩信是否谋反,刘邦都要杀掉他。
卅六、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史记 ·淮阴侯列传》载: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智:聪明,智慧。虑:思考,谋划。愚:蠢笨,无知。
得:得到,获得。这是李左车给韩信讲的,最早出于《晏子春秋》,至此广泛传播,启迪后人。是说聪明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失误;愚蠢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收获。这成语包含了一种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说明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卅七、伪游云梦。刘邦称帝后封韩信为楚王。不久,刘邦接到密告,说韩信接纳了项羽的旧部钟离昧,准备谋反。于是,他采用谋士陈平的计策,假称自己准备巡游云梦泽,要诸侯前往陈地相会。韩信知道后,杀了钟离昧来到陈地见刘邦,刘邦下令将韩信逮捕,押回洛阳。刘邦知道韩信并没谋反,又想起他过去的战功,便把他贬为淮阴侯。韩信心中十分不满,但也无可奈何。
卅八、多多益善。刘邦知道韩信的心思,有一天把韩信召进宫中闲谈,要他评论 一下朝中各个将领的才能,韩信一一评说。当然,那些人都不在韩信的眼中。刘邦听了,笑着问他:“依你看来,像我能带多少人马?”“陛下能带十万。”韩信回答。刘邦又问:“那你呢?”“对我来说,当然越多越好!”刘邦笑着说:“你带兵多多益善,怎么会被我逮住呢?” 韩信知道自己说错了话,忙掩饰说:“陛下虽然带兵不多,但有驾驭将领的能力啊!” 刘邦见韩信降为淮阴侯仍这么狂妄,很不高兴。
卅九、 耻与哙伍。樊哙追随高祖刘邦屡建战功,汉朝建立后受封为舞阳侯。其妻吕须为吕雉的妹妹,因而很得吕雉信任。楚王韩信被黜为淮阴侯,曾到樊哙处,樊哙事之谨细,跪送迎拜,口称大王臣下。韩信出门,感慨笑称,生乃与哙等为伍。事实上韩信羞与哙伍事出有因:樊哙历为韩信部将,刘邦伪游云梦,诈擒韩信,樊哙亲手执缚韩信,后又如此谦躬,也让韩信瞧不起。
四十、钟室之祸。楚汉相争﹐韩信屡建奇功。刘邦称帝后,封信为淮阴侯。因遭吕后忌﹐被斩于长乐宫悬钟之室。事见《史记·淮阴侯列传》《汉书·韩信传》。后因以"钟室之祸"指功臣遭忌被杀。刘邦也想除掉韩信,只是还没找到借口,怕群臣不服。刘邦的妻子吕雉摸清了领导意图,设计杀害了韩信。屠戮功臣,对维护西汉王朝的统治可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也反映了封建专制统治者刘邦和吕雉的残忍。对韩信等功臣的被杀,后人曾给于很大的同情。
卌一、且喜且怜。《史记·淮阴侯列传》载:“高祖已从豨军来,至,见信死,且喜且怜之。”刘邦得到天下,韩信在其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有害无利,只有他有带兵造反推翻汉的能力。吕后杀死韩信,对于维护刘邦的统治,绝对有好处。从这两个方面可以看到韩信必须死,刘邦知道了韩信死后会有且喜且怜之的复杂的心情。
卌二、兔死狗烹。韩信在临刑之前发出“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的浩叹。清·郁植在《韩侯钓台》中说“赤龙得水上天去,钟室酬功付刀锯”。认为韩信为刘邦争得天下,得到的“赏赐”却是“夷三族”。“千秋独为韩侯哀” “天地如存……淮阴之寿不短”。
卌三、鸟尽弓藏。刘邦当皇帝后为削弱韩信的势力,把当时是“齐王”的韩信徙封为“楚王”,使其远离自己的发迹之地,然后又有人适时告发韩信“谋反”,刘邦又再将他贬为淮阴侯。几个月后,皇后吕雉以谋反之名将韩信诱至长乐宫杀死。刘邦于公元前202年得天下,韩信于公元前196年身首异处,这对共过患难的君臣在天下大定之后就难以相处了。
卌四、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韩信最后死于萧何的计谋之中。给后世留下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俗语。刘邦征战在外,那个落魄的淮阴侯韩信终于异心萌生。当吕雉邀来萧何商讨如何对付韩信时,萧何献计擒韩信。萧何画策,自是形势之需,当然会把智谋发挥到淋漓尽致,为了自保,因为是他月下追韩信;为了朝局,因为韩信屡屡自傲居功;为了苍生,因为他不想让亿万臣民再陷水深火热!
作者  曹文
山西左云人
军旅作家
语言文化学者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