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在外公家长大。外公家是个大家庭,里里外外十多口人,20多年前,生活简朴,茶依旧属于奢侈品,一家子没有人养成喝茶的习惯。家中照例有一铁罐,罐漆斑驳,内中茶叶已不知有多少年头。“来!快给客人泡杯茶!”每当有客人进门,外公都这样招呼我。待我小心地沏开,呈上,客人们便蛮有滋味地喝起来。大抵各家都如此光景,彼此也不计较茶质的优劣了。
那时,我自然也没有喝茶的想法。直到读高三,功课紧张,每每夜读到更深,总爱泡杯茶,驱赶倦意。外公虽主张节俭,却鼓励学习上进,对我也宽容了许多,我遂开了喝茶的先端。不期由此不能罢手,家中的存茶很快用尽,自己也开始跑到茶店里,选茶买茶,破旧的茶罐也成了我的私人用品,至今伴随着我。逐渐的,喝茶成了我生活的必需。济南八里桥茶叶市场,是我爱去的地方。七八十间铺面,东西南北茶品,南腔北调方言,红黄白绿茶色,均汇聚于此。各间铺面大都提供免费试喝。信步进店,早有清秀的茶乡少女笑迎上前,向你介绍各款茶叶,待你选定几款,她便正襟危坐在茶桌后面,表演起茶道来。红木桌面青花杯,翠绿茶叶紫砂壶,一双白细的小手在茶具间灵巧的穿梭,温具,置茶,冲点,划抹,淋罐,烫杯,斟茶,点茶,令人眼花缭乱,不多时,已经兰香四溢,一杯橙红色的香茶恭呈面前,耳际传来清脆的闽式普通话:“大哥,请用茶。”真真色、香、声、味俱佳,简单的喝茶竟演绎得如此精致,令人惊异。选一把舒适的圈椅,铺一块精美的绣花圆垫,坐下慢慢的啜饮,仔细地品赏比较,便可与茶乡少女、店主一面品茶,一面漫谈茶知识、茶文化。喝好了,不买,店主人也不计较;待你离店,还会有礼貌地起身送至店外,挥手道别。你又悠悠踱往其他店铺,开始新的一轮品茶,谈茶。傍晚,最终选几款茶叶,买个半斤八两的,乘兴归,意犹未尽。平日,我常邀三五茶友到那里看看。交往的次数多,与许多店主都成了茶友。多日不去,往往打个电话来,“老朋友,忙吗?抽空来喝茶。”虽各自人生经历各异,职业不同,贫富有别,年龄不一,但有茶为媒,无人计较其他。一杯香茗,一把紫砂壶,谈茶,论水,谈天,论地,漫无边际,其乐融融。正如公道杯的内含:喝茶,人不分贵贱。茶龄长了,渐渐成了喝茶里手。对于茶分类、茶工艺、茶品质等等,也能道出一二,不禁叹服祖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私用的茶叶也广泛得多,由向前的茉莉花茶、到炒青、一直发展到今天的乌龙茶、铁观音、普洱茶。茶具也从北方惯用的大瓷壶、大瓷杯,到南方喜用的紫砂小壶、细瓷小杯。喝茶的功用,也由原先的简单解渴、提神,到追求生活情趣、精神愉悦。茶中,我喜喝工夫茶;工夫茶中,尤以铁观音最爱。工作一天归来,入夜,一盏橘灯,一把心爱的宜兴紫砂壶,一泡正宗安溪铁观音,一卷好书,伴我足矣。此时,若有丝竹管弦清音入耳则更佳,我素爱二胡、古筝等民族乐器,总喜播放几首名曲,清音下香茗,附庸风雅。我也按茶道的程序,什么关公巡城,韩信点兵,依例作来,不觉已满屋飘香。待一杯香茶入口,舌底留香,把壶漫赏,看窗外夜空朗朗,月圆月缺,星星点点,或轻诵诗词美文,或默念般若心经,或展宣纸急书,或小弄丹青写兰竹,相得益彰。此时,纷繁世事俱忘却,不逐名,非逐利,心灵空净,物我两忘,悠哉悠哉。顿觉生活雅致了许多,平添更多的情趣。后来,进入世纪联华,天南地北的奔波,无闲暇再去济南的茶叶市场,但工作再苦再累,仍旧不曾放弃喝茶。闲时到当地的茶庄侃侃茶经,赏玩茶具,偶尔发现一款动心的小壶,买回来,似少年得宝一般,惊喜一番。扬州工作以来,公司里须理顺的事多,工作辛苦,常常披星来、戴月归,仍不忘时常泡壶铁观音,舒缓紧张神智。也请公司同仁来住处喝茶,体味分享的乐趣。可怜一把小壶,供应五八张大嘴,更笑紫砂小杯仅余一盏,各位纷纷取出饭碗来补用。我也有机会东施效颦,似茶乡少女般,表演一番茶道,依然唱道,“一泡水,二泡茶,三泡四泡是精华。”虽条件简陋,学艺不精,却真情殷殷,自然笑声朗朗,宾主尽欢畅,稍减生活疲累,亦是乐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