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叶利尼亚战役,朱可夫为何准备30天后才反攻?磨刀不误砍柴工
一个人的指挥才能不是天生就具备的,拿苏联元帅朱可夫来说,苏德战争叶利尼亚战役,指定是他军事生涯的里程碑。因为此战,他不仅改变了斯大林对他的看法,还是苏军在苏德战争爆发以来打赢的第一场胜仗,意义重大。但如果仔细琢磨朱可夫在这场战役中的反攻策略,就会发现这场仗苏军不仅打得巧妙,朱可夫还真是下了一番工夫。
首先,朱可夫到前线任职时,战场局势对苏军非常不利
叶利尼亚战役是斯摩棱斯克战役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斯摩棱斯克是莫斯科西部大门,而叶利尼亚又是扼守斯摩棱斯克的东大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了。
1941年7月20日,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在占领斯摩棱斯克大部地区以后,第46装甲军也拿下了距斯摩棱斯克70公里的叶利尼亚,并在那里构筑了一个面向莫斯科的进攻突出部。至此,苏军仅在斯摩棱斯克战役开战半个月,就阵亡了近30万人,受伤8万多,平均每天伤亡高达2万多人。
得知叶利尼亚丢失,斯大林非常震怒,命令铁木辛哥必须尽快发动反攻把叶利尼亚突出部夺回来,并从第24、28、29、30四个集团军中,抽调了17个师增援他。但苏军的反攻并没奏效,相反,在古德里安的装甲精锐打击下,苏军的步兵冲锋损失巨大。
此时,莫斯科的斯大林却与朱可夫因南线苏军撤到基辅突出部的问题发生了分歧,同样是突出部,叶利尼亚是德军构筑的进攻莫斯科预备地线,基辅突出部却是80万苏军的防御地线。朱可夫建议苏军撤出基辅突出部,在第聂伯河沿岸建立稳固防线,而斯大林却认为两个突出部都重要,一个都不能丢。为此,7月29日,斯大林撤了朱可夫总参谋长职务,让他到预备方面军任司令员,并命令他把叶利尼亚夺回来。
朱可夫此去前途未卜,即使换做他人,说一点情绪没有是假的。但朱可夫却表现出一个职业军人的崇高操守,他接到命令二话没说,简单交接一下就于31号上任了。
其次,德军在叶利尼亚的防守并非铁板一块,朱可夫要寻找战机
朱可夫在叶利尼亚的反击成功,绝非偶然。朱可夫上任以后,并没急于组织部队继续使用步兵冲锋与德军争夺,而是采取以静制动的办法不断寻找战机。
一方面,德军在叶利尼亚立足未稳,防守分散。德军占领叶利尼亚的部队主要是第10装甲师和党卫军帝国师。但古德里安命令第10装甲师在叶利尼亚周围进行扫荡防守,让帝国师在多罗哥布希进攻防守,客观上这两个师的防线建立的并不牢靠,尤其是两个师的衔接上不是很明确,苏军有可乘之机。
另一方面,朱可夫暂停了使用人海战术与装甲硬拼的打法。他一面组织兵力对德军的扫荡进行游击战术干扰,还以营连为单位进行多路出击,目的就是使德军本来就分散的兵力更加分散。一面又亲自观察德军构筑的防御据点,通过测试和试探出德军的明暗火力点,为后期炮火准备做准备。
在朱可夫不断的试探和有针对性的摸底过程中,德军在前线部署的情况他了解得一清二楚,而且还发现了德军步坦协同的一个漏洞,当德军装甲离开阵地后,德军的步兵就都撤回到战壕,客观上为苏军步兵冲锋创造了条件。加上8月23日古德里安请求进攻莫斯科受阻,德军装甲部队主力都向南进攻,朱可夫认为反击叶利尼亚的时机已经成熟。
从这个角度讲,朱可夫采取知己知彼的策略是非常正确的,在前期苏军蛮干硬碰硬失利的情况下,能够保持冷静头脑将德军的部署掌握清楚了再动手,这是苏军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之一。
再次,朱可夫在叶利尼亚反击成功,是智慧和指挥艺术的结晶
就双方兵力来讲,德军有两个装甲师和一个268步兵师,后期又调来了6个步兵师增援,兵力达到了8万人,而朱可夫也集合了9个步兵师和一个坦克师的兵力,10多万人。
在整体素质方面,苏军实力是差了一大截的。但是,经过朱可夫周密的部署,最终苏军收复了叶利尼亚。一方面,朱可夫先是使用了炮兵精确打击。由于事先侦察到了德军的明暗火力点,炮火准备不再盲目打击,使步兵进攻没有了前进障碍。另一方面,朱可夫采取侧翼进攻的方式,避免了与德军正面碰撞,从而大大地减少了损失。
但朱可夫这次集中了T34坦克和使用了喀秋莎火箭炮,客观上弥补了苏军与德军整体素质的差距,也助力了苏军的进攻能力。
夺回叶利尼亚突出部减轻了莫斯科的压力,重振了苏军士气,斯大林自然是非常高兴。战役一结束,就迅速通知朱可夫回莫斯科,让他去解决列宁格勒被困的难题。
总结:叶利尼亚战役在苏德战争中算不上很大的战役,但它的意义影响深远。朱可夫离开以后,叶利尼亚突出部最终还是让德军夺了回去,但苏军打的这场胜仗却牵制了德军中央集团军两个多月,延缓了德军对莫斯科的进攻速度,还极大的消耗了德军的装甲兵团战斗力。更重要的,朱可夫知己知彼,磨刀不误砍柴工,不打无准备之仗,避免了苏军无谓的牺牲,为后续战斗积累了经验。