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张志浩
1952年,华罗庚先生筹建的计算机小组仅3人,1955 年,中科院物理所合影,其中计算机人数不足10 人;1956 年,国家领导人在中南海接见科学家时,计算机科学家26 人;1985 年,计算机学会合影129 人,而计算机队伍已浩荡成千上万。
1985 年6月1日,中国计算机学会成立129人合影中段
1985 年计算机学会成立时,理事长是张效祥,照片上的副理事长有张梓昌、吴几康、徐家福、慈云桂、王湘浩和张志浩,何绍宗是学会秘书长。学会成立,是科学春天里的一个短暂定格,也留存了每一位计算机创业者的经历。
中国计算机学会成立合影前排局部,左起:吴几康、何绍宗、姚锡珊、张志浩、萨师煊、何志均。
2009 年5 月,北京信息产业协会编印画册《目穿长路》,拟在封面使用的这张学会成立照片的中央部分,直到付印时,虽然询问了近200人,而前排中部还有一位不知其名。图册发出后,从成都传来音讯,龚天富教授说,“他是我校创建计算机专业的张志浩教授”。
笔者找到成都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学科发展纪念册(1956—2006)《沧桑历历,风采依旧》,看到有张志浩的文章《我的记忆》,还有其子张丰满、张丰瑞的文章《春蚕到死丝方尽,俯首甘为孺子牛》,上网搜索、打电话、邮局发信函,几经周折,终于联系到张丰满老师,得到了张志浩教授的资料和照片。
张志浩先生
我的记忆——成电计算机专业成长史略 张志浩
成电计算机专业于1958年开始筹办,沿袭苏联叫法,称为“解算装置”,含模拟和数字两个方面。1956年派正在清华真空技术专业学习的周锡令到中科院计算所进修电子管计算机,刘锦德、章鉴汀等在学校,在1958年大跃进期间自己研制了xx阶的模计算机,作为科研工作的献礼成果,另一方面准备模拟机的课程和编写讲义。周锡令1959年返校筹建数字组工作,这段时期为专业筹建阶段。
1960年2月,我自一系调来四系任系副主任,具体抓苏联专家沙勃可夫模拟建学事项。讲学持续一个多月,吴克忠任俄文专业翻译,直到六月份中苏关系恶化,专家才撤走。1960年上学期是各个专业大发展时期,四系拟筹建七个绝密专业,已经成立五个,计算机专业属401教研室,全名为“火箭专用计算机”专业,代号为401专业,真名不能公开。此时开始制定教学计划,专业基础课程有“无线电原理”和“调节原理”,专业课只有“数字计算机原理”、“模拟计算机原理”和一门程序设计(最初由六系区奕勤开设,照103机的机器编码讲)。后来,为了迎接专业的大发展,抽调三年级学生王正智、袁宏春、熊光泽等多人担任助教,名为拔青苗,从搞科研做起,准备专业课程。
1960年任命我为教研室兼主任,刘锦德、周锡令为副主任,分管模拟和数字两个组。1960年是大搞科研为主,教学任务不多,除一部分教师送到北京工业学院进修苏联专家课程外(如王学均在北工学专用机原理),其他教师大搞119工程(中程地对空导弹上的专用计算机)。模拟组从事24阶模拟机的研制工作。下学期因困难时期到来,119工程被迫下马。
1961-1963年为全国困难与恢复时期,科研工作几乎停顿,主要搞教学。本专业编写了好几种讲义,如:计算机原理、计算机元件、计算机逻辑设计,以及专用计算机等。课程设置逐步健全,内容也逐渐充实。1961-1965年这一段时期,本专业招生入数较多,最多时为3个小班,每班约30人,一学年共90人,1960年曾经招收过一次两年制专修科学生。
1964年下学期开始研制441-B计算机,成立了印刷电路车间、焊接车间。这段时期本专业大搞科研和对外协作,与国防科委系统内的高校及几家研究所业务上来往较多。1966年5月份研制告一段落,参加了重庆全国新仪表展览会展出,获得好评。1965年原四系下马,本专业归并到二系,改名为205专业,属205教研室,441-B机被命名为205工程。1966—1976年十年“文革”期间,曾对441-B机进一步完善。1971年开始研制930工程(计算机保密通信),本专业抽调不少教师参加了此项任务。
70年代,模拟计算机逐渐被数字机所取代,全部从事模拟计算机的教师自动转到数字机方面,从此模拟方面的工作也就不了了之。
1971年,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班,进行以产品带动教学,教研室曾经自制了一台130计算机作为教学之用。1971年之后王生举任教研室主任,专业合并到一系,先称为102连队,在军宣队撤离后改称102教研室,刘锦德、周锡令任副主任,至此,我不再兼管教研室工作。
在“文革”期间,专业连队时期,基础课教研室被拆散,102教研室配备了教数学、物理,英文,马列主义、治保、脉冲技术与数字电路等各类教师,各专业自成体系。当时,教研室入员众多,编制最多时达到百人以上,其中还有441-B时代的七位焊接女工。
“文革”以前,本专业实习多次都在北京有线电厂,几乎每年都有包括专业实习和生产实习两种。毕业前先参加一个月毕业实习,然后返回学院进行毕业设计。生产实习一般安排在三年级下学期,进入专业以前进行。专业教育在50年代学制为四年,60年代初学制为五年,70年代为三年,加上文化补习课半年共三年半。“四人帮“打倒后又改回四年制。1977年基础课教师,包括数字电路和脉冲技术全部回到原单位,教研室只留下专业课教师。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执行开放政策,1979年2月,四机部首先在成电邀请法国女容错专家索西埃教授等来华讲学,开计算机专业请外籍学者讲学之先声。随后,80年代不断有知名学者来我院讲授计算机方面的新课,为课程改革打下了基础。1979年下半年,正式成立了计算机系和软件教研室,由六系调回十余位数学教师,并由四川师范学院调回江明德老师加强软件阵容。
198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发总署资助我系成立了微机培训中心,拨付50万美金购买微型机和培训人员,我系派出一批入员出国受训。由刘锦德、王正智主持此事,此即为我校微机所的创始阶段。此外,1979年初,李士成调来一系,后任八系副系主任,专门筹划引进先进机器。几经周折,最终引进DEC公司的VAX11-780计算机,是为计算机中心的创始时期。(1995年5月)
原载《沧桑历历,风采依旧》
张志浩,教授,河北抚宁县人,1918 年4月29 日出生,1930年就读于天津觉民中学,1937 年就读于南开大学,抗战转赴西南联大,毕业后在昆明电工厂、南京有线电厂任工程师,1949年任广西大学副教授,1953 年到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历任通讯系系主任,二系(雷达)副主任,自动化系副主任,1960年兼任火箭计算机教研室(401专业)主任,1979 年任计算机系主任,西南计算机学会理事长,2003年1 月16 日逝世。
《计算机六十年》文章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